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北農村蓋瓦房,叫“砌瓦屋”。
那時候,村里人大多住潮濕、陰暗的土坯茅草房,一座挨著一座,失火了,一燒小半個村子,所以能住上磚墻瓦頂的瓦屋,是人們一輩子的夢想,很多人勞苦了一輩子,臨死也沒能住上瓦屋,死后“六七”祭祀時,親人們燒上紙糊的“瓦屋”,以了卻他們的心愿。
砌瓦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很多人家得積攢多年才能如愿。今年攢一批磚,明年置一些瓦,后年再存幾根木料,甚至在路上看見一塊磚、一片瓦、一根木棍,人們都會撿回家備著,將來砌瓦屋時能派上用場。有的人家中途遇上難事,還會賣磚賣瓦,等有錢了再重新添置。當時不少村子有土窯,勞力多的人家便會日早日晚地挖土、打磚坯,再請燒窯師傅燒成磚瓦,這樣會省不少錢。買的木料會漚在水溝里,以防蛀防裂,保證木料堅實耐用。磚瓦會堆置在房前屋后以便看管,碼得整整齊齊,再用石灰水在上面做上標記,以便被偷能及時發現。
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漫長籌備,主家終于選一個黃道吉日,開始動工砌瓦屋。
天剛蒙蒙亮,主家便會將所有的家具農具、鍋碗瓢盆、糧食被褥等搬至隔壁要好的鄰居家,砌瓦屋期間的吃喝拉撒也都在鄰居家。晚上睡覺,大人們在堂屋打地鋪,小孩子們則一起擠在房間里,說說笑笑、打打鬧鬧,興奮得難以入眠。
騰空的茅草房片刻便會被請來的泥瓦工和小工們夷為平地,接著瓦工師傅會依照主家的要求,用石灰水在宅基地上畫線。此時,左右四鄰便會在一旁查看,主家會遞上香煙和他們打招呼,地基線一般都會向外擴展一些,遇到好講話的鄰居,也就默許了,鄰里關系一般的便會有“領土爭議”,吵架甚至動手的也偶有發生。這時,隊長、村長就會出面“轉彎子”(協調的意思),直至雙方達成共識、爭端平息。
地基線劃定后,接下來便是打地基,老家叫“抬夯”,那時的瓦屋無需打樁,只需將地基夯實即可。
最初只有石夯,就是一塊長方體的石柱,差不多二百斤重,下端系上七、八根較粗的麻繩,抬夯的壯年男人每人拽一根繩子,另有一人負責扶夯。扶夯人很重要,一方面要扶正石夯,保證石夯垂直不歪斜,這樣才能使石夯底面與地基全面接觸,達到夯實地基的作用,還能確保抬夯時不會傷及腿腳;另一方面,扶夯人還要“唱夯”:扶夯人向上提夯,高聲唱“一啦!”,眾人用力拽繩、抬起石夯,齊聲附和“嘿著!”;扶夯人唱“二哦!”,眾人繼續拽繩,附和“嘿著!”,如此循環往復。同一個地方夯實二十次后,扶夯人唱到:“二十轉啊!”,眾人會跟隨扶夯人調整夯位或調轉方向,沿著地基線繼續打夯。
抬夯是個重活,半小時下來,抬夯人便會累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得休息一下。主家會在空地上擺上一張木桌、幾條長凳,桌上有泡好的清茶、饅頭和香煙,供抬夯人休息時享用。后來村里有了打夯機,抬夯這項重體力活就慢慢消失了。
那個年代的瓦房比較簡易,不像現在的樓房打完地基后要澆筑地梁,而是直接砌墻,不過墻根還是要多砌些磚頭,以防地基下沉、墻體開裂。此時,講究的人家會在每個墻角處撒些硬幣或銅錢,圖上個吉利。
條件稍好的人家,會砌實心墻,磚頭是一塊塊平鋪的,墻體還厚。條件不好的人家往往砌空心墻,即磚頭是橫立著砌的,墻體是空心的,這樣能省很多磚頭,但墻體不牢靠。
砌瓦屋期間的夜晚,主家會在地基上高高地掛上一盞大燈泡,把四周照得雪亮,一來方便夜間零星的施工,二來防止有人乘著夜色偷建材。遇到停電,則改掛汽油燈,一種靠打氣、燃燒汽油提供照明的古老燈具。小孩子們則在燈下打鬧、做游戲,開心地唱那首叫《禿禿禿,砌瓦屋》的兒歌:
禿禿禿,砌瓦屋;
瓦屋漏,點蠶豆;
蠶豆開花,禿子搬家;
搬到哪塊,搬到興化……
砌墻過程中,木匠師傅們也會陸續進場,他們叼著香煙、耳夾鉛筆、拉著墨線,一番番刀鑿斧砍,刨花飄飄,柱子、椽子、房梁、門窗、桌椅等就像變戲法一樣展示出來。木匠師傅會密切配合瓦工,根據砌墻進度適時安裝柱子、門窗、房梁和椽子。
等到木工師傅安裝屋頂最高一根中梁時,會在梁上掛上寫有“吉星高照、福地呈祥”字樣的小段紅綢,至此瓦屋的主體架構就算完工了。此時,按照風俗習慣,主家會搞一個“上梁”儀式,以期盼瓦屋順利竣工、以后的日子風調雨順、財源滾滾。
選個好時辰,木匠師傅爬上中梁,點燃炮竹,噼里啪啦一陣響之后,師傅高喊著:“上梁了,大吉大利!”,隨后從身邊的竹籃里抓起一把把糖果、糕點、花生、饅頭、萬萬順(一種干面食)之類的食品撒向人群,早已等候在此的婦女兒童、老少爺們一哄而上,爭搶這些平時難得的美食。
上梁過后,整個砌瓦屋的事就剩鋪席子蓋瓦、布電線刷墻之類的活了。不出一周,一座青磚大瓦屋便主體完工。瓦屋砌好后,主家還會砌上一大間廚房(農村叫鍋屋),為節約開支,鍋屋一般相對矮小,材料也不太講究。屋內置上兩口大鍋,新置的鍋灶煮飯、燒水很快,鍋灶表面新鮮的石灰漿經柴火烘烤后,彌漫著好聞的特殊味道。
最后,一些講究的人家,還會利用砌瓦屋剩下的零碎磚瓦,框一個四方的院墻,安上前后門,一個全新、封閉的農家小院就此誕生。
砌瓦屋往往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這么長時間的連續忙碌,主家會變得又黑又瘦、頭發凌亂、胡子拉碴,但他們的臉上卻始終洋溢著無比幸福的笑容,對他們來說,這可能是完成一生最大的事了。有了這大瓦屋,兒子娶媳婦也不用愁了,一幢三間的大瓦屋可以娶兩房媳婦,一個媳婦一間廂房,老兩口則在廚房里搭張床。
接下來,主家會挑一個好日子搞個瓦屋落成典禮,在老家叫“進宅”或者“恭賀”。
主家理發、洗澡,換上干凈整潔的衣服,人一下變得清爽許多。左鄰右舍、三朋四友、七姑八姨會在“進宅”那天,帶著各種賀禮前來“恭賀”。三五牌的落地鐘、座鐘、掛在中堂的大幅玻璃鏡、工藝玻璃匾甚至“二八大杠”等,都是常見的禮物。這往往需要好幾個親友合買才行,因此落地鐘、玻璃鏡、玻璃匾上還會用紅漆寫上“新居落成之喜”之類的字樣,附上這些親友的姓名,雖然有礙美觀,但卻能長久紀念。
主家自然在這一天殺雞宰豬、大宴賓客,鞭炮陣陣、觥籌交錯,一派歡樂喜慶的場景。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改善居住條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已從原先單純的搬出茅草房、住上新瓦屋,演變為建獨幢小樓、住花園洋房,以前攢磚瓦、砌瓦屋的艱辛和忙碌如今已難得一見,但老一輩艱苦奮斗、勤儉持家、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將世代相傳并得以發揚光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