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讀完《非暴力溝通》,挺有智慧的一本書,雖然讀的過程中經常覺得很枯燥但也終是斷斷續續給看完了。書中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種模式: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去應用。整本書最重要的觀點,大概就是表達或聆聽感受,敘述或解決自己與別人的需求,溫柔對待每一個靈魂。許多道理需要反復去推敲,然后再試著在生活中加以應用,覺得還是有一定難度。平時許多習慣性的交流方式原來是那樣一種低效的消極的溝通,雖然我們生來不一定那么溫柔平和(不僅僅是性情和態度上的溫和,更多指的是帶有柔軟溫暖的心同時又懂得如何去理解、傾聽和滿足需求),但許多技巧在通過后天的習得之后,亦可變得熠熠生輝吧。“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 ? ? 在讀到一些段落的時候會想起彪哥,想起和他以往的相處模式和交流方式,我總是容易把最壞的脾氣和情緒釋放給最親近的人,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對方。我后來想,在某一種情境下,我若是換另一種方式去表達感受和情緒,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會不會就不至于讓對方積聚一些無奈和委屈。我又想,他經常把許多情緒都壓抑著,沒有表達出來,我又是個十分遲鈍的人,很難去感知得到,雖然這種情況一方面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也是因為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我沒有去引導去體會他的那些情緒,讓其表達出來,并去理解和積極地回應。
? ? ? 人的大腦很神奇,這些想法甚至是在某一天的凌晨三點鐘我突然醒來又突然想到的東西,才體會到其中一直埋藏的隱患。而我現在甚至會想要去跟他分享這些想法,因為我不想他因為這些同樣的原因再去經歷以后會讓類似的問題再次滋生而產生的痛苦,雖然這再也不可能了也沒機會了(也許我更應該為自己操心?哈哈。)分開后仍會去假設一些場景,如果當時那樣做,,,同樣地,會質疑當時的一些決定,指責那時強硬的自己,但其實我們都知道,用今天的我們去看過去的自己,是不公平的,如果再來一次,大概率會是一樣的結局。就像書中“自我寬恕”一節提到的,“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我們就能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就可以原諒自己。我們意識到,盡管過去的選擇并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所以,去學會與自己和解,也是重要的一課吧。
? ? ? 似乎一直在追尋一個答案,但答案其實就在心中,偶爾能像現在一樣理性地去分析去看待,但更經常的是用哭和笑去感性地表達。也許是“珍惜”二字太過普通,以至于我們經常沒有下意識去這樣做,特別是當我們在享受那樣滿滿當當的愛的時候(至少是我),珍惜是更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情。有時我們最后的選擇沒有錯,但是總希望中間的過程和細節能更完美一些,不至于留下那么多的遺憾。但又是因為我們積攢的這些遺憾,時刻提醒著我們,珍惜眼前的所有人和事,不要去造成更多的遺憾。也許這就是失敗后的反省和覺悟吧(也許又談不上失敗,而是作為一種經歷存在著),以及最后能夠創造的唯一有延續價值的東西了。
? ? ? 跑題了~回歸書上的內容,附上一個粗簡的結構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