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教授說:“語文教學是一種言語感覺和言語智慧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言語感悟和言語睿智,喚醒鴻蒙啟起的學生的言語,靈性和悟性。一個缺乏言語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師,是無法敲開學生的言語心智法門的。”
下午我繼續讀 《祖慶老師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中《呵護兒童的言語生命》——聽王文麗教《風箏》,打動我的是“當我們腳踏大地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可以像風箏一樣飛翔在天空”。
這種心靈的自由和快樂對誰都是最向往最幸福的事情。
風箏是一件游戲器具,風箏是一個文化意象。對孩子來說,放風箏無比快樂,無比普通的活動。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高鼎筆下的風箏
春衣襯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
這也是一首不錯的小詩。王老師,以風箏的古詩引入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筆。
可能我童年的記憶力沒有放過風箏。在女兒小的時候,我帶領她放風箏的機會也不是太多,所以我對放風箏的情感沒有那么深刻。
我沒教過賈平凹這篇文章,對文本內涵也不熟悉。在不同的人心中,風箏身上承載的情感也不同。賈平凹的這只風箏上承載著他的鄉情童真、理想、幸福。
今年春季我帶三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習作是看圖寫話,教材上就是幾個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風箏。
我特意布置作業讓孩子們去體驗放風箏。結果很多孩子都寫的自己怎么放風箏,沒有觀察圖示,我很不開心,但是自己確實沒有放風箏的豐富體驗,不能很好的引領孩子打開想象的翅膀。
我感覺損失很大,模糊了童年的回憶,淡化了女兒對童年夢想的懷念。更不能言傳身教引領學生體會風箏的深邃內涵。
初看祖慶老師的高度贊美語,我似懂非懂,模棱兩可,以為是對王老師的溢美之詞罷了。
沒想到目光在潤眼潤心的文字里行間徘徊,普通而悠然飄逸的風箏的課堂實錄,深深地吸引了我既想做筆記又迫不及待地想讀下去。我恨不得明天就買一只風箏送上藍天的沖動。
自然,現在是酷暑天不適宜放風箏,明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之際,我一定忙趁東風放紙鳶,讓心靈隨風箏一起飛上天去,飛過海去,問候白云與太陽。
仔細想想,這就是好課的魅力所在。這就是贏得祖慶老師高屋建瓴評課的原因所在。
? ? ? ? 風箏
? ? ? ——致溪橋
當燕子剪去冬天的殘云,
系著美麗的凝想,我的“幸福鳥”蘸著風兒,在碧空下書寫飛翔
目光越過一樹一樹的花開
念讀,你一路灑下的透明詩行
……
牽一牽你近了
放一放,你遠了
長長的絲線,兩頭繞——
這頭,是我溫熱的手心
那頭,是你多情的眼睛
整堂課更讓人出乎意料,又水到渠成的是王文麗老師出示張學清老師送給她的小詩,并且由張學清老師現場解答孩子們的解讀:
“美麗的”凝想,指的是她們有著共同的志趣和愛好。相識三年,王老師在北京,學青老師在吳江不能夠經常見面,她們靠著網絡,靠著電話,靠著那根長長的線,聯系著互通有無,交流著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也分享著快樂,分擔憂愁。
這首小詩中還有一句話,“一脈細線,傳遞37度的恒溫?!边@里的恒溫既是指人體的正常溫度,也指友情當中非常寶貴的彼此溫暖的慰藉,同樣表達了他我們對友情的美好憧憬。愿友情如青青河邊草一樣,無論春夏與秋冬一樣,青翠一樣,勃勃生長。
將“真人”代替現場,讓文字靈動起來,鮮活起來。這個教學環節拓展了風箏的內涵,也激蕩了孩子的思維,推進了情感的升發。
從賈平凹的風箏中感受到了童真和鄉情,從張學清老師的風箏中感受到了純真的友情,從魯迅的風箏上體驗到了親情,每個人對風箏都有獨特的感受,有著獨特的解讀,接下來掀起課程高潮的是兒童寫話:
春風吹過葉兒青,我家池頭做風箏。藍藍的天上飄著云,美麗的風箏載著我們的童年向上飛……
風箏是我童年的理想,風箏是我童年的快樂,看那翩翩飛舞的天使,掀起我對風箏的回憶,看那翩翩飛舞的天使,打開我塵封的記憶,那一根細細的麻繩,纖細的是一種純潔的友情,那一個個小小的風輪,轉起的是扯不斷的親情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懷著一顆美好的心,一顆憧憬在風箏身上,放飛我們的希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