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家長提問:
孩子住校,每周末回來。但我跟孩子總要為一些小事生氣,最后常常是他帶著怒氣上學去了。
比如讓他自己收拾帶去學校的衣物,孩子就非要我陪他做。
但我想讓他更自立,就不想去幫他。孩子就會認為我斤斤計較,分得太清楚,難免要對立。是因為我以前幫他做的太多了么?
而且進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特別容易生氣,但如果我順著他,好像又違背了我讓他自立的初衷。
所以我現在有點怕他,不知道哪句話會惹到他,我到底應該怎樣做或者怎樣跟孩子溝通,他才能理解?
我是不是太計較,所以他才會計較?
達達老師:
青春期是父母孩子共同的一道坎。
那么我們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該怎樣和他溝通呢?
01?多肯定青春期孩子的想法
青春期是一個特別受情緒影響的年齡段。
而我們家長的正面反饋其實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所以我們要學會多肯定他們的想法。
比如孩子說想一起來收拾衣物,可以回復“每周一次一起收拾衣物,這是多好的母子交流的機會啊!真開心!”
(不一定要這么戲精和肉麻,用你自己的風格說就好)
再比如孩子說不要斤斤計較,“這真的是很大氣!孩子你真的長大了!”
當然,對于青春期孩子,要肯定他們,也不能套路,他們可精著呢。要說到點子上。
這就需要家長多觀察,“上次去二姨家吃飯,姨夫說你來著,你都忍了,這就是大氣”(舉例)。
02糾結不如順勢而為
家長想讓孩子開心,是很好的初衷和目標;不想讓孩子依賴,也是很好的心愿和目標。
但我們不要在某個點上糾結,要順勢而為!
其實讓孩子開心的事,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孩子的需求其實是可以滿足的。
就像文中的媽媽,其實孩子一周才回來一次,完全可以趁此和孩子親子互動,這其實也很重要。
比如不僅要一起收拾衣物,還要主動創造親子互動的機會,諸如一起做飯、一起玩樂高(我就經常和小朋友玩)。
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裝,要真的開心才行!
遇到自己實在不喜歡的事,就不做,說話用“我句式”:“我實在不擅長這個,還是別做了,看你做我也很滿足”。
讓孩子不依賴,初心是很好的,但方式上,父母完全可以創造其他的機會。
比如獨自外出參加夏令營、獨自旅行、獨自去為家庭或者父母、為自己做一件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這樣他既有成就感,又能鍛煉能力。
03家長也要愛自己,做榜樣
家長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和內心需求。讓自己活得更輕松、更精彩更重要。
在以前的很多案例中,其實我遇到過很多青春期出問題的孩子,他們總會和我說“我只希望家里的氛圍輕松一點”,“我只希望我媽不要整天愁眉苦臉”。
其實啊,大道理他們聽了太多,要怎么做,確實需要看到榜樣,媽媽覺察到“是不是自己太計較”,所以可以嘗試“不計較”,再看看孩子是否會改變。
04適當的示弱是個好辦法
另外,必要的時候,多向孩子求助,比如“孩子,媽媽手今天受傷了,幫媽媽洗一下衣服吧!”
其實只有真正強大的人,才會求助和示弱。
如果我們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不依賴,更可以加強你們倆的情感鏈接,讓孩子覺得你需要他,而不是你一直試圖“控制”他(他覺得)。
最后呢,這位媽媽也要認識到,青春期孩子的問題確實會讓很多家長頭痛,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放輕松點,我們遠遠地欣賞他們的優點,保持距離,幫助他們發現他們未來人生的自我價值,這樣才更好。
這個時候,青春期孩子的對手就是他自己,而作為父母,你會是他們比自己更強大的戰友。
【達達幸福答】來源于達達老師在咨詢或課題中遇到的真實案例哦。
早戀、叛逆、情緒化……這些青春期的常見問題,在最重要的小升初、中考沖刺階段,難免讓父母們感到憂心。
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并能智慧地幫助他們做好人生最重要的選擇,平穩的過渡,是每位父母或早或晚都要面對的課題。
作為父母,你是否有同樣的憂慮?一起來討論吧。
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