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讀三國,算算至今也有十幾年時間了,一直想在簡書開一個三國的系列,然而一直覺的自己的文化水平能力有限,遲遲不敢動筆。近日終于在一位書友的勾引下按耐不住,把這第一個系列,留給淡泊明志,鞠躬盡瘁的諸葛丞相,嘔心瀝血的五次北伐戰爭。
先簡單的說一下,三國演義中對于諸葛亮北伐的記載,是六出祁山,所以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諸葛亮從祁山發動的北伐戰爭一共有六次,其實這個觀點是不完全對的。在正史的記載中,諸葛亮發動的北伐魏國的戰爭共有五次,其中有兩次是自祁山而出,另外有一次出擊是因為魏軍進攻漢中,所以演義才統稱為六出祁山。下面就讓我們簡單的分析一下這五次北伐戰爭。
第一次北伐戰爭,關鍵戰役,街亭之戰
我看到很多人都說,第一次北伐戰爭是最容易成功的一次戰爭,因為.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還說要不是因為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早就拿下了長安等等。然而當時魏國關中一帶兵力空虛不假,但是如果真的認為諸葛亮能攻其不備就大錯特錯了,只要看一下張郃援軍到達的速度就知道諸葛亮的時間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充足。而且諸葛亮的本意就不是攻下長安,以諸葛亮循序漸進的性格,這一次戰爭的發起,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穩固隴右地區。而這一次北伐的焦點之戰,就在街亭。
我們首先看一下季漢街亭戰敗的責任歸屬問題。涉及到街亭之戰的,主要有四個將領,諸葛亮,馬謖,王平以及張郃,在這四個人的傳記中,也對這場戰役有著比較詳細的描寫。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諸葛亮傳
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馬謖傳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于街亭。王平傳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于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張郃傳
從這四條史料可以看出,出了馬謖本傳外,其他三人的傳記都明確指出戰敗的主要責任是馬謖的調度不當,諸葛亮傳更是直接指出了.違亮節度,王平傳也記載了馬謖.舉措煩擾,和.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失街亭的主要責任在于馬謖。而關于兩軍到達街亭的時間,其實是非常接近的,張郃傳記載的是拒,如果單看張郃傳根本無法明確的分出是誰先到的街亭,馬謖傳的.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也是一樣。只有王平傳里面有馬謖先到街亭的記載,但是無論是.舍水上山,還是.舉措煩擾,這都不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事情,因為僅僅需要一兩天的時間,就足夠馬謖上山或者是舉措了。而除了王平傳的這一點記載,就再也沒有史料能表明馬謖是先到的街亭了。所以馬謖應該是前腳到了街亭,張郃后腳就到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從諸葛亮聲東擊西引開曹真,到馬謖張郃戰于街亭,其實并沒有相差很長的時間,所以說如果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就能趁魏國不備拿下長安是絕對錯誤的。雖然魏軍并沒有在長安駐扎大量的兵力,但是魏國援兵的到來是非常迅速的,所以這一次戰爭,對于諸葛亮來說,遠沒有現在我們想象的那么輕松,就算沒有街亭戰敗,這次北伐的勝負,也在兩說之間。
第二次北伐戰爭,兵出陳倉
很慶幸我是寶雞市人,而寶雞市,古稱陳倉,228年冬,諸葛亮出兵圍困陳倉二十余天后糧盡退兵,后人稱為第二次北伐戰爭,其中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陳倉道口斬王雙。在這里,我僅簡單說一下自己對圍困陳倉一戰的個人見解。
首先看一下季漢方面對于陳倉一戰的記載。
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后主傳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諸葛亮傳
蜀國方面關于的傳記關于圍陳倉的記載主要就是這兩篇,其中也沒有什么矛盾。無非就是諸葛亮攻打陳倉,沒有能夠攻的下來,糧盡退兵。那么,再來看一下魏國方面的記載。
十一月,司徒王朗薨。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費耀等拒之。明帝紀
這條史料看上去和蜀書也沒有什么大的矛盾,然后順便為王司徒正一下名,他并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相反,王朗在后漢時期地位很高。孫策在攻打江東的時候,擒獲王朗,因為敬重他,沒有殺他。王司徒還有一個特別出名的孫女,叫王元姬,嫁給了晉王司馬昭,生下了晉武帝司馬炎。
然后再來看一下明帝紀中引魏略的記載
使將軍郝昭筑陳倉城,會亮至,圍昭,不能拔。昭字伯道,太原人,為人雄壯,少入軍為部曲督,數有戰功,為雜號將軍,遂鎮守河西十馀年,民夷畏服。亮圍陳倉,使昭鄉人靳詳於城外遙說之,昭於樓上應詳曰,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我受國恩多而門戶重,卿無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還謝諸葛,便可攻也。詳以昭語告亮,亮又使詳重說昭,言人兵不敵,無為空自破滅。昭謂詳曰,前言已定矣。我識卿耳,箭不識也。詳乃去。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云梯沖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沖車,沖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筑重墻。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無計,救至,引退。
魏略詳細的記載了郝昭的守城過程,但是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其中的一個問題。魏略中的記載是.亮無計。而三國志蜀國傳記的記載是.糧盡退。如果說是.亮無計,那么二十多天攻不下守備充足的陳倉而撤軍沒有任何問題。也就是單看魏略的話這條記載非常通順。但是如果對比后主傳和諸葛亮傳的.糧盡退的話,那么疑點就出現了。諸葛亮攻打一座守備充足的城池為什么只準備二十多天的糧草?而三國志的可信度明顯比魏略大很多。即使在魏國傳記中,明帝紀也沒有指明是.糧盡退還是.亮無計,與兩者都不矛盾。也就是說,無論取信魏略,還是取信蜀傳,都是與明帝紀不矛盾的。矛盾的僅僅是三國志和魏略,而三國志的年代更加接近三國,可信度也更高,所以當兩者出現矛盾的時候,理應取信三國志。
那么取信了后主傳和諸葛亮傳,就出現了諸葛亮為什么只儲備二十多天糧草的疑點。所以這時,就要對比分析一下.與兄謹書的記載。
水經注記載與兄謹書: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那么將這一段聯系起來,疑點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攻打陳倉的目的是.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而需要做的是.斫治此道,以向陳倉。這樣的話就可以達到牽制魏國的目的,而并非是北伐。因為如果是一場北伐的話,諸葛亮不可能只準備二十多天的糧草。而只有與兄謹書的記載中才更加合情合理,也解釋了這一個疑點。
最后,攻打陳倉的結束還有一個小小的片尾曲。就是.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有很多人認為這個功勞明顯是用來湊數的,因為王雙只出現在諸葛亮傳和蜀國詔書里。但其實說這些話的人明顯不了解三國志,三國志里的記載以簡練著稱,很多人都只出現過一兩次,出現一個沒有記載的將軍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既然是追擊敵軍,魏國也沒有必要派一個不會打仗的將軍帶幾十士兵去送死。
由于東漢末年連年戰亂,人口已經非常稀少。關羽俘獲三萬已經是威震華夏,幾千的戰績已經算是大的損失。即使是幾百的記載,也并不見少。
臨陳斬數百級,而襲眾死者三十馀人.武帝紀
權果上岸耀兵,寵伏軍卒起擊之,斬首數百.吳主傳
而一支追擊的部隊,編制最起碼也應該一千有余,諸葛亮破之,并斬首王雙,即使是破幾百,也已經是不小的功績了。
總而言之,陳倉之戰,諸葛亮為了策應東吳而攻打陳倉,二十多天后撤兵,并破掉了追兵。雖然并不是一場成功的戰役,但也并不能說是失敗吧。
第三次北伐戰爭,克武都陰平
229年春天,諸葛亮攻打武都陰平。蜀國詔書.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勛顯然。
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后主傳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諸葛亮傳
整體戰斗的大致過程應該是,陳式攻打武都和陰平,然后郭淮前來救援,被諸葛亮所牽制,然后成功奪下二郡。關于這場戰斗的疑點是,有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武都和陰平是兩個曹魏不要的無人郡。那么我們簡單來看一下武都的地理位置。
三國志鮮卑傳注引魏略西戎傳,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間,或在福祿,或在汧,隴左右。
這一段是論述鮮卑自漢朝以來的發展情況,重要的在于.漢開益州,置武都郡這八個字,將武都與益州并列,由此可以見到武都絕對不是一個誰都不愿意要的地方。漢朝設置武都郡的時候排除異族就足以說明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對武都非常重視,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無人郡。
另外一個能表明武都地理位置的,是曹操西征張魯一戰。三國志.武帝紀記載.三月,公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
留意看.將自武都入氐和.氐人塞道,由此可見,在攻打漢中的路上,武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地區,以至于曹操要通過武都的時候會出現.氐人塞道,以及.先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的記載。所以武都相對于漢中而言,絕對是一座屏障,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
武帝紀注引魏書,魏書曰,軍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險阻,軍人勞苦,公於是大饗,莫不忘其勞。 由此可見武都是行軍攻打漢中的起點。
再來看魏滅蜀之戰,三國志.三少帝紀記載.今使征西將軍鄧艾督帥諸軍,取甘松、沓中以羅取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諸軍取武都,高樓,首尾槅討。若擒維,便當東西并進,掃滅巴蜀也。
武都是進蜀的重要要塞,魏軍這次的計劃兵分三路,其中一路就是討伐武都。可見武都的地理位置是多么重要了。
再看陰平,在蜀漢后期姜維與魏軍交戰也多次涉及到。
三國志郭淮傳記載.姜維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斂破羌保質。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鄧艾追姜維到陰平,簡選精銳,欲從漢德陽入江由、左儋道詣綿竹,取成都。
由此可見,在日后的交戰中,陰平也為姜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據點,如果當時陰平屬于魏國,那么戰局將不堪設想。
所以,武都和陰平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沒人要的無人區,而都是進蜀的重要要塞,諸葛亮攻打兩郡,為后來的北伐以及姜維的北伐都夯實了基礎,同時也穩固了蜀國的防守。 此役從戰略部署,到執行,和結果都非常成功,也基本達成了第三次北伐的戰略目標。
第四次北伐戰爭,全面總攻
之前遭受了街亭的失敗,陳倉的不利,諸葛亮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開始向曹魏發動進攻。首先來簡單說一下這一次諸葛亮的總兵力問題。張儼的.默記.記載.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眾,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勛,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內歸向之意也,余竊疑焉,請聞其說。
這段話里面為了夸張諸葛亮所遇到的困難,所以將諸葛亮的兵力弱化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諸葛亮的兵力肯定不會太多,即使默記有縮小的成分,諸葛亮的兵力最多也就是五六萬,超不過八萬。但是可以見得,這已經是諸葛亮可以押上的所有家當了,所以諸葛亮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對于蜀國來說,不但敗仗不能打,代價太大的勝仗也是不能打得。一旦代價過大,就會有亡國之禍。所以諸葛亮也只能步步謹慎用兵,而并非不懂奇謀,在這里簡單一提。
那么接下來就可以看一下戰爭的進程了,我將對大部分有關的史料進行逐條分析,然后闡述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有關三國史料的記載,最為可信的大致就是三國志了,作者的年代比較接近,而且三國志的口碑一向都很好。但是三國志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太過簡略。第四次北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首先分析蜀國的傳記。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諸葛亮傳
這條記載對于整個戰爭的進程幾乎沒有提及,以一個射殺張郃匆匆結尾。開端,過程,和詳細的結局都沒有交代。所以就要結合其它的史料來對待。
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王平傳
這條史料是三國志中唯一較為詳略的記載了戰爭進程的史料。既然三國志是有關三國最為可信的史料,那么我們就應該從這條史料進行發散。從這條史料來看,戰爭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戰,一個是張郃和王平交戰。王平堅守南圍,郃不能克。而對于另外一個主要的戰爭結果卻沒有交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的時候,諸葛亮并沒有糧盡退。因為在時間上,王平傳中的亮圍祁山和諸葛亮傳中的亮復出祁山應當指的是同一件事,然后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和張郃攻平也應當是同時進行的。諸葛亮退兵的時候張郃是去追擊的,而此時張郃正在攻打拒收南圍的王平,不可能分身去追擊糧盡退的諸葛亮,所以可以確定,王平傳中的記載發生時間是諸葛亮剛開始圍祁山的時候,也就是戰爭剛剛開始進行,那么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也就發生在這個時間。
通過以上三國志所體現出的史料,可見在三國志中,戰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 諸葛亮圍祁山。
2. 司馬懿與諸葛亮激戰,結果不明。張郃與王平激戰,不克。
3. 諸葛亮糧盡退,射殺張郃。
那么我們就通過這三個階段,來看一下其它史料的記載。
漢晉春秋記載.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這個史料正好和王平傳中的記載結合在了一塊,完全符合第二個戰爭進程。而且對于三國志沒有解釋的激戰結果給予了解釋,那就是大破之。所以結合漢晉春秋,我們可以完善第二個進程,司馬懿與諸葛亮激戰,被諸葛亮大破。張合與王平激戰,不克。
漢晉春秋中的記載與三國志.王平傳基本吻合,且彌補了王平傳中沒有交代的戰爭結果,與三國志中的所有傳記均無矛盾。
那么我們再來看一下晉書中有關這次戰爭的記載。
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如果說這條記載成立,那么應當發生在整個戰爭的第一個進程。也就是諸葛亮圍祁山的時候。這條史料是孤證,沒有任何與之相輔的記載,但是也不與三國志有明顯的矛盾。所以我持懷疑態度,但是并不否認。
然后接下來,就出現了一條讓亮黑追捧至極的史料,追擊,破之,俘斬萬計。這條史料可謂疑點極多。首先關于這場戰爭發生在哪一個進程,就是一個大疑點。
首先是第一種可能,發生在第二進程。也就是發生在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的時候。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首先,這條史料和漢晉春秋矛盾,暫且不論晉書的口碑如何。單看這條史料,就和三國志顯得出入甚多,而漢晉春秋則更為貼切。以下闡述晉書的幾個疑點。
1. 張郃在晉書的這段記載中徹底蒸發,沒有記載他攻打南圍或者追擊諸葛亮,所以無法判斷戰爭發生的時間,十分可疑。
2. 王平傳記載的是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發生在第二進程,諸葛亮并沒有逃跑。這段記載與王平傳矛盾。
3. 諸葛亮傳記載的是糧盡退。而晉書則記載亮宵頓。一個是糧盡退兵,一個是兵敗撤退,與諸葛亮傳矛盾。
所以,戰爭發生在第二進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那么結合上述記載,晉書記載的俘斬萬計和王平傳中的記載完全不符,所以一定不是同一場戰爭,那么如果俘斬萬計成立,就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戰爭發生在第三階段。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如果戰爭發生在這一階段,疑點同樣存在。
1. 如果俘斬萬計成立,那么諸葛亮損失幾乎將近全軍的百分之二十,如此大規模的潰敗,蜀國那邊一點動靜也沒有,張合傳,郭淮傳,甚至魏略都不予記載。
2. 如果戰爭發生在這一進程,也就是說張郃追擊。那么魏略和三國志所有相關傳記都記載張郃追擊,唯獨晉書中張郃人間蒸發。如果說司馬懿是主將,那么三國志和魏略沒理由不記載。
3. 如果張郃是主將,那么這一場戰爭中諸葛亮傳記載射殺郃。如果主將死了,軍隊怎么可能俘斬萬計?
這三個疑點至少說明了晉書中俘斬萬計的記載存在于第三階段的可能性也極低。而且根據晉書的記載是這樣的
1. 諸葛亮圍祁山
2. 破諸葛亮于鹵城
3. 追擊,俘斬萬計
然后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三國志中的進程
1.諸葛亮圍祁山。
2.司馬懿與諸葛亮激戰,結果不明。張合與王平激戰,不克。
3.諸葛亮糧盡退,射殺張郃。
三國志和晉書明顯出入很大,再結合晉書一向亂吹的尿性,我認為晉書的記載明顯不實。
這場戰爭,諸葛亮圍祁山,并且大破司馬懿。王平堅守南圍,張郃無法攻克。最后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擊,諸葛亮射殺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第五次北伐戰爭,最后一戰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諸葛亮傳
這是關于第五次北伐在諸葛亮傳中的記載,關于兩軍的交戰只有.相持百余日,可見這場戰爭中兩軍是相持不下,我想要說明的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規模和對魏國帶來的影響。
關于這一次戰爭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我的觀點是在隴右和魏軍相持,但是避免攻堅戰,
而這一次戰爭,司馬懿則采取了較為保守的戰略方針,不斷防守與諸葛亮消耗。
三國志.郭淮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蘭坑。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后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文中并未出現諸葛亮兵敗的字樣,而眾所周知,魏書以曹魏史料為藍本,夸勝諱敗是其習慣。淮逆擊之雖然并未道明結果,但是估計郭淮也不會占到多大便宜,而有備不得上也最多說明諸葛亮沒有達到攻拔城寨的結果,但是兩軍交鋒,必有死傷,郭淮傳卻回避了兩次戰爭的結果,可見縱然諸葛亮沒有大勝,郭淮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三國志.辛毗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由此可見,司馬懿無論因為什么原因,一直沒有出戰。而諸葛亮則不斷的發動試探性的進攻,但魏軍卻決不應戰。這也側面說明,魏軍對于與諸葛亮野戰并沒有十成的把握。而且朝野對于諸葛亮的這次北伐極為重視,因此魏明帝屢次強調司馬懿不得出戰。魏明帝也立下了這樣的詔書.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當然,觀其后來的戰局,諸葛亮既沒有久停則糧盡,司馬宣王面對一個死諸葛仍然不敢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可見魏軍對于諸葛亮是有一定畏懼的,生不敢交戰,死不敢追擊。
結合三國志中魏蜀兩方面的史料來看,可以看出如下幾點
1. 魏國政府對于諸葛亮有一定畏懼的,以至于不敢交戰。
2. 戰爭中兩方主要相持不下,但是根據魏書夸勝諱敗的習慣來看,郭淮兩次交戰也不會占到多大便宜。
分析完三國志中魏國方面的史料,該當參考一下吳國的史料。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是時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這條史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諸葛亮對于魏國造成了一定影響。以至于孫權認為這次可以趁火打劫,認為魏明帝不能遠出,但是最后的結果是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雖然魏明帝還是得以脫身,但最起碼從這里可以看出一點,那就是司馬懿的戰局不利。否則孫權不會認為魏明帝無法遠處,魏明帝也不會派兵援助。參考第一次北伐,正是魏國戰局不利,三郡投降,才派出了張郃作為援軍幫助曹真。時隔數年,諸葛亮再次北伐,倘若郭淮兩戰都勝,司馬懿也占到便宜,那么魏明帝何苦如此在乎這邊的形勢。若非不遠出,便得遣兵助,可見五丈原,雙方相持不下,魏軍一定也沒有占到什么便宜。
然后再看一下東吳北伐失利之后裴松之的評價.俘馘千人,未足損魏,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與諸葛渭濱之師,何其殊哉!在這里殊應當是懸殊的意思,東吳北伐兵敗,與當年諸葛亮北伐懸殊甚大,倘若諸葛亮北伐對于魏國毫無影響甚至自己吃虧,那么裴松之又豈會說出這樣的話。
因此結合吳主傳和裴松之的評價可以補充上一點
3. 諸葛亮把渭水一帶的魏軍打到魏明帝必須派兵援助,就連孫權都認為諸葛亮已經打得魏國到魏明帝不能遠出的地步。
戰爭結束,關于諸葛亮的死因,也是眾說紛壇。三國志中只一個記載亮卒于軍中,而于其它史料當中,則是五花八門。
魏書曰.亮糧盡勢窮,憂恚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
這個記載實在不實,因為從任何史料都無法看出諸葛亮糧盡勢窮,吳主傳里孫權更是說魏國到達魏明帝不能遠出的地步。諸葛亮屯田三個月,百姓安堵,軍無私焉。沒有任何退兵的跡象,不可能因為糧盡勢窮而嘔血。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個人認為這條記載較為可信,諸葛亮很可能是操勞過度而亡。畢竟四次北伐雖然小有成就,但是沒有撼動魏國根基,諸葛亮也知道自己死后蜀國更加不可能戰勝強大的魏國,因此工作過度,最后操勞而死。
這次北伐,諸葛亮改變以往的方針,兩次試探性進攻,然后尋求野戰。但是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也避免攻堅戰的發生。所以導致了相持百余日,最后諸葛亮終于操勞過度而死。諸葛丞相的五次北伐不僅為蜀國開疆固土做出了貢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被萬古傳誦。
詩圣杜甫有詩贊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