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11與買買買
呂倩早就想好了,這個雙11說什么都不能再買買買了。
去年雙11前她激動得堆了一購物車的東西。當她看到一件可搭配風衣穿的加厚保暖衣,就忍不住看尺寸、翻評價,想入手;當看到一款圖案好看的北歐風的盤子,就少女心十足地立馬拍下,想著以后要早起,做早餐,肯定用得著;當網頁自動蹦出她最近入坑的手帳,看到那些上個月想買沒舍得入手的漂亮膠帶居然降價力度這么大,就更是控制不住自己,呂倩已經來不及思考了,悉數收入購物車......雙11那天凌晨,她守著倒計時搶購,心里又激動又爽快,當終于清空購物車的那一刻,內心充滿了無比的快感,但這種興奮隨著她收到一個個包裹便開始消散。衣服試了兩件之后覺得總是有點不合身;早餐盤么,新鮮了一天,早晨就再也起不來了;手帳膠帶?有好幾個連透明包裝還沒拆呢!
想到興奮一周辛酸一年的往事,呂倩憤憤地拿起便簽紙,用熒光筆寫下”再買就剁手!!!“貼到電腦邊,為防止控制不住自己還把手機屏保也改成了這樣警示人心的話語。
但是,如此痛下決心,也沒抵制住屏幕上時不時竄出來的各大電商發的紅包,每天一點開門戶網站,就是好幾撥紅包滿天飛!終于,星期五的晚上,和小姐妹聚餐回到家的呂倩,劃開”再買就剁手!!!“的手機屏保,點開手機淘寶,再一次開始了剁手之旅......
二、停不下的手機游戲
如果說買買買是女人的天性,那么手機游戲似乎更讓小男孩和大男人們著迷了。小到小學四五年級的男生,大到三十多歲的職場男性,誰沒玩幾局或聽人說過《王者榮耀》啊!對,不只是男人啊,女生玩得好的也不在少數呢。
張成每天下班之后,點了外賣,回到家就癱軟在椅子上,開始微信語音同事們,繼續并肩戰斗了,哦不是加班干活,當然是聯機打王者了。隨著”歡迎來到王者榮耀“的號角響起,張成開始了一晚上聚精會神的嗨霸全場。什么,昨晚不是說好今晚一定要早睡?哦,這局居然輸了,玩完最后一局再睡。什么?又輸了!這是什么豬隊友?等等,我再組個隊一定得贏一局。哦,又到12點了!哦對了昨晚答應了女朋友,11點前微信說晚安呢,算了明天再聯系她吧......
三、什么讓我們如此興奮又悔不當初?
不只是買買買和玩游戲,我們的生活和時間似乎每天都在被手機侵蝕。上班時,一遇到難啃的骨頭,第一反應不是加把勁攻克,而是拿起手機刷刷朋友圈,對著手機笑笑之后,看看工作仍然是焦慮滿滿;下班后,哪有精力再看看書充充電,追幾集劇買件東西不知不覺就又到11點半了。
很多人也想改變,年初月末總有一天是想讓自己重新開始,但一拿起手機就無法自拔......
問問自己,你真的想改變嗎?
其實,任何的行為都有其背后的原因,有時并不是強忍著不玩就能解決的,來跟我看看買買買和玩游戲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什么,你就能破除這個魔咒啦!
當我們受到外界給我們的刺激時,比如雙11前的紅包預熱,比如手機里你心心念念的游戲,我們的中腦就釋放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大量的多巴胺讓你產生特別有欲望去追尋的感覺,因此我們會覺得興奮、著迷,而且愿意為了獲得這種感覺而去行動。這種感覺就類似于男孩看到一個漂亮姑娘,一見傾心,立馬展開攻勢想要去追求。
《自控力》這本書中說,神經學家把大腦中的這種機制叫做獎勵系統,并且他們給多巴胺釋放產生的效應起了很多名字,包括尋覓、渴望、欲望,但有一件事很清楚,這不是喜歡、滿足、快樂或真正的獎勵帶來的感覺。也就是說,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好比學生會因為得到好成績而激勵自己努力,但真正得到好成績的那個享受結果的快樂并不是多巴胺帶來的。
有研究人員曾做個過一個實驗:讓來參加實驗的人做一個贏錢的游戲,當他們看對面的大屏幕上某個符號出現時,馬上按一個按鈕,便能夠贏錢。研究人員掃描參加實驗的人的大腦發現,只要這個符號一出現,人們大腦中釋放多巴胺的獎勵中心就會發生反應,被試也按下了按鈕,得到他們的獎勵。但當他們真正贏了錢的時候,獎勵中心反而安靜下來了。大腦中另一個區域產生了贏錢的快感。
這也就讓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我們在購物之前和挑選物品之時,是那么激動,但當我們真的獲得這個物品之后,這種激動就會消退了。你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在玩游戲的時候我們會情緒高漲,玩過之后又為浪費了那么多時間而后悔不已。還有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總是在每個周五最激動,甚至比周末時還要歡欣雀躍!
四、運用大腦中的獎勵機制,而不是被它利用
現代科技及時行樂的特點,加上我們頭腦中原始的獎勵系統,讓我們成了多巴胺的奴隸,從此欲罷不能。
微博熱搜不停地在吊著我們的胃口;朋友圈的小紅點催促我們不停地點開消滅它;各視頻網站沖突跌宕的劇情預告讓我們欲罷不能;雙11前各大電商的促銷手段讓我們深陷其中;手機游戲中,不時出現的”升級”、“獲勝”、“獎勵”等方式,其實是深諳心理學的游戲設計者有意識地控制人們的獎勵系統,用具有不確定性的得分和升級不斷地激發玩家的興趣......
有人說:這樣看來,獎勵系統就是我們人腦中的bug啊,不斷挑起我們的欲望,讓人沖動行事。其實并不是這樣,我們的確也需要獎勵的承諾,讓我們保持對生活的興趣,并繼續生活下去。很多得抑郁癥的人和帕金森患者,大腦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因此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這樣看來,獎勵的承諾并不能保證你快樂,但沒有獎勵的承諾肯定會帶來不快樂。有了獎勵的承諾,我們就容易屈服于誘惑;沒有獎勵的承諾,我們則會失去動力。看來做個快樂又自控的人,真的是需要我們理解頭腦中的機制,不斷去調控啊!
五、我們如何更自控?
現在,你懂得了大腦的運作機制了吧?當你懂得了,便知道為什么強忍的方式,每次都失效了呢!當我們理解背后的機制,看清自己的欲望,就能夠見招拆招,在理解自己的基礎上,輕松避免誘惑了。
當你再次打開手機,看到網頁上不斷閃爍的紅包時,你就可以提醒自己:這是電商在刺激我的多巴胺分泌呢!我知道多巴胺會驅使我買買買,那么在被它驅使之前,我要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買這么多東西嗎?不妨先寫下真正需要購買的物品清單,當寫完清單的那一刻,你就有了自己主動的決策權,你的獨立意志就像定海神針一樣,讓你在眼花繚亂的世界里,心中清靜,步伐不亂。
當你下班回家之前,留三分鐘想想自己一直想做卻沒來得及做的事:可能是答應女朋友卻遲遲未實現的一個承諾,也可能是報了名卻遲遲沒復習的一個考試,還可能是打算看卻一直沒翻第一頁的書,又可能是心向往之卻一拖再拖的旅行......總之,我們生活中的很多重要卻不緊急的事,往往就這樣敗給了不緊急不重要的小事,因此我們的游戲升級得很快,人生卻一直陷在原地。如果你真的想改變,那么每天下班前,每個周末前,留幾分鐘的時間和自己對話,就會發現手機游戲、追劇、刷朋友圈正讓我們離想成為的自己越來越遠,然而眼前的欲望,終究是幻象,它遠不及實現長遠目標所帶來的快樂與榮耀。
真正的生活,其實遠比屏幕里的世界精彩。愿我們,懷有欲望又懂得它,心懷夢想又追尋它,活成眼中有光、外表有型、腳下生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