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二胎政策之后相關文章特別多,從這個政策好不好,到什么人適合生二胎,到生了二胎該怎么養,林林總總的這個話題已經談不上什么熱度。但是我有個小了我十多歲的妹妹,這個話題在我這里就一直涼不下來。因著我虛長了她十多歲,又在國外喝了一點洋墨水,每每和我媽聊天都會扯到二寶的教育上面,就會一股腦兒的說自己走了怎么怎么樣的彎路,想當初如果怎么怎么樣,現在一定怎么怎么樣……所以要讓二寶怎么怎么樣之類的話,嘮叨完了之后,到底這個還在幼兒園學十以內加減法的小朋友,會不會像我說的怎么怎么樣我也虛的很。
王小波的雜文集里有一篇提到了'計劃生育',說這是一個'克制人性的政策,但是我也不說他不好'照這個理論推下來,二胎政策我真的覺得很好,但卻是個適當克制人性的政策吧。二胎政策主立場是滅一滅獨生子女那些臭毛病,同時也減少一些獨苗苗們回報社會感恩父母時的壓力,往小了說,就是讓小孩兒不那么孤單。但問題是,二胎出來了,是兩個寶寶么?二寶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縱然不算是獨生子女,也是被計劃生育感染了幾十年的一代人,真的沒辦法把兩個孩子綁在一起讓他們自生自滅,和諧共處只不過把政策出來的二胎,當作是第二個獨生子女罷了。
家中有兩虎的后果,最開始也最不經意的,就是比較。那第二個獨生子女生下來面前就有個旗幟,大寶如果資質平平,甚至不足平均值,二寶出生便應該仰天大笑表示自己氣管通暢;如果大寶天資聰穎,各個領域都能參上一腳,我就要替二寶捏把汗了。有些家庭像我這般和二寶年齡相差很大的,搖身變成了小爸、小媽和自己爸媽嘻嘻哈哈的討論育兒經驗就要和諧很多。我節假日回家去總能正兒八經的當半個監管人,接送上下學,虎著臉看她寫作業,拿她零花錢給我們兩個買好吃的,日子過的還算順順當當的。真要拿我和她做比較,也都是拿著我十多年前陳麻子爛谷子的事兒,還真的都拿不出手,要說現在小孩兒確實比我當年能耐,現在二寶的英語水平,絕對秒殺我當年那個小學畢業的英文能力;拿她的和我現在這個模樣也真的沒法比,我媽總不能指著那個幼兒園小朋友問她"你怎么不能跟你姐一樣上大學"吧?
如果你覺得這樣好??!年齡差的大好?。】墒?,這不就相當于多了一個家長看這位,因二胎政策而政策出來的獨生子女了么?想要培養的什么謙讓,寬松,分享這些國學禮儀,都讓那個大寶給學過去了,這就顯得二寶有點吃虧,甚至獨生子女病還可能治不好。
那,咱們把年齡差放小點兒?我畢竟沒生過孩子,不討論那種什么大寶在學業上升期和二寶之間的恩怨糾葛。單單說年齡差一歲左右的,我家寶寶幼兒園就有不少,和我們家走的最近的一個寶寶是家里的大寶,就叫她迎,她有個弟弟叫多。迎同學算我見過的獨生子女病數一數二嚴重的小同志,什么爭強好勝,欺軟怕硬,無理取鬧占全了,每每看她和她弟弟掐架,都像是在打階級敵人,摸到什么都往對方身上砸,顯得相當可怖,她媽媽家保姆一起上才能把兩個孩子分開。我沒有經歷過一個家里很多孩子是個什么情況,雖說不見的要相敬如賓,但我覺得這種一進家門就是后宮甄嬛傳,兩個孩子文斗武斗爭寵的大戲也是要不得的。
所以說,二胎政策不好咯?不!這么多代表商量那么久才發布的政策怎么可能不好?那問題出在哪兒呢?咱們這種小老百姓還真沒辦法吐沫橫飛的一拍桌子扯些個'國家現狀'這樣的大話,我也真的看不懂。不過結婚生孩子和政策扯上關系的時候,總覺得有哪里堵得慌,從看上眼兒到戀愛做愛懷孕這都顯得順理成章,生幾個孩子這種事兒似乎也是看心情看狀態,急不得,更躲不了。咱們幾千年傳統文化一句"不孝有三,無后最大"和"計劃生育"甚至"二胎政策"之間總給人一種任務感,要完成指標才能算功德圓滿,而后續怎么樣,卻沒人再給個什么指導性意見,先這么樣吧,出問題再改就是了。
既然二寶都能打醬油了,萬萬是塞不回去了。孩子總歸是沒有錯的,有點不對頭的可能是計劃生育還殘存的那點余味沒散干凈。吸著這種味兒,就算是'三胎政策'也都當作是獨生子女來養著。然而可惜的是爸爸媽媽都不能均勻撕成兩個,這就可能會滋長"寶寶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現在爸爸媽媽無法滿足這種需求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個當了十多年獨生子女的大寶來說,被當作獨生子女真的不是一件壞事,至于我現在二十出頭準備吭吭哧哧踏入社會,我媽媽還在問我要不要回那個小城去混吃等死。其實我們都明白從此以后能靠著家里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了,我也要慢慢抽離自己獨生子女的身份去變成一個'社會人',不過就算相隔千里還是能隱隱感覺到家里那種,像是燉爛了的的家常大雜燴的溫暖感,從胃一點點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