“共享單車”熱了一段時間,由最初的不看好,期間參與使用,現在居然有些小失望。
“共享單車”是為了解決最后一公里,概念唱響之前,同樣作用的單車已經存在。只是之前互聯網技術并未如當今成熟,當初使用自行車是用刷一張類似公交卡的方式來完成。上海市市個別行政區有自行車,杭州市市自行車已經普遍使用,這樣的自行車屬于市政工程。“共享單車”其實也是一種租賃業務,收費不高,以公司角度來運營,承擔大家的民生問題,總是感覺有點太超前,有種拖不動的感覺。不過互聯網時代,要從互聯網方向來看,其實公司看中的自行車的租賃押金,這么多資金一旦運用起來,用于理財的話,坐著不動都會有很可觀的一筆收入。因為對運營模式存有疑慮,也不想投這個押金在“共享單車”上,在“共享單車”使用上是個落伍者。
當ofo進駐支付寶芝麻信用中,以信用做押金,這樣對ofo就憑空生出很多好感,畢竟不用再投入押金,就可以正常使用。騎了幾次,發現果然帶來很多方便,正欣喜中,然后就被無情的潑了一盆冷水。
不到2公里的路程中,發現了15輛左右的小黃車,雖然密度不是特別大,但是如果個人騎的話,畢竟只用一輛就好,這15輛小黃車中,居然沒有一輛可以騎的!!!被上私鎖的,被刮掉車牌號的,有人就在小黃車旁邊守著不知道什么時候出發騎的,好不容易發現個貌似正常的小黃車,剛準備騎,居然看到腳踏板是壞的。在經過一系列無情打擊后,放棄騎車,公交回去。
共享單車:“共享單車”是不是好的產品?
用戶:是。
共享單車:為什么最開始不交付押金參與使用?
用戶;擔心公司不穩定,押金打水漂。
共享單車:解決押金問題后,這是不是改良了使用方式?
用戶:是。
共享單車:那現在感覺好用嗎?
用戶:好用,可是我想自己用。
這就是模擬的用戶心理,最后一句話就是關鍵。
從人性角度來考慮,可能是人性的自私。
如果從公司運營的角度來考慮呢:
是產品設計模式中有漏洞嗎?
是監管力度不夠嗎?
是產品投放的數量不夠多嗎?
……
不過要是所有的內容都從用戶角度來考慮的話,這“共享單車”要累死了。還是嗒嗒巴士方便。就一言堂,定好線路定好時間,用戶按照規矩來就好了。過于自主的方式,未必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