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談話的分量
今天是3月30日,距離高考還有69天。我對我的學生A說:“今天的談話會被錄音。”他愣了一下,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我帶了他兩年。在學業上,他是班級里的“學霸”,理科尤其突出,語文和英語雖不感興趣,但在老師們的不懈督促下,也能勉強及格。然而,學業優秀并不等同于品行端正。隨著畢業臨近,他的不良行為愈發明顯:抄襲作業、捏造是非、惡意評價他人、自私自利……這些問題的根源,或許正是他長期缺乏“關心”的能力——不僅是對他人的關心,更是對規則、對責任的敬畏。
于是,我決定采取一種更嚴肅的方式。在家長和班主任的見證下,我用錄音記錄下他這兩年的重大不當行為。談話結束后,他低頭認錯,承諾改正。可這樣的保證,在過去兩年里已重復無數次,每一次都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響。對于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準成年人,單純的說服教育顯然已失效。因此,我鄭重地告訴他:“在剩下的時間里,如果你能自覺遵守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行為準則,這段錄音就當從未存在;但如果再犯三次以上,我會將它寄給你未來的大學輔導員,希望學校能繼續關注你的成長。”那一刻,他的眼神驟然凝固,震驚與凝重交織——這一次,他的保證似乎終于有了分量。
美國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寫道:“社會變化正席卷我們的時代,我們必須嚴肅對待這些變化。如果家庭已無法滿足孩子對關心的需要,那么其他機構必須承擔這一責任。”這個18歲的青年,在唯分數論的環境中長大,逐漸喪失了“關心”的能力——諾丁斯認為,關心既是對生命的共情,也是做事時嚴肅的態度。學校作為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成長場所,理應培養出有溫度、有責任感的人。正如諾丁斯強調的,教育的目標應是塑造“健康、有能力、有道德的人”,這與我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謀而合。
我曾見過太多畢業生,在離校前的最后幾個月里,行為與往日判若兩人,甚至公然踐踏公序良俗。這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究竟在為社會輸送怎樣的公民?高分低德者,絕非教育的初衷。過去,在熟人社會中,聲譽決定了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而今天,人際關系的碎片化讓品行約束逐漸弱化,“人設”代替了真實的道德修養。如果我們不及時糾正這類學生的行為,任由他們漠視規則、缺乏敬畏,未來社會或許會因此埋下隱患。
希望這次錄音談話,能成為A成長的轉折點。愿他從此學會關心——關心他人,關心規則,關心自己作為公民的責任。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知識的傳遞,更在于心靈的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