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是培養孩子價值感的最佳機會。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為何為了愛情,生命都可不要,為了心中的自由,兩者都能不要?
因為人與動物,最終的差別,在于人能體驗到生命的價值。
網癮的孩子,是在現實生活中迷失價值的孩子。
這樣一個熟悉的情景:放假的時候孩子早上8:30起床就坐在電腦前玩游戲,如果這一天家里沒有人,有可能就由早上玩到晚上了;如果家里有人,他也會偷偷地玩,只要父母不發火、不拔電源的話,他也會想盡辦法地玩,直到父母出絕招、迫不得而的時候,孩子才停止玩。
還有一個更熟悉的情景:平時回到家,孩子作業都沒做完,就鬧著說要手機玩游戲,不給他他就拼命發脾氣,手機一到孩子手里,就停不下來了。直到時間太晚,作業不得已要做,才結束游戲,應付式地完成作業,沖涼睡覺。
一、孩子為什么沉迷于游戲?
到底是怎樣一種心理,促使孩子不顧一切地想玩游戲呢?
我們首先理解一下孩子面對游戲前、中、后的心理狀態。孩子早上起來沒什么事情可做,很空虛,內心有點淡淡的焦慮,這時他就會選擇玩游戲、玩電腦,想要放松一下。可是孩子一旦開始玩了,就停不下來,為什么呢?因為孩子一旦離開游戲,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就會發現更沒什么事情可做、感覺更空虛,同時也會有一種自我評價,他經常玩游戲被父母批評,他也會認為經常玩游戲不好,但不玩又會很難受,可一旦玩了也會覺得很浪費時間,自己控制不了時間,或者玩完后發現其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因而就更會覺得焦慮了。當他面對更大的空虛和焦慮的時候,他可能會想“作業一兩個小時就能做完了,我晚點再寫,我現在真的很想再玩游戲”,這時他的心里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指責自己不應該浪費時間,應該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一方面他又不知道而且無辦法面對自己心里更大的空虛和焦慮,因此身體就會對大腦說:“我再玩一會游戲吧”,這時孩子就繼續再玩會游戲了。
所以我們不要簡單地把孩子沉迷于游戲、愛玩游戲的行為看成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不好的行為,因為這心理狀態是很復雜的,不僅是小孩,即使是比較成熟的大學生和成人,也會沉迷于游戲。這說明,很多孩子都是內心空虛、焦慮的,而游戲這個東西能夠幫助孩子打敗內心空虛和焦慮,因為游戲具有很多先進的、有趣的機制,所以孩子就越來越熱愛游戲了。
游戲有趣和先進的機制的作用很簡單,就是讓孩子獲得價值感。所以,為什么孩子會沉迷游戲、沉迷網絡聊天?因為他在那里面獲得了在生活中獲得不了的價值感。
有位網癮的大學生寫了一封信給我,大概是這樣描述他的網癮心態:
我也知道玩那么多游戲不好,還是要以學習為重。可每當我下定決心不玩的時候,沒過兩天,我感覺生活沒有一點意義,我不得不重新把游戲安裝回來,因為當我進入游戲的時候,才感覺生活是有價值的,生活才有意義。有時玩著玩著也會厭煩,也會累,但我不想結束,因為一結束之后面對的空虛,是無法入睡的。當我睡覺的時候,腦子里想著游戲的內容,心理才感覺最踏實,才能睡好。我仿佛進入了一個死循環,對游戲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它讓我感覺興奮和價值,恨是它讓我用盡了時間。
中小學生階段更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孩子全部的價值感都只能通過網絡實現,那么他就必然會產生網癮,甚至會出現拿父母錢玩游戲,打賞主播等行為。
為何網絡,特別是游戲能夠讓孩子放松?而不是聽音樂或運動?
《游戲改變世界》中提到,游戲有四項關鍵、基本的要素:目標、規則、反饋系統、自愿參與。
⑴目標:如王者榮耀游戲,五個人組成一個團隊,每個英雄有多個不同的角色,角色中有共同的目標——摧毀對方的總部。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孩子需要具備的努力:選擇好英雄、搭配好團隊,有很好的思維策略、能把團隊效益發揮最大化,有很好的協助能力、知道隊友干什么、與隊友溝通、與隊友一起干什么等。這是整個游戲給到所有玩家的目標板,以及他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⑵規則:如王者榮耀游戲的規則,不能一次選兩個英雄,不能一下就把別人摧毀了,每個英雄都有相應的技能升級等。玩家不能超越這個規則,不能一下把自己變得很厲害。這個規則永遠都不會被破壞的,除非玩家坑自己的隊友折壽命或者直接關掉電腦,即使這么做整個游戲的規則也不會變的。如果孩子在游戲中經常這樣破壞規則,說明他在生活中是很痛恨規則的,他父母在生活中給他設置的規則是很不合理的、很不照顧他的感受的。
⑶反饋系統:游戲目標反饋機制非常完善。什么是目標反饋機制?它是深埋在我們每個人基因里的,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能夠尋找生存意義的重中之重。簡單來說,即:你所做的任何動作、行為都能得到第一時間的及時反饋。我們做過一個實驗:現實生活中,你與你的隊友倆倆組合,模擬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你說什么,你的隊友都很贊同;第二種情況是你說什么,你的隊友都很反對;第三種情況是你說什么,你的隊友都不理你、都聽不到。事實發現,第三種情況是最讓人惱火的、恐懼的、生氣的、難受的。為什么呢?在原始社會的時候,當我們做出一個舉動,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將要面臨危險或死亡了,這種沒有回應帶來的恐懼感是很大的。所以,目標反饋系統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游戲是怎樣做到目標反饋的呢?簡單到俄羅斯方塊,我們每按一個鍵,電腦里的方塊都會換一個動作、加速等,每時每刻都在目標反饋,到現在的大型游戲,例如英雄聯盟、CF,我們每按一個鍵,就有一個技能,每做一個動作、一個指令,我們操縱的人物也會有一個相應的動作反饋,這時會給我們很強的控制感。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是因為學習給孩子的控制感太弱了,學習給到孩子的反饋太慢了。孩子一般是學習完一個單元再總結測試,而且看的是分數,不是為了真正檢測自己學的效果,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測試。而游戲卻把反饋系統運用到極致,才能如此吸引孩子。
⑷自愿參與:孩子能自愿選擇是否參與,因此能充分享受這個玩的過程。
此外,游戲之所以迷人還有一個因素:難度可調,虛擬現實。無論是智商高、智商低、手指靈活不靈活的玩家,都可以在游戲中找到相應適合自己的難度。而游戲中模擬的現實比現實的世界可視性更加的強,有包含過去的元素:榮譽頭銜;現在的元素:級別進度;未來的元素:排行榜。每位游戲玩家都能在游戲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樂此不疲地沉迷其中。這便是游戲乃至網絡的迷人之處,它讓孩子在網絡中容易找到自我的價值,看到自我的價值。
二、關注點在價值感
分享一個著名的實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把一只老鼠放進只有兩杯水的籠子里,一杯是普通的水,另一杯是混有易上癮物質的「毒水」。我們會發現,老鼠老是喜歡容易上癮的「毒水」,總是死得特別快。后來到70年代,一個加拿大的心理科學家重新設計了實驗,還是把老鼠放在有普通水和毒水的籠子里,但在毒水這個籠子里,老鼠會有無盡的美食、玩具、還有迷宮式的小隧道讓它們捉迷藏竄來竄去,更重要的是,它們男男女女混在一起,看上眼了可以無止境地交配生小老鼠。結果是,沒有一只老鼠喜歡毒水,沒有一只會因為之前不小心喝了一次就忍不住再去碰毒水。這是為什么呢?之前實驗的老鼠會一直上癮喝毒水,之后實驗的老鼠為什么能忍住呢?是因為之后實驗的老鼠有其他方式去戰勝內心的焦慮、恐慌和寂寞。這種其他方式是跟生活緊密相關,是落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下它能自發發展出一種戰勝自我焦慮、自我恐懼、自我空虛的內在機制,這時就變成一只很棒的老鼠,它能享受籠子里的生活,即使喝了毒水也有心理資本去戰勝而不會沉迷,因為它知道有其他方式讓自己很舒服,即使只有自己一個個體也能感覺到舒服,環境讓它的心里充滿陽光。
孩子不也是一樣嗎?當他總是被父母打罵,被老師罰站時,他沒法獲得學習的意義,沒法獲得與同學交往的意義,更沒法獲得家庭溫暖的意義,他的價值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那么,怎樣的家庭結構容易讓孩子缺少價值感呢?
家庭結構:
1、留守家庭
爺爺奶奶的關注點都在孩子的飲食起居上,每次上下班都能在小路上和電梯里看到爺爺奶奶剝奪孫子孫女價值感的行為。孩子熱得滿臉通紅,奶奶把他抱得更緊了;孩子臉上有臟東西,爺爺一把抓住孩子說幫孩子擦,孩子死活不愿意,爺爺直接一巴掌;散著步,孩子想走小路,爺爺奶奶大聲說:“搞那么多名堂干什么?”奶奶拿著飯碗給正在玩游戲的孩子喂飯,孩子一被抓住,就是一大勺飯,吃進去才能走……所以,在飲食起居上,失去自主權的孩子怎么會對飲食起居產生興趣?價值又從何而來?
2、單親家庭
單親的家庭結構并不是孩子網癮的根本原因,也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努力進取,沒有網癮。單親家庭相對來說家長一方對待孩子更容易走過度忽略和過度關注的極端。面對孩子,單親媽媽或爸爸會容易有兩種思想,第一是為何把孩子留給我?由此的管教方式就是過度忽略孩子。第二是我一個人再苦再累也能把孩子養大養好!由此的管教方式就是過度關注孩子。這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不給孩子建立家庭的價值感,第二種是剝奪了孩子的家庭價值感。無論哪種,都容易讓孩子陷入網癮的境地。
3、焦慮的母親+隱形的爸爸
爸爸賺錢媽媽管家看似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家庭分工,但實際上是在破壞每位家庭成員的家庭價值感的。爸爸的價值感在于事業,媽媽的價值感在于養育孩子,此時家庭文化是無法建立起來的,那么孩子的家庭價值感從何而來?這是爸爸、媽媽、孩子都會很累,爸爸的累在于我在外面這么拼命賺錢,回到家還不讓我休息好,媽媽的累在于你把什么家的事情都拋給我,家是我一個人的?孩子的累在于爸媽你們別總是管著我、打擊我,一點也不在意我的感受。這時,網絡成癮或許是孩子潛意識中的唯一出路。
值得一提的時,孩子的價值感常常和父母的價值感相互聯系和影響的,如果父母自身的全部價值感都來自于教養孩子,那么就等于父母和孩子在同一個價值戰場上爭斗,孩子剪什么頭發,穿什么衣服,父母都參與獲得價值感,那么孩子就只能步步后退,退到網絡的世界里。
所以,看待孩子的網癮行為必須回到孩子內心的價值感維度進行反思和探索,是否自己的家庭結構或溝通方式剝奪了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價值感的途徑,是否自己搶奪了本屬于孩子應該獲得的價值感,孩子才會那么容易被網絡的虛擬價值感吸引。
三、如何讓孩子告別網癮?
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就是幫助孩子重建在生活中的價值感。說著簡單,做起來不簡單。分享一個事實:在越戰時期,當時有五分之一的美軍使用海洛因,那當戰爭結束時,美國的街頭豈不是一下子多很多癮君子?但事實是,并沒有,在戰爭期間使用過海洛因的美軍,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直接停止使用。那到底上癮的是什么?毒水?還是海洛因?還是電子游戲?當戰爭結束,美軍回到平靜的故鄉,清晨去公園里晨跑,或是睡個懶覺后,與家人一起在慵懶的早晨享用美味的早餐,和孩子一起到草坪上踢踢足球…美好的家庭、很好的福利待遇、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替代了海洛因的作用。所以,當我們的孩子特別沉迷于網絡或特別迷一些不真實的東西,說明在他的內心沒有形成一種自我的克服焦慮、恐懼、空虛的能力,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這種能力的發展機會。我們怎么能讓孩子找到?
分兩步,一是父母自身的成長,二是如何對待和教養孩子。
關于自身的成長,我們可以試著繪制自己的價值獲取圖,反思一下自己獲得價值感的途徑并進行調整。
通過自己價值獲取圖的繪制,我們就能總結和發現自己的生活中最能給自己價值感的事情是什么,如何進行合理的比重調整,不過多地把價值感和教養孩子進行捆綁。
關注對待和教養孩子,我們可以借鑒網絡和游戲的基本特征,作為父母,可以這么做:
第一,為孩子設立一個目標。目標一定是清晰、具體,可操作的。無論是家庭的,還是學校的,都會給孩子設立目標,但這些目標往往是學習名次、學習分數之類的,跟孩子的學習目標不匹配的,因此這個目標是不清晰、不具體、不可操作的。學習目標是為了掌握知識,通過測試評估自己是不是掌握了知識。而學習名次、學習分數之類的目標,是為了跟他人比較的,是要得到老師父母的認同和贊賞,獲得別人贊賞的目標是不清晰的,別人心情好就贊賞,心情不好就不贊賞,跟他人比較的目標也是不清晰的,別人考好了孩子名次可能就退步了,別人考差了孩子名次可能就進步了。而游戲的目標是很清晰的,孩子只要殺死對方一次,就有可能推翻一個塔,就可能贏得整局的勝利,只要想到一個很好策略,就可能打贏這場團戰。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給到孩子的目標是不夠清晰、具體和可操作的,是跟目標分離的,孩子即使知道應該怎么做,但想到怎么做都不可能達到效果的,就寧可不做了。如何給孩子確定清晰、具體和可操作的目標呢?首先,讓孩子看到進度感,如背一首古詩,進度有哪些,孩子多長時間背第一遍,多長時間再去背第二遍、第三遍,第二天父母去檢查一遍,一個星期后再去檢查一遍,當這些一步步做到了,進度再一點點加大,當孩子心里有進度感了,他的目標就清晰的、具體的、可操作的,他就覺得目標可以掌控了。
第二,規則要做到公平,通過限制,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有兩個關鍵點:一是一些必要的規則是永遠不會變的,必須有的;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沒必要設立規則,孩子通過自然懲罰就會收獲一種規則感。但很多時候父母會為孩子修改很多規則,如孩子哭鬧、實在做不到的時候,父母就修改一些規則,孩子就會覺得規則是可以變的,他可以通過一切方式去修改這些規則。我們如何向游戲學習呢?而游戲規則是不會變的,如英雄聯盟不能一次選兩個英雄、不能一下變得很厲害等,即使有些人通過坑隊友或者關機不玩等方式讓隊友輸了,但游戲規則還是不會變的,孩子也還是會繼續玩這個游戲,并在規則里繼續尋找突破自己的方法。經常會看到,一個孩子犯錯了,父母懲罰了孩子后,并告訴孩子“這是規則懲罰你的”,父母很理解孩子,抱著孩子一起哭。這個時候規則就變成了客觀存在的東西,而不是父母本身。很多時候孩子認識規則,就會覺得規則就是父母本身,孩子學會識別,如孩子看到老師不兇、不強調規則,孩子就會亂,看到老師兇,就不敢亂來,孩子變得看人說話,這對孩子規則感的建立、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建立是非常有害的。
第三,及時的反饋系統,多給孩子積極的情緒反饋。生活中,我們不一定通過物質的誘惑反饋給孩子,父母可通過積極的情緒反饋給孩子。游戲給到孩子總是積極的反饋,即使孩子玩得很差,孩子還是愿意繼續玩,因為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了,游戲給到孩子總是積極的、及時的反饋。父母可多自我對照,日常生活中給孩子的反饋是積極的多還是消極的多,如果消極的偏多,就要多對照積極的清單去做,如果做不到,就要每天多學習、多修煉。
通過可視化的形式進行及時反饋,如上圖,給孩子繪制進度條,完成到100%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畫出來),一開始一定要細化到每一個細節:比如一道題,一個小行為,就推進一點進度。
另外,積極認真傾聽也是一種很好的反饋行為,衡量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價值感的簡單標準就是看父母和孩子的對話,如果孩子說得多,父母聽得多,說明孩子的家庭價值感強,如果父母說得多,甚至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說話,那么孩子在家庭中也是缺少價值感的。父母學會認真聽孩子說話,無論是非對錯,先認真聽對方說完,這便是在及時反饋,在建立孩子價值感的過程。
第四,讓孩子自愿地、積極地參與。即在設計家庭規章制度時是與孩子共同商量而指定的。如果父母能做到,就能與孩子往同一方向發展,一起做計劃,一起思考,學會第三選擇,幫助孩子自愿參與每項任務和困難挑戰中。
第五,通過家庭儀式來增強孩子的家庭價值感。家庭儀式包括家庭會議,家庭聚餐,孩子升學禮,成長禮,生日會……這些都是父母抽點時間,花點心思就可以做到的。
如果孩子迷戀網絡,請記住,孩子不是迷戀網絡,而是害怕寂寞。當深深的無價值感想孩子襲來時,別說孩子,就算父母也同樣會找一個價值的避風港,網絡,只是一個低成本、易獲取的價值避風港而已。
在價值的戰場上,
你贏了,孩子便躲進了網絡。
你能做的就是,
在戰場上鋪滿鮮花,
把戰場變成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