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鱈魚是一種非常優秀的食物。數量多,全盛時期幾十億條;容易咬鉤,每年還洄游產卵,固定時間地點給人吃;刺非常少,渾身都是肉,蛋白質含量又高;同時還是一種宗教食物。
2. 15世紀前,只有沿海漁民捕撈;15世紀后,大量歐洲人加入捕撈大軍,捕撈鱈魚發展成一個發達的產業鏈。當時英文fish不作特別說明就指鱈魚;在冰島,鱈魚就是金錢的代名詞。
3. 工業革命后,捕魚船有了發動機,漁網從固定網變為非固定網,實現拖網捕撈;鱈魚切片技術的發明更是極大增長了食物需求。于是,鱈魚撐不住了。過度捕撈,數量急劇減少,今天已經很稀缺了。
4. 拖網捕撈是指漁網沉到海底,漁船拖著走。一旦啟動,不僅鱈魚,沿途所有海底生物全被拖走。就像理發剃頭一樣“推平”一條路。帶上甲板后生物基本死絕,不需要的生物扔回海里。這種破壞,海底一片狼藉,海底生態系統是無法長期承受的。
5. 英國和冰島發生過三次“鱈魚戰爭”。冰島獨立后,捕撈鱈魚是主要的經濟產業。為了防止其他國家來捕撈,冰島單方面宣布12英里范圍內是自己專屬捕撈區。
6. 英國不干,派來護航船。冰島人專打英國落單漁船。久而久之,英國發現護航效果不大,還限制了漁船的大范圍拖網。捕撈的鱈魚少,成本還很高。于是在1961年英國認了,冰島獲勝。
7. 十年后,鱈魚數量的下降逼得冰島再次宣布,專屬區擴大到50英里。英國又不干,第二次“鱈魚戰爭”打響。
8. 冰島發明了一種“拖網切割器”,一割破拖網,英國船就一無所獲了。英國也掌握了,雙方互割僵持著。后來英國搞了國家地緣政治,再次退讓,冰島又一次獲勝。
9. 又四年,冰島要求擴大到200英里,因為鱈魚實在是少了。而且此時已是1975年,國際普遍約定就是200英里。英國說什么也不干了,第三次“鱈魚戰爭”打響。
10. 雙方再次相互割網,時間一長,英國鱈魚商人被拖垮了,捕撈鱈魚還不如干其他行當。冰島主場作戰還是堅持下來了。最后英國被迫同意了200英里的要求。
11. 鱈魚數量已經很稀缺了,那是不是人類該反思一下呢?不。商業利益在,人類的“反思”靠不住。發展帶來的問題只能靠發展來解決。等到人類哪一天發明出了人造鱈魚,口感一樣,營養更高,且成本低于捕撈鱈魚。這個時候,誰捕撈鱈魚誰吃虧,鱈魚的危機才能真正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