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是前兩個星期去學校圖書館借來看的,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兒是在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推薦讓我們看的。在書架上看見了就毫不猶豫的把它給揣了回來。
? “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讀了三分之一,這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如今66歲。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qū)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具體原因不詳),在街道工廠工作,后因急性腎損傷,患尿毒癥至今。(這些信息也是摘抄于書本,將它們寫下是因為想增加對他的記憶與了解。)
? 剛開始借回這本書的時候出于好奇隨便看了幾頁,但是發(fā)現(xiàn)有些看不懂,很難理解。這本書開頭的時候寫的是神明、命運、信仰、靈魂、上帝、疾病之類的,如果你不了解史鐵生的平生,可能看著看著,你就會發(fā)出“這寫的都是些什么亂七八糟的什么東西啊!”。的確,看了幾頁,我發(fā)現(xiàn)并沒有引起我的興趣,就把它擱置了好幾天。最近,實在是有些無聊,遂撿來慢慢讀了起來。有了起初的神明、上帝、生死等做鋪墊,后來他又寫了自己的殘疾與愛情,我才真正明白了他為什么會寫這些。癱瘓、尿毒癥,讓他發(fā)出“第一是坐,第二是躺,第三是死”這樣的傷感語言。是啊,從一個可以隨便行走的健全人變成一個只能一坐二躺的“植物人”,可想而知內心的悲愴是有多大啊!
? 于這種狀況,他卻無力掙扎,即使奮力抵抗也無濟于事。一般,一個人快要接近“尾聲”了才會對神明、上帝、信仰之類的產生平時不易感受到的意識。可見疾病的折磨曾一度使他對生活、對活著是有多么的絕望,他也曾埋怨命運的不公,但靜下來思索它卻又是公平的。“正如上帝指給約伯看到的那樣,從來就布設了兇險,不因為誰的虔誠就給誰特別的優(yōu)惠”。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 毫無疑問他是堅強的,甚至比你比我想的都要堅強。死去,快活了自己,卻傷害了自己愛的人;活著,孱弱的病體全靠家人來承擔?怎么可能?!所以,他必須在精神上振奮起來,努力不讓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于是他開始寫作,在書中他也談到寫作救了史鐵生。但他并不是為寫作而生,他更愛體育,愛足球、籃球、田徑、爬山等,可是命運和他開了玩笑,迫使他不得不靠寫作謀生。
? 作為讀者 ,自私點來說,若不是疾病纏繞他,我們恐怕一輩都讀不到這么優(yōu)秀的作品,也可能很難領悟一個健全人的幸運!所以,那些發(fā)生在你我生活中的困難、挫折、麻煩、失敗,現(xiàn)在而言都不是過不了的坎兒!當下的我們,好好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