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好報”,一句話深深地植根于我們的腦海,父母這么說,老師這么說,畢業了社會也這么說。漸漸地,我們把“好人有好報”奉為真理。
可是,越來越多的事情都深刻地質疑了這條“真理”,并不是好人都有好報。一生勤勤懇懇,埋頭苦干回饋社會,但是一生窮困潦倒還疾病纏身的例子不勝枚舉;做好事被冤枉、受誤解最后慘遭報復的事情也是信手捏來。我們不禁質疑我們的同胞,質疑這個社會,這到底是怎么了?
當我們固有的信念被無情地動搖,我們心里總是不好受的。那到底 “好人有壞報”是特例還是“好人有好報”是謬論呢?
都不是。只能說單獨來看,它們都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是:好人有好報,好人也有壞報。因為世界的復雜性,任何單獨一條“真理”都是半個真理,都是不充分、不完整的。(David G Myers, 2013)
在我們信奉“好人有好報”的同時也能夠明白“好人也有壞報”,就能更加心平氣和地面對很多事情了。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會等概率地遇到好事或者壞事,就像拋硬幣,出現正反面的概率,隨著拋的次數越多,二者越接近二分之一。
我們傳承“好人有好報”是我們主觀意愿的選擇,我們選擇去相信、愿意去相信、寧愿去相信“好人有好報”。我們自己選擇做個好人、鼓勵他人做個好人,我們希望社會因為每個人的善行善言變得更美,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相信“好人有好報”是沒有錯的,我們也應該這么相信。只是在當好人遭遇壞報的時候,我們也不要不理性地去質疑自己、質疑他人,因為“好人也有壞報”只是我們不愿意去相信它的存在性。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就給予了我們這個智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并沒有對誰特別好,對誰特別差。更不會區分什么所謂的“好人”和“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