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做《風箏》。(板書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書寫過有關風箏的文字,我們先來讀讀這樣兩首古詩:(出示文字)
生:(齊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這里面沒有寫到風箏啊?怎么老師說這首詩也是寫風箏的呢?
生:這首詩里面說“忙趁東風放紙鳶。”“紙鳶”就是指風箏。
師:你說的真好!聯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這是說孩子們放學回來得很早,于是——
生:(齊讀)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好。我們再來讀第二首。
生:(齊讀)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
師:能讀懂嗎?
生:能!
師:孩子們為什么著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為他們的風箏被風吹落到樹梢上了。
師:這是古人詩句中的風箏。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題目就叫《風箏》。誰能大膽地猜測一下課文可能是講什么的?
生:可能是講風箏的樣子和用途。
師:你猜測這是一篇說明文。
生:講了和風箏有關的一個故事。
師:你認為更側重于敘事。
生:講了風箏的制作過程。
師: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生:我認為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親。他在風箏上寫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飛風箏,讓他替自己去尋找母親。
師:哎呀,一只小小的風箏就引發了你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什么呢?現在王老師把課文發給大家,請你認真地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或者問問老師和同學,把課文讀通順,看看課文到底寫什么了?
(學生拿到課文,自己小聲練習讀)
師:(行間巡視,不時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有同學提出來這兩個字不認識,看黑板。(板書:憧憬)誰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回答得非常準確。這兩個字都是豎心旁,看來跟心情有關,表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神往。
師:還有同學提出這個字不認識,(板書:倏)這個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搖頭)
師:等一下我們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它。好,下面我們來請幾位同學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思考:這篇課文圍繞著風箏主要講了什么?
(指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師相機評價。略)
師:我們沒有接觸到課文的時候,大家預測了很多課文可能寫了什么,現在我們已經讀過課文了,誰能用一句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課文主要講了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的事情。
師:你是從哪兒找到了這個答案?
生: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說“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師:真好,你真會發現。(打出文字投影,師范讀了這句話)
你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憶當中情有獨衷的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呢?
生:因為作者說那是“最大的快樂”。
師:你體會得真好,請你們自己練習讀一讀,讀出作者對風箏的感情。(學生練習讀,教師指名匯報,通過評價來進行感情朗讀的指導)
師:這句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因為我們發現,它還領起了下文。接下來的課文很自然地就記敘了作者他們做風箏和放風箏的情景,你能試著給課文分段嗎?
(學生默讀課文,分段標畫,指名匯報,教師有意設疑,提出找風箏是否應該獨立分為一段,在學生的辯論中達成共識——找風箏的過程也是放風箏這美好游戲的一部分)
師:你覺得作者在做風箏和放風箏的過程中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你從哪兒可以體會到他的心情?請你再一次默讀課文,把你能夠體會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劃下來讀一讀。
(學生默讀,進行標畫,練習朗讀,反饋交流)
師:誰來給大家讀一讀你體會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師:(出示相關文字投影)你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換一個詞語嗎?
生:用心
生:認真
生:專心
生:一心一意
師:我們用心、認真、專心、一心一意做著的是一只怎樣的風箏呢?
生:我認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樣,而實際上什么都不像的風箏。
師:你讀書真細心。
生:我認為是一只被作者他們稱為“幸福鳥”的風箏。
師:不是什么都不像嗎?怎么又被稱作“幸福鳥”呢?
生:因為在孩子們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快樂的心情。
師:看來,我們很容易被這樣的一份純真所感染,那么為什么孩子們還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呢?
生:因為風箏寄托著他們的憧憬和希望。
師:看來你已經真正理解了“憧憬”這個詞語的意思,用在這里很準確。
生:因為他們想讓自己也跟著風箏飛上藍天。
生:我們知道人是沒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飛上天空。但是風箏可以,這也就是說,風箏可以完成孩子們的愿望。
師:是呀,當我們腳踏大地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卻可以像風箏一樣飛翔在天空。
對于每個人來說,這種心靈的自由與快樂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這一段當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做個蝴蝶樣的吧”,你覺得這句話可能是誰說的?
生:可能是作者說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說的。
師:為什么作者沒有注明是誰說的呢?
生:可能是過去的時間太久了,已經記不清了。
生:我覺得這不是重點,寫不寫都無所謂。
師:我覺得這句話應該這樣說:“是誰說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風箏那美好的一幕已經清晰地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中。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一份美好與甜蜜再來讀這一段。
(學生感情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師:請同學們繼續匯報。
生:(讀文)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叫喊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師:大家看文中的這個“翩”字,左邊是個“扁”,右邊是個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飛起來會怎么樣呢?
生:飛得高。
生:飛得快。
師:你們通常用“翩翩起舞”這個詞語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樣的鳥。
師: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風箏就像你們眼中的色彩斑斕的蝴蝶、孔雀一樣翩翩起舞。請你再來讀一讀,感受風箏的飄逸和作者的情懷。
(學生練習讀,指名匯報)
師: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他們究竟是怎樣地說呢?你能想像得到嗎?
生:村里人驚奇地說:“放得這么高!”
師:這是說村里人感覺到不可思議。還有其它的說法嗎?
生:村里人羨慕地說:“放得這么高!”
師:村里人在羨慕什么呢?
生:羨慕我們把風箏放得高。
師:僅僅是因為把風箏放得高嗎?你能否嘗試著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羨慕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
師:還記得我們剛才讀過的詩句嗎?(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羨慕我們的原因就是——
生: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是呀,我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著那個年齡段獨有的天真和快樂,這怎能不讓人羨慕呢?請你帶著這份孩子們的快樂和村里人的羨慕再來讀讀這一段。
(學生練習讀)
生:(繼續匯報? 讀文)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云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極快地飛走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師:你讀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風箏飛走時孩子們的焦急。
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非常好,誰還能講一講呢?
生:從早晨玩兒到下午,孩子們都不肯停下來,可見他們對風箏的迷戀。
師:“迷戀”這個詞語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賞。
生:不過是一只很普通的風箏,然而卻讓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驚失色、千呼萬喚,足以看出他們對風箏的喜愛。
師:這里面談到了“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兩個成語,分別該怎樣理解呢?
(板書:大驚失色,引導學生逐字理解。大:吃驚的程度? 驚:吃驚? 失:失去? 色:顏色? 大驚失色:表示因為吃驚而使得臉都變色了。)
師:我們再來看“千呼萬喚”這個詞語。(板書:千呼萬喚)“千”和“萬”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呼”和“喚”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千呼萬喚”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師:從中你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生:著急。
師:剛才我們讀過的詩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風箏飛走了,孩子們著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聽兒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
師:是呀,孩子們著急地又是拍手,有時叫喊,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喊?
生:風箏,你快回來!
生:我會覺得惋惜。風箏啊,你怎么丟下我們就飛走了呢?
師:不知道喊了多少聲,不知道喚了多少遍,聲聲都飽含著我們的情感,這就叫做——
生:千呼萬喚。
師:我們民族的文字當中,有很多詞語都是像“千呼萬喚”這樣的組成方式。你能再舉個例子嗎?
生:千山萬水
師:這是形容走了很遠的路,歷盡了艱辛。
生:千言萬語
師:這是形容說了很多話,寫了很多話,要表達的情感實在太多。
生:千軍萬馬
師:你們說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隊伍很壯大。
師: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盡管我們千呼萬喚,也沒有留住風箏。有誰在接下來的文字中也體會到作者對風箏喜愛的感情了嗎?
生:(讀文)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師:我們都哭了,為了一只怎樣的風箏呢?(板書: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寄托著我們憧憬和希望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裝滿了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板書:?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樂? 童真)
師:這只讓我們牽腸掛肚、寄托了我們這么豐富的情感的風箏到底有沒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課文的最后一段: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生:我覺得孩子們那么執著地尋找著這只風箏,一定可以找到的。
師:有沒有人認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學舉手)
師:不管風箏有沒有找到,但是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書)
生:希望、幸福、理想、快樂和童真。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你們知道嗎?
生:賈平凹(āo)
師:板書并講解。這個“凹”字在這里應該念“wā”,它并不是一個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陜西省的一個農村長大,作者的父親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他給賈平凹起了一個小名叫“平娃”。他們那里的方言把這個“凹”字讀作“wā”。當作者長大之后成了作家,進了城,他給自己起名叫“賈平凹”,我想可能是為了懷念在農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說對別人說:“我是一個進了城的農民”。他寫的很多作品都跟農村生活有關,最近他剛剛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叫做《秦腔》,感興趣的話你可以找來看一看。
師:同學們,一只小小的風箏喚起了我們諸多的情感。其實不光是高鼎、楊韞華、賈平凹寫到了風箏,還有很多藝術作品都是跟風箏有關的。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覺得這首歌的歌詞和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這篇課文的內容非常相近,現在請你來看一看。(出示歌詞? 教師唱給學生聽? 請同學們聯系這首歌思考:《風箏》除了表達孩子們的童真、理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還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又是一年三月三
? ? 風箏飛滿天
? ?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
? ? 走回到童年
? ? 記得那年三月三
? ? 一夜難合眼
? ? 望著墻角糊好的風箏
? ? 不覺亮了天
? ?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 ? 一同到村邊
? ? 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
? ? 人人笑開顏
? ? 抓把泥土試試風
? ? 放開長長的線
? ? 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
? ? 和白云去做伴
? ? 如今每逢春風暖
? ? 常念三月三
? ? 還有畫著小鳥的風箏
? ? 和那小伙伴
? ? 風箏懂得我的心
? ? 朝我把頭點
? ?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
? ? 永把我陪伴
? (學生、聽課教師熱烈地鼓掌)
師:掌聲過后是思考,你從哪些地方讀懂了、聽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覺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
師:你從哪里讀懂的?
生:“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望著墻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就是說作者盼著小伙伴和自己一起來放風箏,童年無瑕。
師:“記得那年”,表示作者現在已經長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卻給自己留下了永遠也忘不掉的回憶,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云去作伴。”這是說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猶如一根長長的線,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風箏帶給家鄉。(掌聲)
師:一頭系著游子的情意,一頭牽系著故鄉的土地。你們理解得真好!這就叫做“鄉情”。(板書:鄉情)這一次,請你們再來完整地把課文讀一讀,體會作者對故鄉的依戀、對童年的懷念。
(學生每人練習有感情地完整地讀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其實在不同人的心中,風箏身上承載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剛才我們說賈平凹的這只風箏上承載著他的鄉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來我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只風箏。
師:(邊出示詩歌,邊配樂講解:這首題為《風箏》的詩歌是我的一位網友寫給我的。我在網絡上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溪橋。我的這位網友與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風箏,于是她寫下了這首《風箏》送給我,不知道你們是否能夠讀懂她對我的情意?能否讀懂這只風箏上承載的是怎樣的感情?學生自由讀)
風箏——致溪橋
當燕子剪去冬天的殘云
系著美麗的凝想,我的“幸福鳥”
蘸著風兒,在碧空下
書寫飛翔
目光越過一樹一樹的花開
念讀,你一路灑下的透明詩行
……
牽一牽,你近了
放一放,你遠了
長長的絲線,兩頭纏繞——
這頭,是我溫熱的手心
那頭,是你多情的眼睛
師:看到你們這么動情地讀著這首詩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這位朋友。她的這只箏向我傳遞的是什么呢?
生:雖然遠隔千里,但是卻飽含著濃濃的友情。
師:(板書:友情)還有誰想傾訴?
生:我覺得這個朋友雖然跟你遠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師: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感覺到自己語言的蒼白,好像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這樣一份珍貴的感情。我請別人來替你表達好不好?
生:(激動地點頭)
生:她向你表達的是遠隔千里,但是真摯、純真的友情。“目光越過一樹一樹的花開,念讀你一路灑下的透明詩行。”是說你們雖然遠隔千里,但是她經常可以看到你在網絡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語言。
師:是不是真的這樣?等一下有人會回答你。
生:這首詩就是有一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你們雖然遠隔千里,但是心卻緊緊地連在一起。(笑聲 掌聲)
師:你從哪里讀懂了我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呢?
生:“長長的絲線兩頭纏繞,這頭是我溫熱的手心,那頭是你多情的眼睛。”
師:孩子們,你們真的很會讀,你們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讀。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首詩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們的身邊。
生:啊!(睜大了眼睛在找)
師:想不想認識她?
生:(激動不已)想——
師:這首詩的作者就是你們吳江人,我的好朋友張學青老師。就像你們說的那樣,她跟我遠隔千山萬水,但是我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你們是不是想聽一聽作者說一說,你們剛才體會得對不對。我們請張老師給大家說說。
張:我非常感動。我曾經以為現在的孩子離詩歌很遠,并且告訴王老師孩子們要讀懂這樣的詩歌可能很難。但是吳江實小愛德小學的五年級的孩子們真的很了不起。我覺得,讀不懂詩歌是正常的,但能讀懂詩歌是超常的。(掌聲)王老師是我的朋友,我們通過網絡認識,我們有著共同的志趣愛好,比如說愛語文、愛課堂、愛學生、愛生活。我們都覺得能夠給朋友溫暖是生活當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這里面所說的“美麗的凝想”指的就是我們有著共同的志趣和愛好。我們相識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吳江,不能夠經常見面。我們就靠著網絡、靠著電話、靠著那根長長的線,聯系著,互通有無,交流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也分享快樂、分擔憂愁。這首詩當中還有一句話我一定要告訴她,也一定要告訴大家:“一脈細線,傳遞我37℃的恒溫。”(學生表示不解)這里的恒溫既是指人體的正常溫度,也指友情當中非常寶貴的給彼此溫暖和慰籍,同樣也表達了我們對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們的友情如青青河邊草一樣,無論春夏與秋冬,一樣的青翠——
師:一樣的勃勃生長。
師:謝謝張老師。其實我們真的很難得這樣直接地讀到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因為我是到吳江來上課,所以我也特意選擇了《風箏》這樣一篇課文,我覺得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一個地方,這樣的一篇文章最能表達我這樣的一份心情。同學們,你們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請你們通過朗讀把體會到的這種友情的可貴讀出來。(學生感情充沛地齊讀這首詩歌)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兩篇《風箏》,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對風箏有著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篇題為《風箏》的文章的片段。說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他就是魯迅。(學生面露欣喜和激動的深情)魯迅也寫過一篇《風箏》,雖然他的有些語言很難懂,但是五年級的你,愿意挑戰難題的你,大致還是可以讀懂的,請你自己默讀這個片段,看看魯迅的風箏又承載了怎樣的一份感情。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
生:作者原來以為放風箏是不好的事情,后來才知道兒童時代應該是以玩為主的,風箏是兒童最好的玩具。
師:你讀懂了一部分。課文里的確講到了“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才喜歡的玩意兒。”
生:我讀懂了歉意和親情。因為他看過一本兒童書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對弟弟精神的一種虐殺。當他想補過的時候,為時已晚,他們都已經是長了胡子的人了。
師:魯迅曾經為自己的做法而內疚,這的確是一份愧疚的親情。
生:其實魯迅也是很愛弟弟的,但是他對弟弟的那種愛讓弟弟感覺到難受和失望。
師:所以當他明白“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事情,而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的時候,那份對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嚙齒著他的心。愛也好,愧疚也罷,這只風箏上重重地書寫了兩個字,那就是——
生:親情。
師:(指板書小結:同學們,我們從賈平凹的風箏中,感受到了童真和鄉情;從張老師,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風箏中感受到了純真的友情,從魯迅的這只風箏上體驗到了親情。看來,每個人對風箏都有著獨特的感受,有著獨特的解讀。那么,屬于你自己的風箏上又書寫著什么呢?接下來請你們在紙上寫下自己對風箏的理解。黑板上的詞語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歡像張老師那樣寫詩的同學也可以寫詩。
(學生配樂寫話,,大約 10 分鐘? 教師巡視、指導)
生:春風吹過飄落葉,我家池頭做風箏。藍藍的天上飄著云,美麗的風箏載著我們的童年向上飛……
師:謝謝你用語言給我們營造出了這樣一幅春景圖,我想幫助你修改一下前兩句:“春風吹過葉兒青,我家池頭做風箏。”你看這樣可以嗎?
生:可以。
生:風箏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留下的是我的快樂,帶走的是我的悲傷。
生:風箏是那樣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張紙,可是當我把它拿在手里時,卻是那樣沉甸甸。當風箏凌空騰起的那一刻,那種愉悅的感覺隨風拂過,沁人心脾,仿佛帶走了我所有的煩惱。風箏在天空中翩翩飛舞,那是我會飛的化身,盡情在天地間翱翔……
(聽課教師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孩子們,為你們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風箏是我童年的理想,風箏是我童年的快樂。看那翩翩飛舞的天使,掀起我對風箏的記憶,看那翩翩飛舞的天使,打開我塵封的記憶。那一根細細的麻繩,是一種溫暖的友情;那一個個風輪,是一種親情。
師:我不知不覺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可能個別地方會有一點變化,請你認真聽。風箏是我童年的理想,風箏是我童年的快樂。看那翩翩飛舞的天使,掀起我對風箏的回憶,看那翩翩飛舞的天使,打開我塵封的記憶。那一根根細細的麻繩,承系的是一種純潔的的友情;那一個個小小的風輪,轉起的是扯不斷的親情。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風箏,一只普通的風箏,載著我的憧憬和希望,飛向遠方……飛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國旗敬個隊禮,向毛主席的故居鞠個躬;飛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孫中山遺像獻朵花,在玄武湖旁吹著湖風,心如潔玉……最后飛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摯的友誼,置身布達拉宮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風箏,一只普通的風箏,帶著我對祖國的熱愛,飛向遠方……(熱烈的掌聲)
師:(激動地)孩子們,剛才我們從不同的風箏上,體會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鄉情、友情、親情。你們從這位同學的風箏上又體會到了什么樣的感情呢?
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師:(板書:愛國情)這位同學的思路非常獨特,很了不起。不過我告訴你,天安門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過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還記得嗎?在小時候,風箏一直是我們的最愛。年年一開春,我們就扯著風箏,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邊跑,放得那么高!現在,你已經不在我身邊,但風箏依然是我倆的最愛,依然是我們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著掛在墻上一年的風箏,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畢業了,等燕子飛回來了,等花兒重開了,等草兒再綠了,我們再一起扯著風箏放飛,放飛我們的希望,好嗎?(熱烈的掌聲)
師:(眼里含著感動的淚)我想:讓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一顆美好的心,一顆憧憬心,在風箏身上放飛我們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