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閑來無事,在家里翻來覆去的找以前讀過的書籍,無意間在角落里看到自己的一本筆記,筆記上有一段是我曾在圖書館拜讀《荀子》后的心得。再次看到,卻已經間隔幾年有余,發現如今的理解和當初的理解很是不同,覺得很有意思,就寫了出來。
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很是勃雜,并均都趨于成熟,而這也讓當時的荀子,有機會廣集百家之長,為自己所用。這也讓荀子的思想體系里面,充斥著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法家、道家和陰陽家各類思想為枝葉的荀學理念。
荀子曾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認定人性生來本'惡',認為這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學習才具備的。他更是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而與'性'相對應的便是'偽',偽就是后天學習的,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這些都是后天有人教導、點化后"加工"上去的。
故而他又提出"性偽相合"之說,荀子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他認定的人性本惡就是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就是好利、嫉妒和喜歡聲色。只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方才能使人為善。
因此便有了荀子拜秦(秦昭王)而不得,轉而走趙(趙孝成王)。在趙國得以和楚將臨武軍辯論軍事話題,提出"兵要在乎善附民",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張以德服人,反對用強權來壓人,認為治國就要"平政愛民"。
這一系列都造就了荀子的"禮"之思想更為完善,也是繼孔子推行"仁",孟子推行"義"之后,荀子提出了"禮"。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而在荀子"禮"之思想里,最為側重的便是人性本惡的后續教化。
說到荀子,不得不提一下,比荀子要大將近70多歲的孟子。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這與荀子的"人性本惡"正好相反。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荀子便駁斥道:"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所以,在荀子看來,孟子的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所謂之性本善是性偽不分。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相對來說,荀子的"本惡"比孟子的"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一樣信口雌黃。又有論理,不像孟子一樣胡攪蠻纏。但或許這也是荀子結合百家思想理念以后,從而比孟子更有說服力的體現。畢竟孟子逝世的時候,荀子也不過才是一個十多歲的孩童,孔子的《兩小兒辯日》里的孩童都比他要大呢!
相對現代,人們對于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惡"有些不小的爭辯,主張孟子的人性本善者認為:"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想著害人,都是后天的環境影響和學習導致的惡。而主張荀子的人性本惡者則認為:"后世的善惡那是后世的教化和點撥導致的,若沒有環境的影響,人天生就是惡的,會因為孤單而心情暴躁,會因為夜黑而性格黑暗等等。
如今我翻著以前的這本筆記,今晚甚至在電腦上查了許多《荀子》里的節選篇章,卻又覺得當初反對荀子的人性本惡的我是錯的。
不知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時代的悲哀。
最后附帶一張《荀子》的《勸學篇》的節選圖片,往大家互相勉勵,與人向善!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