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知識付費的風口,大量文字分享平臺涌現出來。我們見識到了很多優秀的人們,也看到了別人的思想,別人的人生,別人的經驗,別人的選擇。
而當認知打開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境地竟然如此的不堪。對比自己以前那種“安逸、知足”心態,非常不滿:原來還可以這樣生活;原來我一直在委屈自己;原來這些年我都沒什么成長;原來我已經脫離了社會……
在這之后,很多人開始嘗試改變自己。有人離職創業,有人投身商海,有人做自媒體,有人出書寫作。大量成功的故事鼓舞著我們跳出原本的圈子,撥開眼前迷霧,沖入更廣闊的的世界。
好吧,讓我們停一下。以上內容對于大部分人,都是只存在于腦海里。改變自己是那么的不易,打破自己的生活習慣,就如同在泥濘沼澤中賽跑一樣。每天堅持早起就已經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了。
然后呢?人們便開始了焦慮,焦慮自己的未來。由此看來焦慮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自己的無力。
但無力只是一種感覺,真正決定結果的還是自己的態度。當你屈從于這種無力感時,你就會放棄努力,重新回到自己的軌跡;當你挑戰這種無力感時,你就會成長,脫離自己原本的軌跡。而這個過程可能很長,可能很短,但無論怎樣,一定是痛苦的。
有句話講:痛并快樂著。這真是避重就輕,誤人子弟的毒雞湯。真實的情況是“痛并忍受著,成功后才快樂著”。有多少人輕信這句話,毫無準備的挑戰自己,最終敗下陣來。
任何事都有成本,改變自己成本最大。在我看來,能成功做到的人,少于1%。
那難道沒有什么辦法來提升成功率嗎?其實是有的,那就是習慣。任何困難都可以通過習慣來克服。還是拿早起舉例,在最初的幾個月里,你需要外部條件督促,比如鬧鐘,比如打卡,比如賭注等等。但當身體因為重復而形成條件反射后,早起就成為了必然。去問問那些有多年早起習慣的人,他們并不會有什么辛苦之處。
焦慮也是一樣,當你形成習慣以后,你就會不停的審視自己,反思自己,而不會輕易認輸。此時你就具備了內因動力,為了變得更好而努力。當然,成功與否還有其他因素,環境、經濟、機遇、抉擇等等。但至少在心態上,你已經立于不敗之地。
習慣焦慮,擁抱焦慮,把焦慮當做朋友。你真以為馬云說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焦慮”是在訴苦嗎?那其實是在說自己具備這種能力而已。這個能力,持久的成功者都有。
言盡于此,那就讓我們盡早擁抱焦慮吧。用這個強有力的武器推動自己前行,去完成真正讓自己驕傲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