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之人,沒讀過《史記》,就好比愛武俠之人沒看過金庸古龍,或是愛書之人沒看過四大名著。說來慚愧,自詡歷史愛好者的我,確實連《史記》都沒有看過。原因在于文言文基礎太差,幾乎只字不識,因此迄今為止所看的歷史,幾乎全是白話文。今年的閱讀,是一個新的開始,就讓通讀《史記》作為讀文言正史的起點吧。由于篇幅會很長,因此會以多篇隨筆的形式,記錄閱讀過程中的所思所感。
無韻之離騷
印象中的文言文總是生澀拗口,正史更是平鋪直敘、枯燥乏味。于是《史記》一開卷,立馬就被鎮住了。這哪兒是寫史啊,明明就是寫詩的節奏。比如寫到帝顓頊: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寫黃帝:
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寫帝嚳: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寫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讀完即使不解其意,也能感覺到文字中所飽含的律動和韻味。太史公妙筆生花,筆下文字流淌之處,仿佛一幅歷史畫卷在緩緩展開。無怪乎魯迅先生會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僅就五帝本紀管中窺豹,即已嘆服。
堯舜之惑
對于堯舜兩位著名的大帝,我是有一些疑惑的。
堯是有識人神技的,對臣下的個人能力有著通透的認識。在選人去治水時,臣下推薦禹的父親鯀,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钡詈筮€是派了鯀去,結果自然如堯所預見。這種明知臣下能力不行還讓他霸王硬上弓的行為,似乎和帝王的賢明不甚相符。
舜在經歷了父兄對自己的兩次謀殺之后,復事瞽叟愛弟彌謹。這事兒還被作為展示舜的賢明而被堯最終選定為繼承人的所謂“美談”之一。寬恕的確是一種美德,但卻應該是有限度的,舜對于其父兄的愚孝已經到了超越底線的程度。舜登基執掌天下后,“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可見舜對于百姓的管理還是倚仗于刑罰的。只是不知如果他的父兄再次犯罪,舜是否能令其“與庶民同罪”?如果對自己的親人縱容無度,在刑罰的尺度上以親疏定雙重標準,這樣的皇帝應該算不上什么賢君吧。
禪讓制和世襲制
之前一直以為世襲制是從夏朝建立,夏禹傳位給啟開始。其實不然。世襲制從五帝開始即為傳統,禪讓制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而已。《五帝本紀》有云: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又說:“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帝堯者,放勛?!?/p>
因此五帝之前四帝,均為世襲制。
堯禪讓于舜,起因在于堯利于天下的考量: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贝硕U讓也并非直接的權力交接,堯死后,舜將大權交還給了堯的兒子丹朱,然后在堯死后三年的守歲時,兩人各據一地。前來舜的駐地表示支持的諸侯們大大多于去丹朱處的,于是舜才算繼位成功。舜禪讓給禹時也是同樣的戲碼又走了一遍。此為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禪讓。
到了禹傳位時,本來想禪讓于益,可是,“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庇纱丝磥恚U讓的成功與否,還得取決于諸侯們是否支持。到了啟傳位之時,啟干脆就沒選擇禪讓的對象,否則其子太康應該沒有繼位的機會: “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因此,到了太康這兒,諸侯已再無決定禪讓與否的權力,王權交接,步入正軌。
正史和神話
史記雖名為正史,但并不排斥異事甚至是神話。例如五帝幾乎都是天生圣人,其能力和品德均來自于先天,未免匪夷所思。而且還特別長壽,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活逾百歲,未免夸大。
夏朝的孔甲帝時代,出現了龍。
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
這里的龍是冰與火之歌中的類型,還是我們想象中的類型,不得而知。
商朝有兩件有趣的事情。一是某皇帝在夢里見了個圣人,有名有姓,還能記住長的什么樣。皇帝醒來后就去找這個人,還真的找到了,這人還真是個治國之才。這事兒從正史里說出來,感覺是多么的不嚴肅:
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另一件事是某皇帝特牛逼,覺得自己“與天斗,其樂無窮”,順帶還有羞辱老天爺的怪癖。然后,就被雷劈死了。不知道太史公寫這事兒的時候是什么心情,我看著還是挺有喜感的: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
商朝諸事
商朝值得一提的事兒挺多。比如伊尹對于太甲的廢立: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把皇帝廢了,這事兒很多權臣都干過,但廢掉的皇帝,三年后改過自新,于是重新讓他當回皇帝,這事兒可能史上就伊尹干過。
廢長立幼,一直是歷朝王權更替時的忌諱,其前車之鑒,能追溯到商朝:
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
遷都頻繁,也被商朝證明了是一件影響統治的事情。商朝竟然遷都五次,大王們的喜新厭舊,搞得民怨沸騰:
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
最后提提商紂王。紂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他對妲己的喜愛,應該不止于其美色。畢竟紂這樣眼高于頂的人,純肉欲是無法讓他達到“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的程度的。由此推知,妲己同樣是個高智商高情商的女人,《封神榜》中的妖狐,確能體現她的形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