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是培養孩子節奏感的最佳機會。
一開始,我不想做,可不得不做;
然后呢,我想去做,可害怕去做;
最后了,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
一、孩子為什么拖拉?
我在朋友圈做了個小調查,列舉了3個父母關注孩子需要優化的狀態:拖拉、上癮、膽小,希望大家投票選一個我先寫。結果拖拉理所當然成為了“冠軍”。
拖拉本身表達的是一個相對的情境,即誰相對誰(或者某些事情)拖拉,比如,您喜歡游泳,不喜歡跑步,我喜歡跑步,不喜歡游泳。當我們必須一起去進行一樣運動時,如果去游泳,準備階段我可能會埋怨兩句,慢慢地找泳衣,有意無意拖一拖時間,就會讓您感覺很拖拉。反過來,如果去跑步,不能去游泳,您的做法也會讓我感覺很拖拉。同樣的,對于父母而言,孩子只顧著玩,做個作業都磨蹭半天,要是我是孩子,專心做完再去玩多好!真拖拉。對于孩子而言,早上他興奮地起床,準備去玩,而您還在呼呼大睡,他試盡辦法也不能把您叫起床,反而還被罵了一頓。哎,爸爸媽媽真拖拉。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拖拉過,因為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是自己發起的而且是很感興趣的。由此可見,所有父母關心的孩子對于作業拖拉,對于做家務拖拉,對于幫助他人拖拉都是孩子不喜歡去做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孩子拖拉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三個字:不喜歡!不喜歡!不喜歡!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明明想去做,可是不敢去嘗試。從舉手回答問題到參加各種競選活動,孩子的內心都很希望展現自己,可是對孩子而言,不成功的感覺就是全盤否認了自己,這種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慢慢地,孩子就會說一句類似這樣的話:我去做肯定能做好,只是我不想做而已。這時候,他已經成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拖拉成就了他追求完美的心。所以等孩子長大了,上了大學,開始工作,他可能會有很多好想法、好點子,但是總會把這些好想法和好點子拖沒,因為在孩子心中,即使好點子可能帶來成功,但萬一失敗了,努力就白費了,那還不如不去做。所以,孩子拖拉的第二個原因也是三個字:怕失敗!怕失敗!怕失敗!
還有另一種情況,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按照計劃進行就可以,也不會那么被動,比如孩子自己做好了每天什么時候之前完成作業,自己也是這么想的,可是一實踐起來就又開始拖拉了。久而久之,孩子連自己都不相信了,他的不自信會泛化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一開始是需要挑戰的不愿意嘗試或拖拉,然后有點累的也拖拉,最后任何事情都拖拉,甚至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開始拖拉了。拖拉仿佛成了孩子的伙伴,一旦離開拖拉,孩子便沒有了依托,變得更迷茫。所以,孩子拖拉的第三個原因是:我是誰?我是誰?我是誰?
提問:為什么孩子玩游戲就不拖拉?
因為游戲戰勝了孩子拖拉的三個原因。游戲的即時反饋機制、優質畫面、強互動性和積極評價能讓每個接觸它的玩家喜歡上游戲,至少不至于討厭。游戲的重復性讓游戲沒有永恒的失敗,總會有成功的時候。游戲的排行系統、角色設定讓孩子找到了游戲中自我的定位。所以,在游戲中,孩子不會不喜歡,不會怕失敗,不會不清楚我是誰。
二、關注點在節奏感
什么樣的孩子容易拖拉?答案是找不到自己主動節奏感的孩子。這里所說的節奏感并不只是音樂節奏感,更多是良好自我感覺,自我主動性的節奏感。尋找自我節奏感的過程就像唱歌找調調一樣,如果一下子找到了調調,就如火車一下子上了軌,順暢無比,接下來的行為都是不拖泥帶水的。如果總是找不到調調,或者根本不想去找亦或是逃避找調調,接下來唱的每一句自己和觀眾都會聽得難受。每位孩子同樣渴求找到自己的節奏感,甚至比成人更渴求。如果他總是在學習上“掉節奏”,父母要做的是幫助他找回學習的節奏,而不是搶孩子的節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喜歡拖拉孩子背后,總有如下類型的父母:
1、焦慮催促的父母
8歲的樂樂是家里的磨蹭大王,起床要人催,睡覺要人催,寫作業要人催,吃飯要人催……什么事情都要催,而且要催好多遍才去做,不催就一定不會做。媽媽為此操碎了心,這么拖拉,該怎么辦呀?媽媽每天都要叫,都要吼,這仿佛成了一個母子間的溝通方式,只要媽媽不吼,樂樂就拖拉。這樣的生活太累了,該怎么辦呢?
經常焦慮的父母的價值觀是:眼下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跟我預想的有偏差,我就會看到以后越來越大的偏差,我必須在此刻將它糾正。也就是當焦慮型父母看到白紙上的一個黑點時,他們會想:萬一這個黑點慢慢變大怎么辦?這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我要想辦法把黑點弄掉!弄不掉就丟掉……如此價值觀讓父母事事追求沒有問題,他們害怕問題的出現。所以,當孩子出現了一點點拖拉表現,說:“我不想起床”“我想休息一下”“我想先玩一下”的時候,他的父母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他們會忍不住去催促,因為在他們心中,如果孩子不催促,那么他就會懶得一動不動,什么動腦經,什么家務事,什么上進的事情都不會做。于是,孩子就真的變成這樣了,你不去催促,他就如此。
從節奏的視角解讀這種現象我們就能發現,孩子根本沒有自己的節奏,而焦慮型的父母總是通過焦慮來獲得自己的節奏。焦慮的父母拖拉嗎?其實也會有,他們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完全的拖拉甚至不做,比如認真聆聽孩子想法,意味著要放下自己的節奏,認真傾聽和幫孩子尋找自己的節奏,對焦慮型父母來說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在咨詢過我的父母中,絕大多數焦慮型父母都意識到了自己需要成長,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可當我回訪他們的時候,絕大多數父母都做不到,他們總說:“我一看到孩子那個樣子就來氣”“我忍受不了孩子磨蹭的樣子”……這時我會拿出“節奏”這個視角跟他們討論,他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很自私,總為了保持自己的節奏而通過焦慮、催促來傷害孩子。
2、事事包辦的父母
5歲強強的媽媽是一個超人媽媽,只要能夠幫到孩子的,媽媽就一定會盡可能做到,從早上起床開始,媽媽就幫強強選好穿好衣服,擠好牙膏,幫孩子刷牙,晚上回家幫孩子喂飯,帶孩子上培訓班。媽媽也不會浪費任何一次鼓勵孩子的機會,每次孩子有一點好表現,媽媽就對強強豎起大拇指。而最近,媽媽的耐心越來越不足了,因為任何事情,強強都很拖拉,也不愿自己獨立完成,什么都依賴媽媽。媽媽擔心,等強強上了小學,會不會很不適應呀。
包辦的本質是父母把孩子的生活當成了自己的節奏,節奏的軌道和孩子的一樣,完全沒有了自己的軌道。從衣食起居到學習成長,父母都必須加入孩子的體驗之中。比如上培訓班父母要坐在孩子旁邊,老師提問,孩子在思考或者答不出時,父母忍不住把答案悄悄告訴孩子。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父母感覺自己被欺負了,直接找對方家長理論。孩子的任何選擇父母都要進行干涉……這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對父母是依賴的,可孩子又并不喜歡這種失去自我的感覺,做任何事情,他們都是被動的,慢慢地,不去叫他的事情,他便不會去做了。
包辦型父母的孩子之所以拖拉,是因為他們知道,即時他們做成功了一件事情,也得不到很大的滿足感,因為這件事必然有自己父母的參與,潛臺詞便是:我的功勛章里有父母的一半,甚至一大半。我從來沒有自己的“秘密花園”,沒有單單是我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成功。這時,對于任何一件需要努力獲得成功的事情,孩子根本就不想去嘗試,拖拉也是在所難免。
無論是焦慮催促的父母還是事事包辦的父母,本質上就是在和孩子搶節奏,希望孩子的節奏能與自己所構想的節奏同步,由此來建立父母自己在家庭中的節奏感。所以,如果父母的節奏感建立是需要通過搶孩子的節奏才能獲得,那么孩子就會開始用拖拉的方式去尋找自己的節奏。試問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里面,你用了哪些方式尋找家庭的節奏?
通過上表,我們就能看到父母尋找自我節奏感時是否“入侵”了孩子的節奏感。很簡單,當您看到孩子拖拉時,如果感覺到了強烈的憤怒和失望,這時就說明您的節奏取決于孩子的行為,您會試圖改造孩子,結果強化了他的拖拉;如果您看到的是孩子此時的節奏感是亂的,他自己其實也不知所措,只能通過懶惰和玩樂獲得短暫的舒適時,您會用您的節奏試圖影響孩子,孩子也會受到您的影響,主動去行動,去挑戰。
在節奏的世界里,無所謂是非對錯,無所謂效率高低,只有在自己節奏上和不在自己節奏上。
三、應對拖拉的有效方法
先看4組問答:
疑惑:9歲的樂樂最近特別拖拉,特別是吃飯和做作業,叫多少遍都不應,直到媽媽發火才會很不情愿地去吃飯和做作業。媽媽很困惑:不是我想打罵孩子,可是好聲好氣跟他說他不聽,只有打罵才有用呀!我該怎么辦呢?
teacher黃:你只用了催促一種方法,一開始“甜蜜催促”:寶貝,該吃飯了。然后“緊急催促”:快點吃飯,你看看現在多晚了?最后打罵其實就是一種“終極催促”,孩子不得不接受,當然會不情愿。這種方法本質上就是你對孩子時間的控制上,誰都不希望被牽著鼻子走!
那有什么方法激發孩子自覺的動力呢?這建立在你與孩子的關系上,不過有些小方法不妨一試:1、送給他一個計時器,自己定好時間然后告訴他你相信他能做到。2、關掉電視(手機),嚴肅走到孩子面前,突然去撓他的咯吱窩,然后不說話把他拉到他飯桌或書桌前。3、當孩子連續3次完美完成不拖拉任務時,獲得一個權力幣,權力幣可以讓孩子享受一次拖拉(不代表不吃飯不做作業,但父母因為孩子用了權力幣而不能生氣。)
疑惑: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愛學習?我家的孩子,每當晚上我教他學習時,他總是搪塞、推脫、磨蹭,每次都弄到很晚,打也打過,罵也罵過,都沒用!結果總是雙方都很不開心。我該怎么做?
teacher黃:
不愛學習的孩子各有各的原因:
1、孩子大腦發育比同齡人慢,所以上課跟不上,注意力不集中,可是又要整堂課安靜坐著,自然會對學習反感。
2、父母對孩子學習的期望過高,而且一直盯著孩子的學習,比孩子自己還更關心他的學習。
3、父母不信任孩子,每天都對孩子催促。
4、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錯誤行為。
5、父母的育兒觀念太不同(比如爸爸主張嚴厲不驕縱,媽媽主張關愛不打罵)
愛學習的孩子總那么相似:
1、家庭給孩子營造了個私人學習空間。
2、放學、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學習、看書,排在吃飯前。
3、孩子邊做作業,父母邊在旁邊看書。
4、晚上充足的放松時間。
5、父母每天發現孩子的優點并贊美。
自己對照一下,家庭做到了哪點,沒做到哪點?到底對孩子應該嚴厲還是關愛?我認為兩者有需要,但是嚴厲≠打罵,關愛≠溺愛,小學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給孩子營造相對單一的學習環境,拒絕誘惑源,培養學習習慣;中學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的共情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愛,獲得自信。
疑惑:8歲聰聰的媽媽最近感覺到心好累,孩子做每件事情都要被催促多次才去做。從早上開始催起床,催刷牙洗臉,催吃早餐,到晚上回來催寫作業,催沖涼,催睡覺……真心累呀,孩子啥時候能不被催呀!
teacher黃:孩子被催累不累,也累。是什么導致雙方都累呢?我們要理解一個詞,叫:節奏。就像跑步,如果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就會非常輕松,如果沒有找到節奏,就會非常累。仔細想想,作為父母,你是有去幫孩子找自己的節奏呢?還是強行把父母心中的節奏強加給孩子?也許有父母會說,我也想他自己自覺呀,關鍵是他就是貪玩。錯,關鍵在于你從來沒有幫助他去找他自己的節奏,孩子自己是找不到的。
如何幫助,試試把“快點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換成“早上好,現在是7點鐘,你接下來打算干什么呢?”更多方法請看圖片。
疑惑:關于寫作業,9歲的明明媽媽真是煩透了!每次寫作業明明都喜歡拖拉,做著做著喜歡走神、玩筆、發呆。有次媽媽發火了:要不你別做作業了!可是明明又堅決不愿意。這該如何是好?
teacher黃:很多家庭,作業是媽媽與孩子的“戰場”,有的媽媽選擇離開這個“戰場”,讓孩子自己做,結果每次孩子做得都很糟糕;有的媽媽在這個“戰場”步步緊逼,盯著孩子寫作業,結果孩子十分拖拉。到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該怎么做呢?請看圖片。
經過對孩子拖拉的理解,您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和思路了嗎?請記住以下關鍵點:
先有理解再有幫
基本上家長都會跟我說:“黃老師,您就直接告訴我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就好了!”如果孩子拖拉能用某樣方法解決,那么就太容易了,全世界用這個方法就行了。可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家庭是一個整體系統,孩子的行為模式是和家庭父母的行為模式緊緊相連的。如果不理解這些,不理解家庭節奏感,不理解孩子拖拉的原因和家庭動力,盲目有您所理解的方法去幫助孩子,只會越幫越忙,短時間可能有效,實際上孩子會越來越拖拉,長大后就有了拖延癥。
所以,實踐方法之前,先花時間去理解一下孩子的行為,反思一下自己的節奏是否跟孩子的節奏糾纏不清了,先給自己一個改變計劃,然后再實踐幫助孩子的方法。
自由的孩子才自覺
家長從監督者的角色轉變成支持者的角色即是把節奏還給孩子的過程,在很多父母心中,只有抓緊和放手,只有嚴厲和溺愛,所以,他們理解的自由即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想干啥就干啥。這時,孩子感受到的自由是一種放縱,這并不能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他的節奏都是被各種誘惑牽著走。給孩子自由意味著承認孩子的情緒,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用你的態度和方法去影響他。當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節奏時,才知道如何冷靜說出孩子的情緒,隨和說出理解孩子的話并為他指明方向,孩子此時便能感受到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
11歲小怡的媽媽為了給她改掉拖拉的壞毛病,給她制定了一份暑假告別拖拉計劃書:
暑假告別拖拉計劃書
7:00 起床
7:40吃完早餐開始運動
8:30看課外書
9:30寫寒假作業
11:00練字
14:00午睡后練字
15:00游泳
17:00練琴
19:00吃完飯后練英語
20:30洗漱睡覺
凡事做到一項,就能積1分,每積10分可以獲得30分鐘游戲時間。由奶奶判斷能否成功獲得積分。
結果,第一天小怡一分都沒拿到,她一看這個安排,就說媽媽我做不到,我不會做的。好說歹說都不行,甚至打了一頓還是做不到。媽媽很頭痛,決定找小怡好好談談。
“怡怡,放了暑假你一定想好好放松放松,看到這一份安排你一定覺得很氣憤吧,感覺自己好不容易的放松時間第一天就被安排了。這樣,我們不要這份計劃書,你自己可以參照它寫一份屬于你自己的計劃,相信你也不想荒廢暑假,你也是愛學習的。”
聽完媽媽說的,小怡決定自己擬一份計劃書:
暑假獨立宣言
我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這個暑假我會證明的,我能獨立!
7:20 起床
7:50吃完早餐開始運動
8:30看課外書
9:30寫寒假作業
10:30練字
14:00午睡后練字
15:00游泳
17:00練琴
19:00吃完飯后練英語
20:30休閑娛樂時間
21:20洗漱睡覺
凡事做到一項,就能積1分,每積10分可以額外獲得30分鐘游戲時間。由奶奶判斷能否成功獲得積分。
這份《獨立宣言》的內容相對于《告別拖拉計劃書》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有了一些微調,變得更合理而已。自從擬定這份《獨立宣言》之后,除了特殊的家庭出游,小怡基本每天都能積滿積分,她也通過這份《獨立宣言》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媽媽理解了孩子的拖拉是因為他的節奏總是被媽媽拉著走,媽媽從來沒有認真傾聽過孩子的感受,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潛力。一旦媽媽開始承認孩子的感受,認真傾聽,給孩子自由,孩子的價值馬上會得到體現。
一切關于節奏
家庭中出現拖拉的現象說明家庭中已經開始了關于“節奏”的戰爭,如果父母的節奏是需要“入侵”孩子的節奏才能舒適時,孩子必定會變得懶惰和拖拉,以此來獲得自己的節奏。以下三個方法,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節奏的技巧。
傾聽孕節奏
會聽,是一門大學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節奏的傾聽只需要多鍛煉兩句話:
“你應該感覺不開心、委屈、憤怒……(情緒)吧”
“你覺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只要多練習這兩句話,孩子就會慢慢孕育出自己的節奏。
贊揚助節奏
對于孩子表現得好的節奏,我們一定要通過贊揚強化它。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孩子,如你真棒,你真聰明……而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描述性贊揚。描述性贊揚會在解讀孩子的心理之叛逆章節具體解釋。下面提供幾個描述性贊揚助力孩子良好節奏的練習。
“今天你決定趕緊寫完作業然后痛快地玩,你找了個非常好的節奏!”
“雖然一開始不是很情愿,但是經過你調整后,你找到了節奏,很快就積極去做作業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你做到了。”
孩子有什么比成人的毅力和接受力還強,如果父母能夠發現并描述出來,孩子就會越來越喜歡去發掘并助力良好的節奏。
儀式穩節奏
家庭儀式能夠幫助孩子穩固良好的節奏,儀式的范圍很寬泛,小到一些手勢和言語,比如跟孩子擊掌,給孩子一個大拇指……大到可以隆重舉辦一些成長儀式,如生日儀式、成長儀式、獲獎儀式……
為孩子準備一個“節奏大師”的任命儀式,告知被任命“節奏大師”之后,很多事情就要自己去做主和安排了,這期間有很多困難,但爸爸媽媽相信你可以一一克服的。任命“節奏大師”之后還可以一起商量寫一份考核方式或者獨立宣言。
家庭小儀式是讓家庭成員獲得動力的好方法,多嘗試,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最后,我們可以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從現在開始,聽聽你的情緒和想法,讓你發現節奏。
從現在開始,描述性贊揚你的行為,助你享受節奏。
從現在開始,增加家庭活動和儀式,幫你穩住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