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每日一縣——廣東省江門市鶴山縣級市

寫在前面:

一、其實絕大多數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家鄉;

二、本文僅廣見聞而已,非旅游指導,非學術。

? ? ? 鶴山市,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江門市代管,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下游右岸。土地面積1082.73平方公里。東北與佛山市南海區隔西江相望,東南毗鄰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西南與開平市交界,西北接新興縣,北鄰高明區。

該縣的特色食品或物產有:

鶴山紅茶,廣東省鶴山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鶴山紅茶,葉片呈橢圓形或長卵形,邊緣有鋸齒,葉背色青翠,制成紅茶后外形條索緊密細長,色澤烏潤,氣味醇厚,芳香入肺。沖泡后茶色紅潤,茶湯邊緣可見黃金圈,入口爽滑,甘甜蜜味。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鶴山紅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外在感官特征:鶴山紅茶茶樹株高一般在0.8~1.2米,葉片呈橢圓形或長卵形,邊緣有鋸齒,葉背色青翠,制成紅茶后外形條索緊密細長,色澤烏潤,氣味醇厚,芳香入肺。沖泡后茶色紅潤,茶湯邊緣可見黃金圈,入口爽滑,甘甜蜜味。內在品質指標:鶴山紅茶的營養豐富,含有大量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氨基酸,經檢測,內含茶多酚12.4%~15.3%、茶紅素4.1%~4.3%、茶黃素0.2%~0.4%、茶氨酸0.779%~1.014%、水浸出物34.5%~39.2%、咖啡堿2.0%~2.6%和游離氨基酸3.1%~3.2%,此外還有鹽及其它物質。鶴山曾被譽為廣東茶葉第一縣。史料記載,鶴山種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明清時期發展最盛:“茶園5000公頃,年產毛茶4000噸,年出口3000噸,鶴山茶幾占全省輸出量之八九成,其輸向地近如南洋,遠至歐美……”其中,尤以鶴山紅茶為甚。然而,清咸豐、同治年間,時局動蕩,茶農流離失所,大量茶園遭毀壞,至清末民初,全縣茶園面積已少去其半,年產茶葉不足1000噸。直到近年,鶴山茶產業才再次踏上振興之路,2015年,鶴山紅茶順利通過第三次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會,成為鶴山首個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審核的農產品,獲得“國字號”招牌。鶴山紅茶也已廣泛分布在古勞鎮的茶山、麗水,鶴城鎮的坑尾、城西、五星、萬和、坪山,共和鎮的來蘇、新連,址山鎮的云鄉,宅梧鎮的白水帶、荷村、泗云,雙合鎮的合成、先慶,雅瑤鎮的南靖,龍口鎮的福逕、那白和桃源鎮的中心、龍溪、蟠光等21個村。?[42]

鶴山粉葛,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鶴山粉葛外觀呈橄欖形,須根少,無分叉,外皮有輕微皺褶、呈淡棕色,葛肉乳白色,口感甘涼微甜,無渣,塊根單重0.5kg以上。(1)外在感官特征:鶴山粉葛外觀呈橄欖形,須根少,無分叉,外皮有輕微皺褶、呈淡棕色,葛肉乳白色,口感甘涼微甜,無渣,塊根單重0.5kg以上。 (2)內在品質指標:鶴山粉葛理化指標:淀粉≥20g/100g;粗纖維≤1.2%。 (3)安全要求:鶴山粉葛投入品使用和產品質量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標準。

南洞雞,產自鶴城鎮南洞(地名)一帶。這種雞的外表特征黃毛、黃嘴、黃腳,俗稱“三黃雞”。羽毛豐滿、骨細,肉質嫩滑鮮美。為當地傳統家禽,自繁自育,歷200余年。南洞一帶屬丘陵區,村莊散落在山坡之間,村前村后雜草叢生,昆蟲極易滋生繁殖,因此農家飼養的南洞雞都進行放養,讓它們覓食昆蟲青草,朝、午、晚時間才喂以米糠、飯、番薯、青菜等家料。如此經過半年的飼養,即可上市。南洞雞常銷往港澳市場,深受顧客歡迎。南洞雞產自廣東江門市鶴城鎮南洞(地名)一帶。為當地傳統家禽,自繁自育,歷200余年。南洞一帶屬丘陵區,村莊散落在山坡之間,村前村后雜草叢生,昆蟲極易滋生繁殖,因此農家飼養的南洞雞都進行放養,讓它們覓食昆蟲青草,朝、午、晚時間才喂以米糠、飯、番薯、青菜等家料。如此經過半年的飼養,即可上市。南洞雞常銷往港澳市場,深受顧客歡迎。南洞雞品質特優,用途廣泛、烹飪不受單一限制,被名廚稱為文武雞,蒸、燜、燉、炒、烤均可成為上肴,是婦女坐月、病弱、冬季保健進補、喜慶宴席的首選珍品。黃毛、黃嘴、黃腳,俗稱“三黃雞”。三黃雞是一種普通常見的家雞。“三黃雞”的名字由朱元璋欽賜。在國家農業部權威典籍《中國家禽志》一書中排名首位,該雞屬農戶大自然放養。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具有體型小、外貌“三黃”(羽毛黃、爪黃、喙黃)、生存能力強、產蛋量高、肉質鮮嫩等優良特點。全身羽毛黃色密布,公雞頸羽呈金黃色,主翼羽紅夾雜黑色,尾羽為黑色,母雞主翼羽半黃半黑,尾羽為黑色,頸羽夾雜斑點狀黑灰色羽毛。喙為黃色,單冠,公雞冠較高,冠齒5~7個。冠與肉垂呈鮮紅色,眼瞼薄,虹彩呈桔黃色,耳色淡黃。脛、爪呈黃色,無羽毛。體型緊湊,體態勻稱,小巧玲瓏,背平直,翅緊貼,尾羽高翹,狀如“元寶”。頭大小適中。成年體重(22周齡):公雞:1600~1800g,母雞:1250~1400g;開產日齡:130~150日齡。開產體重:1150~1200g。蛋重:42~46g。500日齡產蛋數:180~200枚。公母配比:1:12~15。受精率為88%~91%;受精蛋孵化率為90%~93%。屠宰率為88.5%;全凈膛率為65%,腿肌率為25.0%,胸肌率18.8%。真空包裝的熟雞,經過嚴格的現代工藝加工之后仍然保持了三黃雞的原色、原味,不添加任何色素和化學成分,而且攜帶方便,即開即食,符合都市生活節奏,是現代家庭和外出旅游、送禮理想綠色方便食品。而所稱的三黃雞,不是特指某一個品種,而是指黃羽優質肉雞的統稱。

址山生炒魚片,先將鮮魚肉起掉皮,洗凈。用刀片成日字片狀,用少量精鹽、味精、酒、姜、蔥拌勻腌制約5分鐘后把姜蔥取掉,放進蛋白拌勻待用。(2)筍肉切日字方片狀,紅辣椒切小片,蔥切段,香菇切片,然后將鼎燒熱放進生油,候油溫熱至約180℃時將魚片投入油鼎炸過,即撈起(要保持魚片的白色),把油倒起,再將筍片、椒片、香菇投入鼎略炒幾下,即投入魚片、蔥段,將已備好的調味粉水倒入(以對芡方式),將鼎翻二至三翻即成。特點:口感爽嫩,味道鮮美。

鶴城坑螺,肉質爽脆,較田螺味更鮮美,清香留齒,具有清肝平火之功效,藥用價值頗高,頗受青睞,是客家特色“坑螺酸菜黃豆湯”、“豉椒炒坑螺”的主要原料。鶴城地處丘陵地帶,山巒起伏,奇巖突兀,澗流如瀉,潭深水碧,素以產坑螺而名傳遐邇。其分布集中于七甕井、龍皇爺、圣教石、鐵坑肚四處。七甕井四面皆山,林木蒼翠,飛瀑無數,澗流洶涌,所出產的坑螺頭尖而身長,體呈黑色,故視為正宗。坑螺有日藏石下,入夜而出的習性,故當地人常輔以電筒,夜間探澗,才能捉到肥美的坑螺。鶴城坑螺肉質爽脆,清香留齒,具有清肝平火之功效,藥用價值頗高,成為具客家特色的坑螺酸菜黃豆湯的主要輔料。近年,豉椒炒坑螺,成為飯肄中的熱門貨,其炮制方法與煮田螺同,而較田螺味更鮮美,自然更受青睞。

龍口牛雜,牛肺、牛肚、牛腸、牛脾等牛內臟稱為“牛雜”,本是不入流的下腳料,在龍口人的巧手烹制下,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特點是香滑綿軟,味濃汁厚。制法是:將牛雜洗凈,放入鍋內,加清水以中火煮沸,去除血穢,取出再用清水洗凈;旺火燒熱炒鍋,下油將牛雜翻炒,再放入配料,先以大火煮沸后,改用中火慢慢熬;熬好后,將牛雜切塊,加汁上碗即成,食時以辣椒醬作佐料。

白水角,以粘米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逢清明、社日制作。餡料有沙葛、豬肉、蝦仁、馬蹄、大頭菜等,放在鍋里明火炒熟。角皮用粘米粉攪拌煮成糊狀,倒在盛有干粉的盆中,趁熱搓至軟硬適中,捏成小塊,按壓成圓形薄片狀的角皮。放入餡料,把角皮對折、封邊成半圓形,用蒸籠隔水蒸。15分鐘即可食用,軟滑爽口。

旱糍,又叫“大糍”,逢春節、婚嫁、新屋入伙等喜慶日子時制作。材料是糯米粉和白砂糖,把糖加水煮成“糖膠”,加入糯米粉成黏韌的粉糊,倒入干糯米粉中混合,搓至軟硬適中的糕狀,捏一小塊搓成圓形,吹至氣球樣,封口,放進油鍋里炸,用勺輕輕撥動即可。

古勞銀針,鶴山名優特產。產于古勞鎮麗水石巖頭,故又曰巖頭茶。該茶條索緊結,挺直似針,色呈銀灰;泡后色澤碧綠明亮,葉底幼嫩,味道醇和清香;淺飲即舌滑喉涼,極感舒適;多飲止渴生津,全身爽快。一向譽為茶中妙品,早已蜚聲遐邇,馳名中外。晚清時期已極受推崇,成為中國名茶品牌之一。馬耳山茶,鶴山名特產。品牌以其產地冠名。馬耳山位于鶴城西北部約6千米,高聳挺拔,雄偉壯觀。山上茁壯翠綠的一片片,便是馳名遐邇的茶園。馬耳山麓為丘陵山坡,壤松土軟,泥骨色黃,向陽背風,宜種青茶。種后冬蓋山草,春暖滋潤,生勢壯旺。200多年前,惠州姓楊者遷居于此,6戶20人,沿坡開墾茶地。后練常精、練常振兄弟兩戶遷此,開墾茶地4公頃。鼎盛時期,茶農達20戶,200多人。茶青按季而采,春茶于清明,秋茶于白露。制作向用傳統工藝。該茶用開水沖沏,即片片豎起,香氣四溢,茶味甘香爽滑,香味濃郁,為送禮佳品。清末民初,鶴城街內建有美珍、樹芳、恒興隆、裕生、新廣興、聯昌盛等大茶莊,皆為當地商人合資開設。該街今仍以“茶行街”名之。茶山素馨花,鶴山特產。主產地為古勞茶山。種植歷史近50年,引進人叫球長伯,后遍及各家各戶。現種植面積約1.5公頃,年產量7.5噸。素馨,草本植物,春季種植,花開于夏,雪白芬芳。采摘卻于花蕾未綻之時。人工擷取,常人日采4至5斤。摘后經過蒸曬或烘干程序;日曬者,色澤金黃,成針狀,稱素馨針。據醫書記載,素馨針有疏肺解郁,清熱去毒功效。故一般用于制藥。若將素馨針與青茶混沖,其茶清香甘涼,既解渴又清熱,茶山人向有此習,且作為待客的佳品。鶴山紅煙,鶴山土產。紅煙原產于南美洲,明代由菲律賓輸入閩粵兩省。清乾隆十九年(1754)至嘉慶年間,鶴山已大面積種植,產量居全省之冠。雅瑤、桃源、龍口一帶逐步成為紅煙主產地,年產量高達5000噸。《廣東通志稿》有“鶴山縣以產煙馳名,每年出口在百萬金(白銀)外”記載。到20世紀30年代,為鶴山紅煙產銷鼎盛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紅煙生產又有新發展。1986年鶴山縣成為全國31個煙葉出口生產基地之一。鶴山縣紅煙有上南、下南、上西、下西(指地域)之分。其中以上南煙最佳,而上南煙又以蕓蓼煙著稱。蕓蓼煙乃指今雅瑤蕓蓼村黃坑豬公袍(土名)所種植的紅煙。鶴山紅煙素以葉色紅亮,味道濃烈,香醇馥郁,油分多,彈力強,揉搓不碎,久貯不變而馳名中外,外銷至澳門及印度、埃及、俄國、德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1951年,司徒美堂先生至鶴山縣視察。鶴山農民精選出蕓蓼煙,敬請司徒美堂先生轉贈毛澤東主席,受到毛主席稱贊。上南紅煙,鶴山名優特產。也叫蕓蓼煙。始種于清朝中葉,約有200多年歷史,是鶴山紅煙的著名產品。以煙質黃凈,肉厚、煙味香醇而馳名中外,遠銷至南洋群島等地。著名品牌有“黃坑煙”,“云蓼煙王”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上南村民每年種紅煙173.3公頃,是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司徒美堂先生視察上南“李義蘭煙廠”時,村民托他將數扎頂級黃坑煙送給毛主席品嘗,毛主席收到后曾來信表示感謝,此事在當地成為美談。近年來,由于種植紅煙效益較低,多數村民已改種其它經濟作物,只有少數煙農種植少量用于自吸。古蠶老古煙,鶴山名優特產。以雅瑤鎮古蠶村生產而出名。該村處丘陵地區,耕地對紅煙生長特別適宜。古蠶先輩在明末清初開始試種紅煙,并逐漸學會施用有機肥料,如花生麩等。收煙期為芒種至夏至,此期間陽光充足,對煙青露曬有利,露曬約幾十分鐘收起焗至黃蠟色,再進行暴曬7天左右,此時煙葉油份適中,存放多年也不變質。早在清朝中期,古蠶紅煙開始出口到南洋一帶,制成的呂宋煙氣味香醇,因而馳名海內外,并帶動起古蠶紅煙逐漸進入發展盛期。冬種時,七成耕地面積種上了紅煙。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種紅煙經濟效益逐漸減少,村民開始改種其它作物,目前村內仍保持有幾十畝紅煙地,普遍用于自給。東園香荔,鶴山名優水果。珍稀荔種。植于雙合鎮雙橋東園村,故名。距今400年前,村民李卓化由新興市國恩寺六祖手植之千年香荔引種歸來。現其母株高4丈,樹身粗壯,枝繁葉茂;其旁一荔,樹齡過2百年,體亦偉碩,人稱“母子樹”。兩樹枝葉交錯,蔭覆過半畝,蔚為奇觀。此兩株古荔,雖歷遭劫難,仍頑強茁壯,年年掛果,豐年產量達1噸。其果核細小,肉鮮味甜,清香可口,為省內不可多得的珍稀香荔品種,不僅飲譽百里,且近年旅外鄉親,每屆蟬鳴荔熟,即組團歸來進行啖荔活動,東園香荔則為首選。雙合黑葉荔枝,鶴山名優水果。產于雙合鎮。該荔枝品種葉尤深綠,果實呈蠟白色,肉厚清甜,可食部分占全果75%。以泗合坑尾塘所產的最負盛名,核小、清香蜜味,汁多而不滯,風味別具一格,肉脫殼后用煙紙包亦不沾濕。據史料記載:清代,附近縣官,每年荔熟時,必騎馬前來品嘗;近年,亦成為鶴山海外聯誼會所組織的“啖荔團”的青睞果品。雙合種植荔枝,歷史已超350年。1989年鎮成立荔枝協會,加強了科研與指導,更顯規模。今全鎮植荔746公頃,品種有黑葉、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槐枝、白臘、白糖罌等。云鄉儲良龍眼,鶴山名優水果。以云鄉盛產質優而得名。1991年,云鄉鎮首從高州引入試種8公頃,經省果樹研究所及鶴山科技局等支持幫助,一舉成功,發展至今有270公頃。因培育得法,兼水土靈氣,故能青出于藍,蜚聲遠近市場。該品種植株生勢好,樹冠呈圓形或半圓形;枝條節間較短,分枝多,樹皮粗糙;果實大,粒大小均勻,呈扁圓狀;單果重12~14克;果殼黃褐色,表面光滑;肉乳白色,不透明,厚0.65~0.67厘米,易離核,肉質爽脆,味清甜,質上乘,核較小,果實可食率74%;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21%,全糖18.6%;每百毫升果汁含維生素C52.1毫升,果實制干率高。1999年,云鄉鎮龍眼總產量240噸,收入220萬元。宅梧無籽西瓜,鶴山名土產之一。主產于宅梧鎮。宅梧西瓜無核、含糖分高、味美可口,名揚海內外,每年西瓜收獲季節,港澳地區和國內商人紛紛來訂購。宅梧種植西瓜是從1978年始,先后引進“大紅寶”、“鶴寶”大量種植出口。1986年后,從省農科院引種現在的無籽西瓜,原試種青皮(鶴鳴2號),后發展花皮(鶴鳴3號)和黃皮(鶴鳴4號)兩個新品種。1998年種植面積達866.7公頃,全鎮種西瓜一項純收入1800多萬元,其中選田村委會西瓜收入人均近700元。選田芒果,鶴山名土特產。產地為宅梧鎮選田村。1530年,有村民外出帶回果核在當地白石(土名)種植,故又名白石芒,沿植至今,久享盛名。該種芒果以其果核小、糖分高、纖維少與果味特香而著稱。幾經滄桑,僅存老樹20棵,樹干直徑50~70厘米,大多已老化,掛果率低。自1991年,選田村委會指派專人管理好老芒果樹,并組織全村群眾新植優質芒果16.7公頃,其掛果率高,果型大,產量多,味道不亞于老樹芒果。近年更大為擴展,前景極其可觀。選田馬蹄,鶴山名土特產。產地為宅梧鎮選田村,故名。馬蹄,學名荸薺,草本植物,宜在淺底沙質田中種植。選田地區具此必備條件。80年代初,由廣州市郊引進,經精心培育及不斷總結、推廣科技管理后,大面積推開,效果極佳:果實個大、型好,皮薄、肉甜、爽脆、味優;用以制成馬蹄粉,則晶瑩、潔白,蒸成糕點,則鮮明碧透,食之幼滑口香,清心潤肺,被視為至尊點心,名馳遠近。自1994年始,村民聯辦馬蹄粉加工廠,年加工鮮馬蹄過1000噸,且用彩虹嶺水庫山水漂洗沉淀,粉質特別純正潔白,產品極其暢銷。云鄉綠色蔬菜,鶴山名優產品。以其清甜、鮮嫩、爽脆、可口、無公害飲譽市場,極受食家歡迎。種類包括白茄瓜、辣椒、蘿卜、甜豆、菜心、青瓜、苦瓜、韭菜花、荷蘭豆、馬鈴薯等等。稱綠色蔬菜者,名符其實,因云鄉鎮工礦較少,山多樹多,土壤空氣未受污染;兼之所施用的大多為農家肥,殺蟲藥品嚴格規定符合無公害標準要求。1999年,全云鄉鎮蔬菜種植面積達180公頃,占全鎮耕地面積三分之二,這方面的總收入近800萬元,為整個種植業總收入的45%以上。故云鄉鎮現已成為江門地區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雙橋荷蘭豆,鶴山名土產之一。主產于雙合鎮雙橋都。當地冬季氣溫溫寒交集;土質疏松肥沃,極宜荷蘭豆生長。1990年,初試種香港蔡興利603、604號品種成功,后便大量引種臺中11號。規模浩大,品質極佳:莢形較大且平直整齊,平均莢長約9厘米,寬約1.6厘米,重約6.6克,味清甜可口。收獲季節,客商云集,不絕如縷。1998年,雙橋都種植荷蘭豆近133公頃,純收入400多萬元。而今,種植之風已輻射到合成、宅梧、開平、新興等處。荷村蓮藕,鶴山名優特產。宅梧鎮荷村種植蓮藕是從南宋咸淳二年(1266)建村開始,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有村就有藕”,當地所產蓮藕,莖粗、節少、含糖高、纖維少、粉量大,高產優質,是傳統特產。過去一般只種藕10公頃,現在已發展到60.3公頃(含附近雙龍一帶),年總產量達1350噸,產品供不應求。除供應當地市場外,還遠銷中山,珠海和澳門等地。

平漢大頂苦瓜,鶴山名優特產。苦瓜又稱涼瓜,是鶴山市較大宗生產和出口貿易的土特產,其中以共和鎮平漢大頂苦瓜最著名,其瓜形短,頂部平大,呈倒三角型,俗稱雷公嘴,色青綠,肉厚爽,味微苦甘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大頂苦瓜已在共和鎮平漢村委會等地種植,是當地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經過篩選、精心培育而成的地方特產。20世紀50年代以來,農民種植大頂苦瓜的規模迅速擴大,每年全鎮種植面積346.7公頃,年產量15600多噸。翠綠1號大頂苦瓜于每年農歷十二月中旬種植,次年“清明”前后收成上市。現在瓜農從冬種春收,逐步擴展到春種夏收、夏種秋收,每年4月至11月都有鮮瓜上市,產品遠銷港澳市場。

長連氹桂花魚,鶴山名產之一。個大肥美,肉質細嫩優良,幾若無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食之者贊口不絕,飲譽數百年。該種桂花魚,產于長連氹。氹位于維墩北部,古勞大堤南側。近年,此種桂花魚經人工繁殖成功,推至鶴山各地皆能飼養,且成為出口的重要物產之一。華山礦泉水,名優飲品。由華山泉集團公司引進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國水處理、意大利全自動灌裝、日本包裝及注冊瓶等設備生產出的優質天然礦泉水。該礦泉水是賦存于燕山三期二云母花崗巖中的構造裂隙水,屬低鈉、低礦化度碳酸鈉鈣型淡礦泉水。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水質清澈、口感好、微甜、無異味。1992年1月21日,通過了由省地質礦產局組織的“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組”的技術鑒定。1992年獲全國消費者評選質量可靠飲料金杯獎,被指定為廣東水球隊專用礦泉水。1993年被指定為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廣東體育代表團首選礦泉水,評為廣東十佳天然飲料。1994年獲廣東省十大名牌礦泉水,全國食品行業名牌產品,被國家體育局指定為第12屆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首選礦泉水。1996年被國家體育局指定為第26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首選唯一礦泉水。1997年獲省批連續四年全國信得過產品,廣東省首批重點保護名優食品。鶴中皇臘腸,鶴中皇臘腸名優食品。由鶴山市食品總公司生產,暢銷全國各地和港、澳市場。該產品選用上等精肉,肥瘦適中,為“三七腸”。色澤明亮,干濕度相宜,味香可口。制作保持傳統工藝,又配以機械生產。國家評委監評,其產品質量優良,并推薦為1995年全國食品行業的名牌產品。1995年4月獲中國產品工業協會頒發的全國食品行業名牌產品證書和名牌產品獎牌。古勞面豉--鶴山名優醬料品。始于清咸豐年,距今150載,向由鶴山醬料廠生產。選用新鮮優質黃豆及精面粉作原料,采取傳統工藝制作。從洗豆、煮豆、釀造、回油到成品,需時85天。產品能見豆形而易溶化,色澤淺紅,油光晶亮,味道香甜鮮美。近年,年釀造老豉500多噸。出口的“東古牌古勞面豉”,遠銷美國、加拿大、東南亞及港澳等地。東古一品鮮醬油,名優醬料品。由鶴山市醬油廠研制生產。以精選東北大豆、優質面粉、食鹽等為主要原料,采用傳統的天然曬制方法釀造,以最先進生產技術工藝配制而成。其香味濃郁,味道鮮美,且富含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食用有益人體健康。是國內外高級調味醬油之極品。適用于烹調任何菜肴、湯類,蘸點魚、蝦、蟹及各種肉類,拌食粉面等等,銷售到國內外,頗受市場推崇。產品經嚴格檢驗,全部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該產品1998年榮獲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被鶴山市技術監督局授予信得過產品證書,2000年上半年榮獲國家質量達標食品稱號。黑寶糯米酒,名優酒品。由鶴山市酒廠有限公司釀造的暢銷商品,市場上享有盛名。該酒以精選的黑寶糯米為原料,用純種根霉作糖化劑,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醞釀而成。其色澤天然深紅,濃而不冽,醬而不凝,香氣濃郁,芬芳撲鼻,入口甘甜豐潤,醇厚柔爽,風格獨特;而酒中富含人體所必須的18種氨基酸,和維生素B1、B2、B6及鐵、鋅、鈣、硒等微量元素,長期飲用,可促進新陳代謝,活血養顏,健脾強身。故頗受顧客喜愛,譽為酒中妙品。鶴峰牌絲苗米酒,名優酒品。是米酒中上乘類別,也是鶴山市酒廠有限公司對市場的又一名牌奉獻。該酒精選優質絲苗米為原料,用大酒餅作糖化發酵劑,采取邊糖化邊發酵的工藝,然后釜式蒸餾,陳肉釀浸,精心勾兌而成。具有玉潔冰清,豉香獨異,醇和甘滑,余味爽凈等特點,而價格相宜,物超所值,故一推出,名氣不脛而走,有“鶴峰絲苗酒,品味第一流,入口至順喉,風行三角洲”之說。北湖燒鵝,鶴山名牌菜色之一。制作者北湖賓館,故以其號揚名。此項佳肴膾炙人口,上桌香氣撲鼻,色澤誘人,食之皮脆肉滑,絕非虛傳,足與香港深井燒鵝媲美。北湖燒鵝十分注重選料與制作,用清遠或高明三洲的黑棕鵝,配以五香料、沙姜、陳皮、玉桂等作佐料;燒烤時牢牢把握火候,將表皮烤至焦脆金黃,再慢慢將熱力傳進皮層內部,使分泌的脂肪油汁受熱蒸騰,將肉逼炸至熟,反升表皮。如此炮制,令鵝燒之不焦,光澤鮮紅,而各味融為一體。北湖月餅,鶴山有名的中秋食品。由北湖賓館制作。七十年代已有口碑。造工獨特、精細,選料絕佳,以上等的桃仁、欖仁、瓜仁、杏仁、麻仁、桔餅、陳皮、叉燒、冰肉、熟糯粉等為原料,經精湛工藝泡制,烘出后色澤金黃,油潤細膩,面上“北湖五仁”字樣清晰可見。面皮薄餡靚。吃時甜而不膩,甘香可口,齒頰留芳。故極受顧客青睞,未至八月十五,已告售罄。龍口狗肉,名優食品。龍口善烹狗肉,名聲聞于遠近,近年來海外及港澳同鄉會每逢組團回鄉,也必到龍口品嘗,口碑極佳,譽為“的確夠鮮美,食過返尋味”。龍口狗肉的泡制方法是:將斬件狗肉武火白鑊烙干,撈起,凈鑊;將下什起油鑊炸至半熟,撈起、凈鑊;將拍扁的姜起油鑊翻炒后,加入少許陳皮即放水,一般浸至肉面為合適。中火煮半小時左右,試食覺不糜不韌,即可下佐料。其分量是:每公斤狗肉配腐乳15小塊,片糖20克,碎鴨蓼葉10克,生油適量。將全部佐料放盂中搗勻,再加入浸軟的支竹50克,連同下什一起下鑊與狗肉拌勻,加蓋文火至有汁而不黏為宜。待三滾,則香氣撲鼻,正是神仙企唔穩之時!宅梧話梅,著名涼果產品。產地在宅梧鎮,故名。該鎮的白水帶、漱云、上沙、下沙村等植梅眾多,其梅果個大、粒好,為釀制話梅的上好原料。釀制話梅,在宅梧歷史上早已有之,沿之成習;1958年原鶴山財貿農場將民間配方加以挖掘整理,作批量生產;俟后,宅梧供銷社亦參與其事,并予改進,漸有名聲;改革開放后,“宅梧涼果廠”繁衍多家,成了大批量制作,且不斷加以科技革新,或在原配方上加蜂蜜,稱“蜜話梅”;或加牛奶,曰“奶皇話梅”。還極力注意裝璜包裝,產品甚為暢銷。宅梧話梅,外表可人,入口甜酸適度,耐嚼而略帶香氣,解渴提神,稱得上是優之涼果。雙合沙姜雞,鶴山名菜之一。該菜式雞皮清爽幼滑,肉質細嫩可口,食而不膩,骨脆而香,故蜚聲遠近,有口皆碑。究其實,為“東江鹽焗雞”衍化而來,十多年前,由祖籍雙合百塊村的廣州名廚師麥達光親作傳授得以播散。其制法獨特:取三黃雞一只,光身,開肚,用沙姜、生鹽、味料搽勻全身,干蒸10分鐘左右,不過砧板,用手撕拆,皮、骨、肉分開;用麻油、豬油、雞精粉、胡椒粉調味;再將皮、肉骨拼作雞形,放兩碟姜鹽作點料即可。其奧妙之處在于新鮮,無砧板氣、五金氣,原汁原味,遠非其他雞肴所及。上南燒肉,名優食品。產地為雅瑤上南云蓼墟,故又名云蓼燒肉,始制于1965年。以皮脆肉爽、色香味俱全而贏得眾多顧客。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燒肉店一開市就被搶購一空,連廣州、佛山等地也有不少食客電話訂購,更有港澳同胞回鄉歸程時帶回去饋贈親友。上南燒肉享此盛名,關鍵在于燒制方法獨特,調味將五香粉、糖、鹽等味料均勻擦抹在光豬身上,腌制半小時左右,此時再在光豬身上扎小洞,讓味料均勻分布于皮下的深淺部位;接著,將光豬吊在用柴燒紅的焗爐上,保持爐溫70°C,烤90分鐘后即可取出,美味的上南燒肉就此燒制完成。升平魚皮角,鶴山著名食品之一。原產及盛產地為古勞上升之升平墟。遠近馳名,吃者云集。其特色皮薄餡靚,小巧玲瓏。味道鮮美,價格便宜,經濟實惠。而制作則選料上乘,造工精細:魚肉選自當地產的鮮活鯇魚,拌以肥瘦參半的豬肉,另加冬菇、馬蹄、陳皮、胡椒、蔥花等十多種配料搗制;外皮粉料用一級生粉與澄面,絕不含糊。片皮、搗餡、包餡,全用傳統手工藝,角皮特別注重刀工,要薄而不破,滑而不爛。包好后,置小蒸籠中,上鍋用猛火蒸熟。食時,置豉碟備用;端放桌上,香氣撲鼻,芳香醉人,未動筷而早傾倒矣。升平竹升面,鶴山名食品之一。盛行于解放前及五六十年代。始創人為古勞上升升平墟一叫“安南仔”的師父,將面團置于案板,用“竹升”(圓竹扁擔)作搟面杖,一頭固定成了支點,一頭用力移動搓磨,揉拉成條。經制成的面條,大小一致,柔韌軟滑,富有彈性,久煮不糊,完好如初;吃起來,滑、爽、脆兼備,令人食而不厭。若拌以魚片、牛腩,其味更是無窮。雙橋魚蓉粥,鶴山著名食品之一。制作歷史悠久,成名亦超百年,尤以古勞雙橋市食肆烹調者為最,故聲譽聞于遠近。制法:將削凈的整條魚(青魚)或魚尾部分,置水中煲熟,撈起、拆骨、剔除小刺,將肉搗爛,加配料調勻,放入米粥中再滾,盛在放有姜絲、蔥花的碗盆中,撒上胡椒粉、麻花碎之類即成。其味清、鮮、甜、香、甘、滑,令人大快朵頤,所以人們皆說:千粥萬粥,不如雙橋魚蓉粥。王老吉涼茶,口服中成藥。始創人為桃源鎮錢塘人王澤邦,又名王阿吉。清道光年間,王阿吉為草藥醫生,與其子不斷探索,以崗梅根、金櫻根等10余種山草藥,配制成獨家涼茶,在桃源圩以大碗茶形式擺檔。因卓有功效,故極受歡迎,生意興隆,且馳名遠近。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遷廣州,在十三行靖遠街開設“王老吉”涼茶店,經營方式照舊。由于療效優異,適用面廣,價格低廉,飲用方便,不久風靡羊城。1840年,始出售袋裝涼茶。至其第三代時,“王老吉涼茶”已行銷全球華人地區,其孫王裕恒1870至港,在文武廟設店,市道興旺。隨社會發展,“王老吉涼茶”劑型也不斷推陳出新,20世紀60年代中期,制成涼茶精。

茶山水浸雞,風味不錯,一鍋清湯放上幾塊樹根(當地人叫“樹仔頭”),熟透的雞肉香氣撲鼻,鮮味無比。奇怪的是,雞肉在湯里燒來燒去還是那樣鮮嫩,一點也不老火,雞肉燒不老的秘方在湯水中的“樹仔頭”,這是茶山特有的藥材“五爪金龍”,在湯水中加進這些藥材,不僅風味獨特,而且雞肉也燒不老。雞肉好吃,除了會選擇雞種,關鍵的還是烹飪技術,而“五爪金龍”藥材是他們的“鎮山”之寶。

雙合沙姜雞,沙姜雞是一道特色傳統名菜,屬于粵菜系。該菜式雞皮清爽幼滑,肉質細嫩可口,食而不膩,骨脆而香,故蜚聲遠近,有口皆碑。其奧妙之處在于新鮮,無砧板氣、五金氣,原汁原味,遠非其他雞肴所及。

上南燒肉,是廣東鶴山傳統的地方名菜,屬于粵菜系。此菜皮脆肉爽、色香味俱全。上南燒肉享此盛名,關鍵在于燒制方法獨特,調味將五香粉、糖、鹽等味料均勻擦抹在光豬身上,腌制半小時左右,此時再在光豬身上扎小洞,讓味料均勻分布于皮下的深淺部位;接著,將光豬吊在用柴燒紅的焗爐上,保持爐溫70°C,烤90分鐘后即可取出,美味的上南燒肉就此燒制完成。廣東鶴山名優食品。產地為雅瑤上南云蓼墟,故又名云蓼燒肉,始制于1965年。以皮脆肉爽、色香味俱全而贏得眾多顧客。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燒肉店一開市就被搶購一空,連廣州、佛山等地也有不少食客電話訂購,更有港澳同胞回鄉歸程時帶回去饋贈親友。上南燒肉享此盛名,關鍵在于燒制方法獨特,調味將五香粉、糖、鹽等味料均勻擦抹在光豬身上,腌制半小時左右,此時再在光豬身上扎小洞,讓味料均勻分布于皮下的深淺部位;接著,將光豬吊在用柴燒紅的焗爐上,保持爐溫70°C,烤90分鐘后即可取出,美味的上南燒肉就此燒制完成。

升平竹升面,竹升面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種特色小吃,屬于粵菜,因避諱粵語因“竿”字發音不吉利而改稱“升”。竹升面是用傳統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壓打出來的面條、云吞皮的一類面食。竹升面早在民國時期流行于廣州西關一帶的傳統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廣州人大快朵頤的一種口福。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面條工藝機械化后,竹升面制作工藝由手工制面轉變為機器和面、延壓、切面,并延續。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第二集面食專題中為南派面食掙得一席之地的老牌傳統面。竹升面的特點是堿水少,甚至不放堿水, 它最大的難度在于不放堿水還一樣的爽滑彈牙。這是用竹竿搓面的秘密所在。 竹升面的做法包括兩種,一種是全蛋面,以鴨蛋和面,絕不加一滴水,其面條爽滑韌性好,蛋味香濃;另一種是半蛋面,用鴨蛋與一定比例的水調配和面,面條爽滑可口,口感細膩。 面條搭配的湯也很關鍵,選用豬骨、大地魚、蝦籽及祖傳的秘制材料熬制3小時以上才夠火候。

該縣的特色景點或場所有:

古勞水鄉,是鶴山市生態旅游的一張靚麗的名片。“古勞水鄉”的范圍包括古勞鎮的升平、雙橋、新星、古勞四個村委會以及沙坪街道坡山村委會,在地圖上看似一只長靴,區域內有魚塘和耕地共14300多畝,人口約1.5萬人。古勞水鄉在歷史上由西江沖積而成。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古勞人馮八秀帶領鄉民興建古勞圍,從此灘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古勞水鄉。

古勞水鄉

鐵夫畫閣

鐵夫畫閣位于鶴山市位于雅瑤鎮陳山村。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者和畫家李鐵夫先生,于1983年興建。占地1500平方米,三面環水,環境幽雅。正門石壁上鑲有“鐵夫畫閣”4字,為畫家關山月所書。閣內有陳列室、展室、接待室(含書畫庫、揮毫小廳)3座東方式建筑,有回廊相通,其間林木翠綠,花卉滿園。閣中的李鐵夫半身銅像,為雕塑家潘鶴的作品。陳列室展出李鐵夫的事跡及部分作品;展室展有知名人士贈送的書畫80多幀。鐵夫畫閣被江門市人民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廣東大雁山森林公園,位于鶴山市沙坪城區北部,旁依廣湛公路和佛開高速公路,近鄰鶴山港,距離廣州60公里,省汽車站每半小時有到鶴山的班車開出,沙坪到景區專線車每15分鐘一班,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大雁山面臨西江,因其山形似大雁而得名,2002年,被評為江門僑鄉新八景——“雁影波光”,2006年,廣東省林業局同意設立大雁山省級森林公園,定名為“廣東省大雁山森林公園”。

廣東大雁山森林公園

鶴頂亭

鶴山風景區

鶴頂亭為鶴邑名勝,位于舊縣城內鶴山之巔,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知縣劉繼倡導所建,現亭是1998年重建。劉繼撰《鶴頂亭記》敘其建亭宗旨,意謂鶴為仙禽,外形俊美,品性高潔,愿后世登亭者顧名思義,以鶴自勉,懋著循跡,勿作貪官污吏,其立意至佳。

禾谷田心村(客家民居),客家人入遷鶴山始于清朝康熙中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如今,鶴山市客家人口已發展到7萬多人,分布在鶴城、云鄉等7個鎮的240多條自然村中。他們與當地人一起創造了鶴山的歷史,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更是成為了鶴山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鶴山保存客家民居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是鶴城鎮禾谷田心村,在那里可以看老屋、聽山歌、品黃酒,感受濃郁的客家風情。

禾谷田心村(客家民居)

青年團鶴山支部舊址,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鶴山支部的工作地點,在鶴山市雅瑤鎮羅徑村瑤溪學校。原為馮氏大宗祠,1923年11月初,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直轄鶴山支部在此成立,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改稱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鶴山特別支部。曾在這里編輯出版期刊《瑤溪報》。青年團鶴山支部舊址是鶴山市文物保護單位。?[37]

黃洞漢秋亭,黃洞漢秋亭是一座紀念亭,在鶴山市雅瑤鎮黃洞村,西北距鶴山市區5千米。建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9月21日。1982年,鶴山縣歸國華僑聯合會重修。漢秋亭是鶴山市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一座紀念亭。漢秋,陸佑之子,父子均是黃洞旅外最有名望的殷商,漢秋去世后,族人黃文江建議漢秋之妻黎景堯、子陸容章建亭紀念,以漢秋命名。亭為水泥鋼筋園柱結構,內園外角,六角六面,上中下3層,園形尖頂。高12米,底層48平方米,中層46平方米,頂層40平方米。亭有內、外柱,底層外柱周長1.3米,中層外柱周長1.05米,頂層外柱周長0.93米。每層邊沿為花窗結式欄桿,高約50厘米。從底層登上頂層設旋形樓梯,共45級,有欄桿扶手。亭內四面有石椅。亭中鑲嵌三塊石碑,其中一塊刻“磐石之安”4個大字。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在鶴山市宅梧鎮靖村鄉松下村,原為余氏宗祠。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7日,挺進粵中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中區縱隊領導機關及主力大隊解放宅梧,進駐靖村,司令部設于余氏宗祠。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在這里召開了珠江、西江、粵中等3個地區中共黨政軍領導人參加的宅梧會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29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在此宣告正式成立,司令部駐此3個多月。司令部曾在這里領導了粵中區抗日戰爭,并以宅梧為中心,開辟皂幕山敵后抗日根據地。余氏宗祠頭二進于1969年拆毀,只保留后進(當年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掛牌辦公的地方),1992年,鶴山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1995年,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被江門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江門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為鶴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鶴山蘇維埃政府舊址,鶴山蘇維埃政府舊址在鶴山市雅瑤鎮平岡村。原是宋氏大宗祠,三進磚木結構、硬山頂建筑,坐西向東,占地733平方米,建筑面積625.5平方米。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冬,為中共鶴山支部駐地;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鶴山縣各鄉農民協會聯合辦事處駐地。民國十六年(1927年)12月,共產黨人呂棠、彭干廷、施展、鐘以篁及當地進步人士宋森等人,在此組織農民發起成立鶴山縣蘇維埃政府。1993年鶴山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鶴山蘇維埃政府舊址為鶴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凹關帝廟

大凹關帝廟

大凹關帝廟,位于鶴山市共和鎮大凹村。原廟已于100多年前圮廢,現存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修葺過一次。廟由山門、正殿、廂房組成,面積280平方米。營造手法與佛山祖廟相似,正殿屋頂為綠色琉璃瓦,屋脊以陶塑圖像裝飾,屋煞為光緒年間石灣名工燒制之二龍戲珠。大門框為縷空之花鳥石雕,橫架于廊柱與正墻之木枋上,雕塑著各種泥金木雕,內容全為中國古代戲文中的演出場面,現還可辨認的有“薛仁貴征東”、“狄青怒斬王天化”等。正面墻的檐口之下,有精細的磚雕,各處墻壁上還有各種歷史題材的壁畫15幅,題詩6幅,此外,還有陰文石刻或陽文木刻、刻工精細名家書寫的楹聯7副。整座廟的建筑風格繼承了清代嶺南廟宇建筑特色,匯集了建筑、雕塑美術、書法、詩詞、楹聯等。1994年,大凹關帝廟被鶴山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936評論 6 535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744評論 3 421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879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18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93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325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84評論 3 443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534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8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92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67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623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3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735評論 0 27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90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00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84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