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人在提及《史記》中的名篇時,《項羽本紀》幾乎肯定榜上有名,而《高祖本紀》,在文采和格局上就相形見絀。畢竟此本紀的主角需要完全的“政治正確”,即使是太史公這樣以公正和良心著稱的絕代史學家,也不得不做一些無奈的讓步和變通。
《高祖本紀》里讀來最尷尬的部分,是層出不窮的神話故事。
雖說歷代開國帝王的開場秀里,來朵五彩祥云,召喚條伸龍,再天降個瑞吉,也算常事。只是到了劉邦這兒,各類神跡基本算是來了個全套:
先是劉邦他媽在懷孕之前,夢到和神龍交配。人家戴的綠帽子,都來自隔壁老王,劉邦他爹的這一款,來自隔壁神龍。
再有,說劉邦“坐股有七十二黑子”,我試著想象了一下,感覺呂后應該不是密集恐懼癥患者。
還有,著名的路斬白蛇,被神秘老太尊稱為赤帝之子;老婆孩子路遇不知名老者,被贊為貴人之相。
最有趣的,是“季所居上常有云氣”,這相當于自帶定位系統,這個高級的功能,除了大幅增加被對手鎖定強殺的機會,和裝逼之外,實在看不出有什么用處。
俗話說:“實力不夠,神話來湊。” 劉邦需要的神話分量如此之大,看來這實力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2-
劉邦和項羽,以個體而論,差距究竟有多大?
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了3歲,項羽比劉邦小了24歲。兩人起兵反秦時,一位是白手起家的平民,一位是名門之后的貴族;一位是年近五十的中年猥瑣大叔,一位是二十出頭的英武青年才俊。
猥瑣大叔奮斗半生,官拜亭長,說好聽點是個游俠,說難聽點是個混混;青年才俊初入江湖,鋒芒畢露,助叔父擁兵八千,會稽起事,首秀即完成“百人斬”。
這么說吧,如果在戰場上對陣,一方是項羽,一方是一百個劉邦……我會把賭注,下給項羽。
這個模式,類似于《三國演義》里的兩軍列陣,主帥單挑,輸的那位,手下士兵掉頭就跑。這在實際的戰爭中,是不靠譜的。畢竟士兵的武力值雖然渣,但雙拳難敵四手,群毆的殺傷力還是很大的。把戰役勝負的賭注壓在主帥一個人身上,兒戲了點。
那換一個打法,一方是項羽帶兵三萬,一方是劉邦帶兵二十萬……我會把賭注,繼續下給項羽。
還不行?楚漢戰爭,是一個長期的相持的過程,不能以幾場戰役的勝負下定論?
有道理,那再來。一方是項羽,需要連續贏十次才算贏;一方是劉邦,只要在十次里贏一次就算贏……我會把賭注,還是下給項羽。
以上,是我基于《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對雙方武力值和軍事能力的估計。
-3-
在如此大的個體戰力差距下,劉邦還能取得對項羽的勝利,歸功于功利主義在面對英雄主義時,所自帶的屬性相克的優勢。
楚漢兩軍在廣武相持數月,彭越一直在項羽后方造反,楚軍面臨斷糧的險境。一向只愿在正面戰場解決戰斗的項王,被逼急了,也用上了以人質相脅迫的損招。
案板之上,沸水滾處,赫然是劉邦的老父親。劉邦面對項羽的威脅,淡然道:“你我當年是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你要是煮了咱爹,別忘了分我一杯羹。”
初看這段時,對劉邦的話語機鋒倍感佩服。可轉念一想,他所面對的,可是項羽啊。項王雖然不至于剛愎自用,也能時常聽取他人的建議,但易怒是他一貫的缺點,因而他的從善如流,就好像段譽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作為當年的戰友,也是當世最了解項羽的人之一,劉邦又怎會不知道,這言辭中投機取巧的小聰明,不僅不會讓項羽進退兩難,反而會激起他的怒氣,殺之而后快。
事實的發展果然如此:“ 項王怒,欲殺之。”之后項伯勸阻, 項王從之,劉太公才得以逃過死劫。生死,僅在一線之間。
我相信,彼時的劉邦,已經決心把自己父親的生死置于度外,包括呂后,從成為人質的那天起,就已經是劉邦計劃中可以被放棄的部分。對于功利主義而言,成功,具有最高的優先級,其它的一切,都可以標價,可以談判,也可以犧牲。
若干年以后,當已稱帝的劉邦,在未央殿之上,為老父親的壽辰擺足排場時,是否仍心懷當年的愧疚?
如果廣武對峙時,被置于高俎之上的,不是劉太公,而是虞姬,項羽又是否會為了摯愛,放棄天下?
-4-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所思的,是項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豪氣;而我此刻所思的,是如果烏江邊的主角,換成了劉邦,他是否也會放棄過江的機會,自刎了事?
楚漢的滎陽大戰,漢軍絕食,面臨全軍覆沒的絕境。漢軍征戰多年,傷亡慘重,直接對陣項羽時,無一勝績。在這樣的“烏江”時刻,劉邦選擇的,是讓城里的兩千多名女子,披上鎧甲,裝扮成士兵的模樣,出城當炮灰,被楚軍肆意砍殺;再讓自己的部將紀信,偽裝成自己的模樣,以二號炮灰的身份,吸引楚軍的注意,而自己,撇下大部隊,偷溜而去。
弱質女流和忠誠部下的無辜性命,在功利主義中,自然也是可以被毫不猶豫地犧牲掉的部分。
滎陽之戰后,項王“誅周苛、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 劉邦再次上演了拋棄手下的戲碼:“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
對劉邦而言,英雄豪杰的形象,要之何用?忍辱偷生的選擇,又有何妨?
在劉邦身上,我看到的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的功利主義的經典案例。而對項羽來說,成功的目標并不具有最高的優先級,他始終放不下的,是英雄主義的節操和情懷。
如此,焉能不敗。
總是忍不住幻想,如果項羽能像劉邦一樣,放下面子,勇闖烏江,重振旗鼓,卷土重來,那個平行宇宙的里不一樣的歷史,將是如何的精彩。
只是,那樣的項王,亦將不再是霸王。
-5-
極致的功利主義,除了放棄至親、放棄尊嚴,還要放棄信義。
除了那幫從沛縣起兵時就一直跟著自己的老班底們,其它那些后來加入的合作伙伴,對劉邦來說,都只是基于合同的契約關系,而這份合同,劉邦保留隨時撕毀的權力。
眾所周知,劉邦勝過項羽的關鍵一點,是知人善用。就像劉邦自己所言: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但這一點,在我看來,并非項羽的原罪,我在之前《項羽本紀》的解讀中提過,這只是天縱英才如霸王者的必然屬性。
而劉邦,雖然善于用人,但他對異姓革命戰友們的集體“秋后算賬”,盡顯帝王之術中無情的、無信無義的功利主義。韓信和彭越,可以說是楚漢之戰中左右全局的決定性力量,再加上英布,三大反楚悍將,均以謀反為名被殺。再者,燕國臧荼、趙國張耳、韓國韓信(另一個韓信),也均死于謀反。開國之后的謀反,頻率如此之高,覆蓋面如此之廣,只要是異姓王,都難逃一反。究竟是有心謀反,還是被迫謀反,甚至是栽贓謀反?
想來最無奈的,還屬劉邦的兒時好友盧綰,被疑隨陳豨謀反。盧綰一直在等待劉邦病愈,希望澄清誤會,可惜直到劉邦去世,都沒能找到機會,只能亡命匈奴。
所有的信義、承諾、友情,在沉甸甸的天下大利面前,都可以棄之敝屣。
-6-
“成王敗寇”,這亙古不變的功利哲學,現如今,爆發了更強的生命力。當《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這類成功學典范被無數人艷羨和效仿時,我們這個時代,英雄不再。
只是,人們所趨之若鶩的成功,是否真的有幻想中那般高于一切的意義?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注:本文為《樂讀史記》系列第七篇:《史記·高祖本紀》讀后感。
《樂讀史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