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玉
與我在教室里相遇的,都是青春期的孩子。與我相遇的,還有那些青春期孩子們焦慮的家長。家長們總是用相同的問句急切的口吻問我:怎么辦?
10-20歲的青少年被定義為青春期,女孩兒們可能早兩年結束。然而孩子的青春期來了,這并不是一場噩夢,它應該被享受。是它,讓孩子脫掉稚嫩與無知,蛻變為獨立與成熟!
? ? “青春期叛逆怎么辦?”
這是家長最緊張最無可奈何的問題!家長總是給我這個班主任投訴:大人說的話不聽了!多一句就頂嘴,給臉色還發脾氣,您說怎么辦啊?
那么為什么以前聽現在不聽了呢?這當然與孩子走進了青春期脫不了關系。青春期的特點是孩子普遍想掙脫束縛,脫離依賴追求獨立,以展示自己的個性。這時的父母卻沒有覺察變化,仍然將他們視為什么也不懂的小屁孩,繼續干預和行為綁架。當孩子的頂嘴與摔門而去讓父母大跌眼鏡之時,父母突然覺得空氣凝固,特別難過:這小屁孩這么不聽話啦!
孩子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真的讓父母那么傷心嗎?換句話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
我們總是贊美乖巧懂事的孩子,他們從不給父母添設任何麻煩。如果細心的你慢慢觀察,覺知,就會發現,那些懂事的孩子都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以滿足爸爸和媽媽的要求。她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沒有索取,只有遵守,服從和聽話。這樣的孩子其實直到長大成人,也習慣付出,即使自己想要的也缺乏獲得的勇氣。
言聽計從的孩子會有兩個發展趨向:一是推遲叛逆期。本該在18歲左右結束叛逆,但這些孩子或許在成年后逆反,做出一些令人無法接受的決定。我想起電影《惡棍天使》里的查小刀,海外名校的高材生,從小到大的乖乖女,優等生。面對海外的高薪工作,她拒絕了回了國。入職一家非常普通的企業任會計,讓一直以來對女兒的未來設計完美的母親難以接受,甚至不認這個一向聽話的女兒。然而女兒在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對已安排的一切開心過。她說應該做一回自己。于是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自己毅然回了國。但是查小刀媽媽心中的女兒,是那個十分聽話的學霸,不是回國無錢無工作的失敗海龜。
言聽計從的孩子還有另一種發展趨向:沒有激情。沒有追求,一切都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雖然也能夠勝任許多工作,能讓家人引以為傲。就是感覺缺少生命活力。所以抑郁癥就這么找上門來!專家給我們提醒,一旦孩子話少,行動少,情緒少,就有抑郁傾向了。
那么孩子頂嘴,撒潑甚至離家出走,正常嗎?
有一個詞語叫“事出有因”!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是最應該反思的群體。
一個孩子和父母去購物。媽媽要給孩子買價值千元的衣物,但孩子迷戀的卻是兩元的塑料竹蜻蜓。媽媽拒絕竹蜻蜓,理由太多太多就是不買。卻帶走一千多元的童裝和哭鬧的孩子回家。
為什么媽媽會這么堅決?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看到的對方都不是對方,其實是一個“內在的自己”。比如我們眼里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孩子,而是“內在的小孩”。我們滿足的不是孩子,而是童年的自己。因為自己的童年物質匱乏,就用能夠實現的方式來滿足內在的自己,然而事實上是:對面的孩子是一個獨立于自己之外的獨立個體。他(她)的需求,我們并沒有傾聽。
常見的情景還有:
孩子放學回家,準備打開電視。你馬上過來,指責孩子的行為。并且大小道理鋪天蓋地:你如果不…你就…,你要是…你就…我都是為你好!試問:孩子這時會有好心情嗎?
設想當你回到家里,準備躺在沙發上一卸工作的疲憊,你老公過來說快去做飯吧,說完把圍裙遞給你!那么此時你的心情如何?
換位思考的時候,我們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要處理孩子頂嘴和惡劣行為等問題,關鍵詞是理解。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用理解的方式來愛,而不是以愛的名義傷害!
青春期叛逆可怕嗎?
心理專家告訴父母:孩子叛逆時,你大可不必擔心他們會想到自殺,因為叛逆的孩子都有較強的生命力。而他們總將心中的不滿向外表達。但是好孩子就不同,他們更傾向于攻擊自己。而且是心理問題更大的時候,能夠被治愈的可能性也不大。
家長能夠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讓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過渡的自然而然呢?
1、學會傾聽而不是講道理!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后,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所以,優秀的父母都是道理講的少,愛的行動多!
2、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的極端行為,家長重要的是指導事非曲直,而不是發表“大人永遠都是為你好!”的言論。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情緒,只關注孩子的不理智行為,就難于達成共識,難于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孩子也會越來越極端!
孩子在青春期里也不排除逞能的可能性。有那么一部分孩子,用過分的舉動來考驗父母的感情,當父母著急的時候,他自己反而得意不已。比如有的孩子故意用考砸的成績,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還有的孩子,專門惹是生非,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吸引老師家長的目光。
3,看見,是愛!有愛才有力量!
和孩子一起,全神貫注地用全部身心,去聽對方講話。對孩子的感受進行回應!
比如孩子考試完了回家,給你講其中有一道題有多么難。而他,也通過努力,將試卷寫完!你聽完了,雖然說孩子表現很好,但卻告訴他以后要多練習此類難題,以免以后碰到了不會!家長的話說的沒錯,但孩子的臉色突變。似乎好心情也降到冰點。此時的談話也就草草結束了。
如果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體驗一下他當時的興奮心情,回應孩子的機智和堅持,即使再提出希望,也變得自然而然。
就仿佛媽媽買了一件新衣服,穿著去問爸爸好不好看。爸爸說可以。人瘦點就好了。這時媽媽的本意是爸爸說好看。但爸爸的評價一定會中斷夫妻對話。說不定還會升級一場矛盾。爸爸沒有“看見”媽媽,所以讓彼此的感情錯了位。
我們的人際關系模式,大抵如此。大家很在乎關系,但關系質量普遍不怎么樣。因為我們只注意自己的感受,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有質量的回應。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就難于建立堅固的感情堡壘!沒有感情,溝通交流也就無法完美!
看見,就是愛;愛,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