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喜歡吃美食,我的桌上長年累月都放著一堆零食。如果你現在去看我的桌面的話,你就會發現吃的和書本已經割據一方互相對峙起來了,想要從桌上找點其他東西還要翻來翻去。倒不是我不愛整潔,而是習慣了吃點零食看會書,所以不知不覺就形成了今天混亂的格局。最近一直嘟嘟囔囔叫囂著想要減肥,可是每次面對食堂嬌艷欲滴的紅燒鴨塊雞翅……腦子里雖然浮現出健身后六塊腹肌的樣子,可是卻抵不過肚子里翻江倒海的胃口。就這樣兩天打漁三天曬網,保持著對于美食堅貞不渝的愛戀,將健身的計劃一再耽擱。(最喜歡的一個小吃,家鄉油而不膩潤而不滑的炒粉)
? ? ? ? 我喜歡品嘗美食,經常去大街小巷拜訪各種小吃,打著尋覓美食蹤跡的幌子兢兢業業工作。雖然偶爾也會寫點關于美食的文章,不過苦于見不多食不廣的原則,準確點是感美食之味,嘆錢包之干癟。每每看到電視里面美食家吃完東西那銷魂的表情,每個毛孔都被眼前的小吃撩動得欲罷不能,仿佛整個靈魂都在為這一次的美食之旅而感激涕零。我每次看完之后,也只會撫摸著微微膨脹的肚子然后含情脈脈說出“真好吃”類似的話。所以我有時候會惡毒地認為,別人那浮夸的表情只是想要對于我們這些隔著屏幕(發朋友圈的也是)落井下石。也許是我還沒有愛吃到難以自拔的地步吧,所以無法為那一次次味覺之旅提供一個舞臺。
? ? ? ?最近參加一個簡書平臺的讀書活動,看一本書寫一個書評。陰差陽錯選到了《旅行者的早餐》,可能是上天注定了我要為吃彌補下寫個隨筆吧!
? ? ? ? 好在,旅行者的早餐沒有像電視節目一樣把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擺到我的面前來欺負我的錢包。我美輪美奐的美食夢可不被別人應接不暇的描寫所重傷了,里面的隨筆也都是關于自己和一些吃的故事。作者沒有一上來就大費周章寫吃的,而是通過幾個俄羅斯的小故事來開展。跟著她的文字,像跟隨一個冒險家一樣探索未知的領域,許多常見食物飲品風俗的面紗被一層層揭開。伏特加被歐洲各國爭搶專利,測定酒精含量的趣聞軼事。卑微的馬鈴薯如何從臟兮兮的地面跑到大家的飯桌上去的。為了揶揄那些難吃的罐頭而杜撰出旅行者早餐的故事……
? ? ? ? 我在想是不是身為翻譯家的米原萬里的她是不是具有一顆對于美食碩大的胃和一顆纖細的心。否則她怎么會想要對于每一個看起來如此卑賤的食材而上心,不僅有一個求知來源的心,還費了這么的時間和心血來記錄下來。對于小時候的味道而魂不守舍,輾轉各地為了想要品嘗到哈爾瓦(一種蜜糖)。她像一個魔術師,從衣袖中拉扯出神奇的魔術棒,在我們的味蕾上上演一個個魔法。從自己為吃而癡狂的經歷出發,身體力行踐行著“為吃消得人憔悴”。
? ? ? ? 閱讀之后最為印象深刻的是關于馬鈴薯和山羊奶兩篇文章。
? ? ? ? 馬鈴薯原產自于美洲新大陸,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后陸續有人把馬鈴薯帶回了新大陸。雖然馬鈴薯生命力如此的頑強,在遠在萬里之隔的歐洲大陸也能生根發芽,可是幾百年一直被人們所嫌棄,游離在餐桌之外。就這么一個現在習以為常的食物(在歐洲可以說是主食,煎炒烹炸無所不能)卻被大家拒之門外好幾百年。大家對于這個奇形怪狀的食物紛紛揣以惡意,它就是魔鬼,吃了它會下地獄的。總之對于這個外來的品種大家是寧死不屈,還爆發了各種起義。我再想也是他們歐洲人作死,放到神州大陸那個叫做廣州的地方,天上飛地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那個不淪為盤中餐。不過也讓明白了成見的根深蒂固,想要通過強權的推銷只會得到抵制。即使沒有抵制大家也是避而遠之,只有潤物細無聲的傳播,平和尊重農民因地制宜才能讓這個“魔鬼”在歐洲的苦寒之地生根下去。
? ? ? ?海蒂愛喝的山羊奶一文中介紹作者在小時候看完海蒂的故事后,被其中海蒂喝完山羊奶而心滿意足的情節迷得丟了三魂六魄。“不行,我有生之年一定要親自喝口山羊奶”,總之這顆小的種子就此種下,懵懵懂懂的她心里一直嘀咕著要喝一次山羊奶,更何況很多電影電視情節里面也有類似的場景。后來,她終于有幸品嘗到了,只不過沒有嘗到小時候讓她欲罷不能的味道。沒有書中砂糖和肉桂混合的味道,而是一股類似狐臭猛烈撲面而來的味道。看來表面的宣傳要打上一個問號,“紙上看來終覺淺,覺知此吃要親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