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九
選自《關鍵對話》
P37-38
在對話進行過程中,你發現自己開始順從老板的意思,或者是開始對配偶愛搭不理了,這時你應當留意你的目標是否出現了變化,你是不是為了保存面子、避免尷尬、戰勝對方、標榜自我或懲罰對方而悄悄改變了目標呢?這種情況非常微妙,我們的目的往往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的,一旦腎上腺素開始在我們體內作祟,我們便失去了理智思考的能力,目的感已經失去了引導我們行為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洶涌而來的化學分子。
為了回歸理智、繼續對話,你必須暫時停止和對方的互動,轉手審視自我,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審視自我。你可以這樣問自己:“我在做什么?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你坦率誠懇地探索自己的目的時,往往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好吧,我的表現有些咄咄逼人,表現觀點的方式太過強勢,一心只想戰勝對方,我已經偏離了原來的目標,開始只是想選擇度假地點,現在成了想證明自己的看法更高明。”
P98 行為方式反推模型
要想放緩轉瞬即逝的主觀臆斷過程,避免隨之出現的激動行為,你應當沿著行為方式模型一級一級地向前反推,這個過程需要費點腦力。
首先你應當停止當前的做法,然后分析自己為什么這么做,整個反推過程如下所示:
【行為】關注你的行為表現,詢問:我是否表現出沉默或暴力應對的方式?
【感受】確定行為背后的感受,詢問:是什么情緒導致我做出這種行為?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詢問:產生這種情緒的想法是什么事件?
【見聞】尋找想法背后的事實,詢問:這種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據?
通過這個反推過程,你會讓自己置身于思考和質疑活動中,進而改變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
「I,重述知識」(必選)
當對話出現偏差時,我們需要停下來問自己,探尋此時的對話目標,檢視自己的主觀臆斷。請梳理這兩個方法的運用要領。
【糾正對話偏差要領】
我們在有些時候跟別人對話時,明明想說這個,卻越說越偏,說著說著跑十萬八千里去了。那么怎么糾正自己的對話偏差呢?
首先,隨時關注對話目標。我們在對話中容易跑偏,是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了我們的情緒,情緒會悄悄改變了我們的對話目標。所以要隨時保持初心。
其次,暫停對話。一旦發現對話目標跑偏,就立馬暫停,不要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只會離原來目標更遠。
最后,分析自己為什么這么做?自我剖析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情激發了自己的情緒,改變了對話目標,事實是什么?有沒有必要就新的對話目標往下談下去?
「A1,激活經驗」(必選)
請拿出第5天你回顧的事情,分析一下當時對話中自己的目標,以及有什么主觀臆斷。可以結合補充閱讀內容,給自己歸納歸納。
【育兒話題變人身攻擊】
今早,老公在路上跟我講孩子現在講話開始有不管事實,隨意答復的現象了。當時我老公的對話目標是跟我探討育兒的話題,怎么樣幫助孩子實事求是地講話。
而當時我立馬覺得人身受到了攻擊,一個是他在攻擊我沒有教育好孩子,二是攻擊我說話就不符合事實,隨意。
補充閱讀? 四種自傳式回應
選自《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第八章 習慣五 知彼解己
P263
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會聯系我們自己的經歷,因此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會有四種“自傳式回應”( 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傾向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價值判斷令人不能暢所欲言,追根究底則令人無法開誠布公,這些都是經常影響親子關系的一大障礙。
青少年與朋友講電話可以扯上一兩小時,跟父母卻無話可說,或者把家當成吃飯睡覺的旅館,為什么呢?如果父母只知訓斥與批評,孩子怎么肯向父母吐真言?
在無數研討會中,我曾與成千上萬的人討論這個問題,我發現人們常自以為是,卻習焉而不察。無怪乎每次角色扮演時,許多人都意外地發現,自己居然也有這種通病。好在只要病情確定,治療并不難。
請看以下一對父子的談話,先從父親的角度來看:
子:“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父:“怎么回事?” ←追根究底
子:“學的都是些不實用的東西。”
父:“我當年也有同樣的想法,可是現在覺得那些知識還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 ←好為人師
子:“我已經耗了10年了,難道那些X+Y能讓我學會修車嗎?
父:“修車?別開玩笑了。”? ←價值判斷
子:“我不是開玩笑,我的同學喬伊輟學修車,現在月收入不少,這才有用啊。”
父:“現在或許如此,以后他后悔就來不及了。你不會喜歡修車的。好好念書,將來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好為人師
子:“我不知道,可是喬伊現在很成功。”
父:“你已盡了全力嗎?這所高中是名校,應該差不到哪兒去。” ←好為人師、價值判斷
子:“可是同學們都有同感。”
父:“你知不知道,把你養到這么大,你媽和我犧牲了多少?已經讀到高二了,不許你半途而廢。”? ←價值判斷
子:“我知道你們犧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父:“你應該多讀書,少看電視”? ←好為人師、價值判斷
子:“爸,唉——算了,多說也沒什么用。”
這位父親可謂用心良苦,但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