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講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陰沉母親米爾德雷德與兩位警官的故事。
女主的女兒不幸遭人奸殺,悲痛欲絕的她等待七個月卻等不來警察抓到兇手歸案。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她買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面控訴警方無能。
三塊廣告牌上分別用大大的紅底黑字寫著:
“強奸致死”
“還沒有抓到兇手”
“怎么回事威洛比局長?”。
而因為這三塊廣告牌,延伸出了一系列裹挾著仇恨和憤怒的暴力活動,而所有人的生活都徹底被打亂了。
《三塊廣告牌》這里的人物普遍性格暴躁,總在無時無刻的發泄著他們的憤怒,所以全篇都在高潮迭起,讓人血脈噴張。
例如,女主因為找不到殺人兇手就去設置了三塊廣告牌控訴威洛比警長。
威洛比警長自殺后,狄克森警員不明就里就把憤怒發泄到廣告牌商身上,將其推下窗戶。
三塊廣告牌莫名被燒毀,女主二話不說就決意火燒警察局。
可以說,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真性情,演員的演技也非常的到位,將人物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用影片中的一句話說,憤怒會醞釀出更大的憤怒。憤怒下無理智的所作所為,唯一的作用只是在擴大受傷者的范圍。
是的,如果憤怒和悲傷無法消解,只能在自己心中不斷醞釀成更濃厚的惡。然后再將這惡意發散給身邊遇到的人。人更應當通過理性來化解這些憤怒,一定有更合適的解決方法。
在整部電影的人都顯得很打雞血的時候,有一個人很例外,就是威洛比警長,他在本片中的表現猶為的克制,可以說是真善美的化身了,也是全片轉折的關鍵人物。
威洛比警長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在小鎮上受到很多人的擁戴,可不幸的是,身處癌癥晚期。
他在自己的樂觀和自信即將被癌癥擊垮的時候,選擇在馬廄戴上頭套一槍蹦了自己。頭套上還寫了字條:“不要摘下頭套,打電話給警察”。
自殺的前一天,他陪妻子和兩個孩子去游玩,想把自己的最好一面留給他們。他死后留了三封信,分別寫給他的愛人,女主和狄克森警員。
這三封信,后兩封尤其令人感動,對女主和警員的性格轉變有很大影響。
他給女主的信說,“我不是因為你登的那些廣告而死,但我想可能很多人會怪罪于你,為了表達歉意,我幫你的廣告牌付了下個月的租金。”
“讓你獨自承擔找不到兇手的絕望,對不起了。”
誰也不曾想到,愿意為廣告牌續租的,竟是這位年前遭到巨大壓力的警長。
他給警員的信里,稱贊他也有成為一個好警察的資質,同時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恨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有時候冷靜思考會有用的多
也正是威洛比警長的這三封信,讓原本劍拔弩張的劇情開始有了轉機。女主和警員都逐漸變得包容,和解,也讓我們看到了個性中的光輝。
豆瓣上有評論說:
當你完全站在喪女心痛的母親這邊時,你才發現她也可以是一個加害者;當你以為警長就是如廣告牌說的懦弱無用,你才發現他也正在自己的生命旅程面對死亡;當你以為種族歧視的白癡警察已經沒救了,又發現他竟因為一封信而完全改變。
沒有誰是絕對正義,沒有誰是絕對邪惡,奉愛之名,可以善也可能是惡。
影片的末尾,出現了一個象征性的嫌疑犯,一個有官方庇護和不在場證明的軍人。
關于這個人到底是不是本案的兇手,導演也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
女主和狄克森警員在電話里約好,要去一趟嫌疑犯住的地方,做一個了結。早晨的陽光再次鋪灑,光亮、溫暖,他們分別離開自己的家。
女主問警員:我們決定了嗎?去殺這個人。
警員:其實我還沒有決定,你呢?
女主:我也,還沒想好…
一路對抗到底,快抵達終點的時候,這個失去女兒的媽媽,終于還是在追尋逝去女兒的路上,找到了生路。
用警長的遺言里的一句話來結尾吧:
只有通過愛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通過內心的平靜才能擁有思想,它們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