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我一絲細縫,我將向光而長
——《風雨哈佛路》啟示錄
淺唱
這本書,是一個愛看書的朋友推薦的。他說,值得一看。
于是,書甫一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氣把它“吞”了。
竟也沒有失望。
還很難得地覺得,心口熱烘烘地窩了一些話,不吐不快。
讀這本書,仿似我不意間闖入了有點像《悲慘世界》,又有點像《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第二時空,異度空間。
在那里,我和那個叫麗斯的姑娘,共悲共喜,同聲同氣。
她悲慘不幸的幼年,令我淚水漣漣。
她超越年齡的乖巧聰慧,令我疼惜心傷。
她全憑自我創造出的美好人生,令我痛快不已。
如果要我做樸素的,一句話的總結與評論,我會說——這是一本良心好書。
“好”在,讓讀過的人有所思,有所悟。
思考一,關于命運的殘酷與不公。
麗斯的童年,令我想起很多年前讀過的,作家余華的名作——《活著》和《在細雨中呼喊》。
這三部作品,都是講“悲傷”。
凝重低回如山雨欲來,綿綿不絕若江南梅雨的“悲傷”。
如果說,《活著》是貫穿于一個人一生的悲劇之環,告訴我們命運的悲慘與殘酷,可以達到怎樣的地步。
那么《風雨哈佛路》和《在細雨中呼喊》,則是聚焦于一個人的少兒時代,讓我們目睹某些人血淋淋的童年。
當年讀《在細雨中呼喊》時,那種細細麻麻的難過填充整個心房,密不透風地壓制著心臟的窒息感,仿佛瞬間乍現,再一次排山倒海地撲將過來。
我不由得拷問自己——如果我是她,置身于那般蕪雜的環境與人群,我會如何?我該如何?
答案顯而易見。
若無特別的慧根和悟性,99%的可能,將是選擇最不費力氣的活法——維持原狀。
生于何處,便安于何處。
在暗黑不見五指的底層,徒勞地掙扎,掙扎,直至死去。
只有極微小比例的明慧之人,才有可能憑借驚天的努力,再加上一些天賜的機會與幸運,得以逃脫生天,奔向另一個光明的所在。
所以,讓我們想象一下:
置身洪海,而能不隨波逐流——歷盡困厄,而能不委頓凋零——匍匐仰望,而最終與光明并肩。
這般艱難的人生長征、逆戰史詩,其中之苦、之痛、之奮力,何以道盡?
這樣可怖的煉獄淬煉、涅槃重生,怎不讓人由衷感佩?
思考之二,關于人生的密碼。
人活一世,決定幸與不幸、成功與失敗的決定性要素,究竟是什么?
這本書,或許從某種層面上,隱隱揭示了那個謎底。
女孩的父母無疑是值得同情的。
他們終生未能掙脫那個世界。來世上這一遭,就像只為了,被動演出上帝誤排的鬧劇一場。
人生的光亮、美好、華麗,于他們,不過永遠無法觸摸的如夢非夢。
可是,致他們于萬劫不復,到底誰之罪?
可悲的是,我們都看得出來,這樣的悲劇,一半該控訴上天的不公,令人類無可選擇自己的生身之處,有些人一出生便被置于不利。
但人自己,也終究難逃其咎。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合理性的。
他們身上,也有無可推卸、不可饒恕的一宗原罪——自我意志的嚴重缺失!
終其一生,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對這個世界,從未有過明確的認知,確定的方向,堅定的信念。
他們的整個人,從內到外,從精神到肉身,都是垮掉的,無法自我把控和自我負責的。
至死,他們從未成年和開悟過。
無法自我負責,就更遑論對他人負責了。
所以,他們能給予下一代的,就只有一項饋贈——糊里糊涂地賦予他們生命。
被這樣的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他們的命運又會如何?
對他們來說,出生本身,恐怕就是一場可怕的災難。
等待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命運,是與父輩一樣,深陷于泥潭之中,無法自拔。
最后的結局,也與父輩一樣,在某個月朗星稀的夜晚,在某個骯臟的旮旯角落,悄悄離開這個可愛可恨的世界吧?
當然,女孩的父母,對命運也有過抗爭,有過掙扎,有過清醒期——遠離毒品,振作精神,把生活、家庭和孩子們,安排得井井有條、安然有序。
但,于他們,這樣的時刻太稀有了,只是一種陣發性的偶然。
未能像正常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一樣,成為生活倫理和人生秩序本身。
他們,也最慣于為自己的沉淪找借口——用曾經的苦難。
不斷咀嚼和擴大痛苦經歷,無休止地舔舐舊日傷口,永無寧日地浸淫于其中,不肯出來。
這種自我麻醉和思維的毒,比之有形的毒品,更致命,更讓人上癮。
也令他們在精神上,成為永遠的弱者和失敗者。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哪里有人從未經歷痛苦?
所有人都在煎熬。
上天在這一點上無比公平。
面對人生中時時撲來的艱難,強者,永遠眼含熱淚,堅持奔跑。
而弱者呢?他們應對之策永遠只有——逃避,逃避,逃避......只圖眼前的樂。
在曾經受傷的合理借口下,他們自我說服,自我放逐。
結局,便唯有一步步后退,直至退無可退,此生就此淪陷。
于是,他們成為自己人生的失敗者。
也令他們的子女,被動地接過他們的失敗。
所幸,與其他底層家庭不同的是,女孩的父母,雖然未能擔負起撫養的責任,但起碼,他們給予兩姐妹的愛,是真實而真摯的。
他們給了女兒,也許是他們能力極限的感情和溫暖。
或許就因為這一點,使得她們姐妹,至少在人性感知上,是正常和健康的。
愛與被愛的能力,成為她們掙脫那個脫軌的世界,回歸正常世界的最大內在支撐。
當我讀到最后的結局——她們的父親,那個一生無害、有愛、不失才華,卻致命地缺乏自我意志,逃避型人格的男人,得益于女兒的奮斗,而最終得享晚福時,我感覺那么地欣慰。
甚至,比讀到女孩跨入哈佛時猶甚!
是的,好在還有愛。這是最本質、堅實的力量。
足以支撐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在這個看似冷酷無情,但如果努力尋找,還是不乏溫情與機會的人間修羅場,勇敢面對上天和世界拋過來的一切苦難。
所以,不要放棄。
記得,出生無可選擇,人生猶可選擇。
如果上天不幸給了我們苦楚的出身與童年,起碼還給了我們可以自我填充的余生。
如果我們的前半生困厄多舛,不足言道,起碼我們還有時間改變結局。
所以,只要見一絲光亮,只管向著那光,一步,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