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身邊借錢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有要買房交首付的,有要去女友家拜年的,有公司需要錢周轉的,還有一種人,就是有借無還的,這種人非親即友,仗著親情近,友情深,張口就是借幾千來花花,數目說大也不大,但是根本也沒打算還了,借一次還好,有沒有的借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說急用,但就是想不起來還。
張口討還吧,為了這點錢撕破臉皮也范不著,但是擱在心里還真別扭,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年底用錢高峰期將至,眼看一大撥借錢的短信微信即將到來,如果要錢的大爺們開了口,這錢借還是不借呢?真是左右為難。
客官莫慌,早在三國時期,蜀弱魏強,諸葛亮卻要六出祁山攻打魏國。屢敗而又屢戰,這是為什么呢?
一出祁山之戰,是諸葛亮北伐戰爭的一個轉折 點,后來幾次出祁山之戰,已成了“強弩之末”,連諸葛亮本人對北伐能否取勝也沒有多大把握了,給后主劉禪上言要求再次北伐時也只能說:臣只有“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非臣之明所能測也。
明知道打不過,諸葛亮為什么還要在一出祁山失敗之后, 繼續進行北伐呢?清人劉獻廷道破了其中的奧妙:“孔明之出祁山,以攻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勢終于三分矣,而出師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則坐而待之耳”。
因為魏國強盛,蜀國小弱,隨著時間的推移,魏蜀兩國的力量差距將越來越大。諸葛亮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贓”。雖先帝“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特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這就是以攻為守之計,當時天下三分已定,如果不是一再出師魏國,讓其忙于防守,那么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會打破,蜀國一旦遭到魏國有計劃的大舉進攻,會加快蜀國滅亡的步伐。
所以呢,在一大波借錢的短信微信到來之前,不妨學學孔明先生,來個以攻為守,先張口向那群有借無還的人借錢,數目不要多,一千左右即可,借得到最好,若借不到也不必煩惱,因為經此一借,他們之后也不好再開口了吧?
萬一人品爆發,居然借到了一千塊錢,可別忘了給辛辛苦苦碼字的俺們點個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