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都誤會了項羽在鴻門宴事件中的表現。
傳統的觀點是,項羽剛愎自用,不聽范增的“忠言”,錯失了殺劉邦的大好機會。其實,這樣的說法,是典型的上帝視角,就好像那些投資類雞湯文一樣——“各位,最好的投資策略是,在07年全力投資股市,08年全部轉投債市”——呵呵。
討論歷史問題,一定要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對鴻門宴的歷史情境而言,項羽只可能在一種情況下殺劉邦,那就是他已大權旁落,淪落成為范增的傀儡。個中緣由,請容我細細道來。
-1-###
鴻門宴的起因,在于曹無傷向項羽告密——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羽的易怒,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以此推斷項羽必須要殺劉邦,屬于思維定式,是經不起推敲的。在前文中提到過,項羽絕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試想一下,如果你下屬的下屬,跑過來跟你說,你下屬要對你意圖不軌,你會二話不說把你下屬撤職查辦嗎?能坐上領導位置的,不可能這么傻白甜。少了哪個必須的步驟?查證啊!怎么可能聽信某人的一面之詞呢?
項羽迅速地進行了查證,對象是他親戚兼親密戰友,項伯。項伯對劉邦的行為,做了解釋。在項羽心目中,項伯說話的分量,是遠遠重于曹無傷的。
即使如此,項羽也依然保持了公正的態度和清醒的頭腦,他并沒有盡信項伯,他還在猶豫。猶豫什么?他需要親眼看到,劉邦自己的表現。
-2-###
劉邦應對的表現如何?完美!
首先,他在關中的作為,本身并無不妥,不擾民,不打劫,財寶都封存了起來,曹無傷所指控的兩件具體事項:“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都沒有確鑿的證據。
其次,劉邦親來鴻門請罪,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把項羽給逼住了——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這段話是很有水平的。先回顧了兩人之間的革命友情,再把罪責推給“小人”,把臺階留給項羽。
此時的項羽,自然會想起和劉邦并肩作戰的那段往事。在楚懷王的旗下,項羽和劉邦,一起攻打定陶,一起進攻城陽。共同經歷了項梁戰死的危機,也相互支撐著穩住陣腳,各自重振旗鼓——
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對劉邦,項羽是了解的。戰友之情,可以被小人撩撥而產生嫌隙,卻不至于因為沒有證據的指控而徹底破裂。劉邦能扔下軍隊,輕騎而來,將生死完全交到了自己手上,這樣的態度,驅散了他昨夜留下的那絲猶豫。面對老戰友遞過來的這個臺階,他沒有理由繼視而不見。于是,為了表示些許誤解老朋友的歉意,項羽說: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此話一出,塵埃落定。聞言知雅意,項羽在此刻已經做出了決定,不怪罪劉邦。把曹無傷的名字告訴劉邦,是讓他回去之后,清理門戶。
到此刻為止,讀者可自己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忘掉你所知道的劉邦之后會君臨天下的記憶,僅就當時而言,如果你我是項王,會怎么做?
-3-###
項羽的決定,是必然的。
即使拋開老戰友這一層關系,他也完全沒有殺劉邦的理由。關鍵之處,在于證據。劉邦的解釋,劉邦的到來,所有的呈堂證供都是完美的。法官在這會兒,要是跳起來說:“我就是懷疑你,你以后可能會跟我爭奪天下,我得先殺了你再說!”是不是很可笑?如果項羽真這樣做了,豈不是和“莫須有”殺了岳飛的趙構一樣,要被后世唾罵?
更嚴重的后果是,其他各路反秦大軍,在得知劉邦無故被殺后,必然會大罵項羽背信棄義,濫殺無辜,繼而人人自危,四分五裂,人心背離,項羽的統一大業,可能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退一萬步說,即使項羽在當時,真的開啟了上帝視角,看到了未來,那他殺劉邦的地點,也不應該是在鴻門。
項羽當時的實力,不管是兵力還是戰斗力,相對于劉邦而言,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項羽要是想殺劉邦,有無數種手段可以選擇。想暗殺,可以埋伏在劉邦行經的路上;想明殺,可以給劉邦穿小鞋,抓到他的把柄后正面攻打,都是穩勝的節奏。樊噲后來說的那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其實并不僅僅指鴻門宴,而是不管身處何處,在鴻門宴之后的許多年內,劉邦在項羽面前,都是魚肉。既然如此,項羽又怎么可能,選在這個已經讓劉邦占據了道德制高點的鴻門,下手殺人,白白留下罵名呢?
更何況,當時劉邦是否真的有稱霸天下的野心,也未可知。人人都想當皇帝,但只要不是瘋子,都會考量一下可行性和代價。劉邦在入關之后,真心想求的,是擁有關中之地的諸侯王,而不是喪失理智地要和項羽爭奪天下。之后,即使到了楚漢戰爭的中后期,劉邦也一直在考慮和項羽共分天下的可能性(確實是被項羽打怕了)。因此在鴻門的時候,就說劉邦意圖不軌,這不僅是莫須有,而是赤裸裸的有罪推定了。
-4-###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鴻門宴,實際在兩個人見面的第一次對話之后,就已經結束了。項羽決定放過劉邦,劉邦也接收到了項羽示好的信號。
在那之后發生的復雜情節,又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又是樊噲闖軍營,又是張良掩護劉邦提前逃走,這一系列的波瀾起伏、險象環生,是因為鴻門宴已不再是項羽和劉邦的鴻門宴,而是范增登臺唱戲的鴻門宴。
范增在正史里的形象,是項羽的首席謀士,料事如神。項羽的失敗,是連范增這樣的人才都不能用,鴻門宴就是最直接的例證之一——你看,不聽范增的話,沒殺劉邦,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了吧。
如果我們能擺脫上帝視角對我們邏輯的干擾,再結合之前的分析,你應該可能意識到了:范增,是有問題的。
明知在鴻門殺劉邦,是非常糟糕的決定,對項羽的形象,爭霸事業都會有巨大的影響,卻仍然固執己見。這根本不像是一個“料事如神”的首席謀士的智力水平。
范增有鬼,來自三點。第一,公然違背項羽的命令。在項羽明確做出不殺劉邦的決定時,拒不執行,仍然繼續自己的計劃。
第二,蔑視項羽的權威。在張良告知劉邦已回營時,范增的反應是——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這段話應該不是當眾說的,不然就夸張得無法收場了。但即使是私下自語,把自己老板罵成豎子,還是過分了。后人以為這段話是范增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其實,以當時的情勢而言,做出這樣的預言,和瘋狂的賭博沒有區別。為了一個不確定的結果,拼命地要show hand,賭上項羽的名聲、形象和未來,這位賭徒,心里在想什么?
第三點,是最恐怖的——范增的勢力,已經滲透進了項羽的核心團隊,項羽面臨著被架空的危險。核心人物,是項莊。當項羽決定不殺劉邦時,范增竟然能命令項莊,違背項羽的決定,要劉邦的命;項莊竟然還會一口答應,明知事態嚴重,也不請示項羽。就這么當著項羽的面公然向劉邦拔劍,這和當眾打項羽的臉有什么區別?
這時,項伯出馬,和項莊對舞。項羽和范增兩派的團隊,已經由暗轉明,直接擺在臺面上了。明顯的,項羽這邊的壓力會更大,畢竟項莊是自己的親戚兼嫡系啊,竟然都被范增爭取過去了,那自己的部下中,到底還有多少,已經倒向了范增一派?除了項伯,還有誰是值得信任的?
對于范增,項羽是沒有辦法,像殺宋義、楚懷王一樣,無所顧忌的。這位可是自己的亞父啊,是在軍隊里擁有著極高聲譽的,表面看起來忠心耿耿的老臣啊,這樣的人要是殺了,以后誰還敢跟自己打天下啊?
項羽面對范增,至少在鴻門時,是真正的進退兩難,束手無策。這也正是劉邦在得到項羽赦免的決定之后,張良仍感到事態緊迫,危如累卵的原因,因為項羽在那時,已經失去了對手下,對范增的控制能力。
樊噲沖進軍營,拔劍吃肉,大口喝酒,然后做了一場水平很高的演講,層次分明,有理有據,估計是張良教他背下來的——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羽聽完這段話,不置可否,為什么?因為這些道理,他早就考慮過。他也知道,這段話,并不是說給他聽的,而是說給范增一派聽的。翻譯一下——范增你們這伙人,還要繼續搞下去的話,是要把項王變成秦王嗎?不要做的那么明目張膽,太過分了啊!
劉邦介入項羽和范增之間的矛盾,也是面臨生死危機時的無奈之舉。之后,張良勸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速速逃遁,也是當時唯一的辦法。如果要繼續待下去,項羽和范增之間的矛盾,必然會進一步激化,直到徹底攤牌為止。項羽在此時,還沒有做好攤牌的準備,而劉邦,更不能承受項羽攤牌失敗的風險。這一刻,兩位昔日戰友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是捆綁在一起的。
-5-###
鴻門宴之后,史記對于范增的死因,寫了一個很搞笑的故事。
說項王派使者去漢營,劉邦派人大魚大肉好生招待。席間,使者說自己是項王派來的,劉邦這邊作陪的人一聽,說:“啊?我還以為你是亞父派來的呢。”立馬就把大魚大肉換成了殘羹冷炙。這消息傳回了楚營——
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
這一段,不僅是侮辱項羽的智商,也是侮辱讀者的智商。水平這么低劣的反間計,比三國演義里蔣干和馬超中的計還不如。這種水平出來爭天下,活的過三天嗎?
鴻門宴之后,項羽必然采取了針對性的措施,做好各項準備,等到那刻,劉邦只是幫著演個戲,項羽順便接個戲,讓這一幕演完罷了。其實不管這部戲演不演,范增的結局,都早已是注定的了。
以上,就是我根據《史記·項羽本紀》,所理解的鴻門宴里,真正的局。
《史記隨筆》系列:
《史記》隨筆(一)...五帝、夏、殷本紀
《史記》隨筆(二)...周本紀
《史記》隨筆(三)...強大帝國的背后,竟是漫長的屌絲逆襲之旅
《史記》隨筆(四)...秦始皇本紀
《史記》隨筆(五)...項羽,其實是死于自己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