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家沒有考勤制度的公司成為一家百年老店,也沒有一家只靠考勤制度的公司成為百年老店,這事不絕對。
看到一篇白巖松的文章,講一個單位只要開始強調考勤紀律,就是走下坡路的時候。理由是一個走上坡路的公司,人人斗志昂揚,無須揚鞭自奮蹄,不需要監督和督促。
對于這個觀點,我覺得一半認同或者說有一半不認同,為什么說一半認同呢?
如果企業只強調考勤,他肯定是走下坡路,不能這樣玩的是吧,這是我一半認同的理由,不認同的原因是:
第一,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你和員工天天計較上班時間,員工肯定工作也不努力,你強調這個管控手段,那一定是因為其它手段失效了,這種情況下一定是走下坡的情況出現了。
但你不能說強調打卡考勤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有點絕對。公司里面一般分為前臺后臺和中臺部門,前臺部門天天出去打仗,去獲取客戶去給公司掙錢,這些人的考勤是軟性的,后臺部門在辦公室朝九晚五,為前臺提供支持,那么后臺不打卡不行啊!
前臺沖殺時候,有需要找后臺支持,后臺說還沒上班呢,這肯定不行啊!該上班的時候要到位,人群和職能不一樣,有些崗位必須要考勤。
第二個,就是企業發展的階段不一樣。企業處于小企業的時候,靠自我驅動自我激勵,為了實現理想而奮斗,這時完全不需要進行考勤打卡,員工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這個時候你還考勤干什么?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公司變成幾百個人甚至上萬的時候,不考慮考勤是不行的,不可能每個人都像創始團隊一樣打雞血奮斗,還是得依靠制度,依靠流程體系來管理人,管理他們的行為,形成自己企業獨特的企業文化,華為不也是考勤嗎?
第三個就是我們職業化程度不一樣。因為大部分國人的職業化程度是比較低的,我們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員工整體的職業化程度還有待改善,所以基礎的制度是必須的,需要基礎的約束。
總結來看,我們不能說把打卡考勤一棍子打死,當然誰也不希望天天有一個緊箍咒在身上。
一遲到就扣錢,晚來幾分鐘就被批評,那這就和管犯人一樣了,企業這樣管一定是其他手段已經沒用了,整個企業已經機械和僵化,確實是走下坡路了,但企業又不能沒有這樣的制度和手段。
企業需要在績效和人文關懷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在不同階段里面尋找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是非常重要。
考勤打卡不是驅動員工敬業的因素,這方面也做得再好也不能讓組織變得更敬業,但它是一個基礎的保障,是對不敬業員工的一個處罰,這些制度是必要的支柱,是企業在人力資源體系建設工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企業驅動員工敬業需要兩個因素,一個是正向的,強化激勵因素,另一個是負向的,強化風險因素,讓員工有危機感。
如果員工來不來準時上班一個樣,天天加班的人就想不通了,這些員工干嘛要努力!考勤打卡是負向因素里必要的一環。
企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考勤打卡是保證績效達成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但企業不能只有這個條件,如果只有這個條件那企業確實是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