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023——破除直覺,暢快溝通

片段一: 知覺的傾向

到目前為止,很明顯組多因素扭曲了我們對外界的詮釋。社會科學家用歸因(attribution)一詞描述我們將行為賦予意義的過程,包括對自己、對別人的行為歸因,但我們常常使用兩套不同的標準。研究人員揭示出許多導致歸隱謬誤的知覺傾向。(Hamachek 1992)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別人的想法一定類似于自己的觀點,這種錯誤的假設廣泛且頻繁地發生在許多情境之中:

√ 你聽過一個相當有趣但是帶點色情的笑話,你假設這個輕度色情的而笑話不會冒犯一個有點拘束的朋友,結果還是冒犯了對方。

√ 一周以前你對朋友發火,說了一些讓你后悔的話。如果別人對你說這些話,你會認為兩人的關系到此結束了。心想你的朋友也會這樣認為,于是你覺得再聯絡對方也沒有用了。事實上,你的朋友認為他也有部分責任,結果他認為你才是想要了結關系的人。

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別人并非總是按照我們的方式思考和感覺的,因此假定彼此的想法類似可能導致問題。(Keysar 2007)你如何能找出別人真正的立場?有時候要靠直接詢問對方,有時候靠著和其他人核對,有時則需要再深思熟慮后做一個成熟的猜測,這些替代性的方式都比單純的假定“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反應”來的更好。

片段二:知覺檢核

如果我們一廂情愿的認定我們對事情的解釋就是事實,恐怕會產生很多嚴重的人際困境。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們也不喜歡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原因草草下結論,想象一下別人這樣對你說: “你為什么對我生氣”(誰說我生你的氣了?) “你出了什么問題?”(誰說我有問題?) “快點!告訴我實話!”(誰說我在說謊?)

即便你的詮釋是正確的,然而義正言辭、一針見血的評論很可能讓對方產生防衛。知覺檢核(perception checking)的技巧為你提供了處理這些詮釋的更好方法(Sillars&Pomegranate 1997)

知覺檢核的要素

知覺檢核完成的程序包含三個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

2、列出關于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3、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

對于先前的三個例子,知覺檢核可能會像這樣:

“當你大聲踱步走出房間,并大力地關上門時”(行為)

“我不確定你是否對我生氣”(第一種詮釋)

“或者你只是比較匆忙”(第二種詮釋)

“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請求澄清)

“你這幾天都沒有笑容”(行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讓你心煩”(第一種詮釋)

“或者你只是覺得比較平靜”(第二種詮釋)

“到底是因為什么?”(請求澄清)

“你說你喜歡我所從事的工作”(行為)

“但是你說這句話的語調,讓我覺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歡”(第一種詮釋)

“雖然這可能只是我的猜測”(第二種詮釋)

“你可以告訴我你真正的想法嗎?”(請求澄清)

知覺檢核是幫助你正確了解別人的一項工具,它并不假設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確的,因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這個邁向溝通的檢核需要彼此協力合作。除了得到更準確的知覺外,這個檢核借著維護對方的面子來減少對方的防衛。知覺檢核采用更謙恭的途徑表達或暗示:“我知道沒有其他線索的幫助,我不夠對你下判斷。”而非直接說:“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http://www.chaishubang.com/memoirs/memoirsinfo/2139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