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地把《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讀完了。之前讀過英文原版,受限于英文水平,很多意思還是沒有理解。現在將中文翻譯版讀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知道這本書是從《得到》推薦的,自己讀下來,感覺作者的親身經歷增加了說服力,是我喜歡的類型。對于我這種整天愛瞎想“人為什么而活著”的人來說,讀這類書籍也算是跟自己對話了。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猶太人。生活在二戰時期,可想而知命運的悲催。作者本人被關入了埃斯維辛集中營,后世人稱“死亡工廠”。但是幸運的是,作者活了下來。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研究對象,展示了在集中營中人生百態。有些人放棄了對未來的渴望而死去,有些人過于樂觀而死去,但是有些人知道為什么而活,有幸生存了下來。殘酷的經歷讓作者領悟到: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或許很多人都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享樂?承受痛苦?或許我們不經歷極端的環境考驗是不會真正領悟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作者經歷了對于一個人來說所有的苦難,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進入集中營后,這些不幸的人首先表現出驚恐,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映,因為死亡可能近在咫尺。而后進入冷漠,相當于“活死人”,他們面對同伴的痛苦不在有任何情感,因為自己也可能隨時面對這種境地。作者發現,那些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覺得活著無所謂的人會很快死掉。物質上的匱乏不是根本原因,精神上的絕望才是最死亡的導火索。最后作者總結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度上根本轉變。我們需要了解自身,需要說服那些絕望的人;我們期望生活給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么期望。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的回答不是說與想,而是采取正確的行動。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作者將生命的意義歸結為責任,那么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呢?作者給出了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情;愛---關愛他人;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作者強調,命運的無常會奪走你許多東西,但是永遠奪不走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讀到這里,我想起了余華的《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不管生活如何剝奪他的財富、親人、尊嚴,他的生活總有目標,選擇堅強面對生活的不幸。作者所說的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個途徑,跟瑞·達里歐的《原則》中如出一轍,“有意義的工作,是指人們有激情去投入的事業;有意義的人際關系,是指相互之間能夠真心相互關愛”。
這本書可以時不時翻出來看看,審視自己對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