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上樓梯/跑出門/而我的上半身/正在這里寫詩”
昨天跟今天一樣,今天又跟明天一樣。時間雁過無痕,它就像一劑隱形強力膠,把零碎的生活日常不動聲色地粘合在了一起。
起床,吃飯,學習,睡覺……周而復始的生活狀態機械到泛不起一絲波瀾。它寡淡無味,讓人批判混沌,仿佛活著只是活著。
電影往往宣揚美善,此類命題的拋出,常得到這樣一個主題:生活一地雞毛,雖壓迫精神世界,帶來早衰,仍要高歌向前。
區別于販賣情懷,鼓吹“詩和遠方”的雞湯式英雄主義,《帕特森》顯得特立獨行。這部豆瓣評分8.1的小眾“文藝片”承襲了鬼才導演賈木許的一貫風格,冷漠疏離的異客感,層層疊化的生活意象以及平靜和緩的背景音樂。
影片看似對情懷未著一字,卻在細膩刻畫中時時引導,試圖喚醒觀眾心中潛藏的“詩意”。
1
電影講述著復制粘貼式的“流水賬”生活,每個人都會在角色中看到現實中的人,而現實中的我們大部分就過著這樣的生活。
主人公帕特森居住在和他同名的新澤西州帕特森市,和多數的“螺絲釘”一樣從事著一份不起眼的工作——公交車司機。
在時間維度下,生活像被復刻靜止一般:每日早起,擁吻妻子,吃著固定搭配的谷物麥片早餐。聽調度員的抱怨,利用發車前的零碎時間,將自己的靈感詩句記錄在“秘密筆記本”上。
他每日開著23路這輛“龐然大物”行進在固定的公交線路上,用眼睛和耳朵默默記錄著車上發生的故事,有一夜艷遇的中年大叔,宣揚無政府主義的青年男女,也有談論拳擊手的小學生。
下班后的帕特森會遛狗到街角的酒吧點固定的啤酒。日子無聊,并不出彩,偶有變奏也多是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
“入戲太深”自導自演,拿出假槍逼迫女友復合的黑人怨侶;
調皮任性,被路人調侃的斗牛犬“馬文”;
以及插科打諢,被突然闖進的妻子臭罵的酒保DOC。
2
人物形形色色,他們有的一晃而過,有的隱藏在帕特森心底的秘密角落,等著某天靈光乍現,被編輯成詩。
詩歌寫意,帕特森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領悟人生的真諦,初春的陽光,俄亥俄火柴盒,酒吧的啤酒,愛人的頭發……這些都是他生活的底色,帕特森用詩歌抒懷,思考活著的意義,釋放內心情感。
真實純粹的追求讓精神富足,自成高地。余秀華說:“詩歌一無是處啊,但是,詩歌通向靈魂,靈魂只能被自己了解”。
3
相較于帕特森的不愿發表詩作,“自斟自飲”的追夢方式,妻子勞拉顯得熱烈許多。她熱愛生活,總會生出新奇點子:喜歡烘焙,研究著各式各樣令人難以下咽的菜單食譜;喜歡裝飾,于是攥著畫筆涂抹窗簾設計新衣……
在勞拉身上似乎有著用不完的活力:賣紙杯蛋糕,成為“蛋糕女王”;學習吉他,進軍鄉村音樂,這些都是她的理想追求。就像洗衣房里苦練饒舌的黑人少年;偷拿妻子存款只為參加象棋比賽的酒保DOC……
在這座看似平凡無奇的小城里,每個人實則胸有丘壑,即使是螺絲釘般的生活,亦呈有瀑布般的小詩。
4
影片以斗牛犬撕碎詩集興起高潮,帕特森面對滿地狼藉,選擇平靜隱忍,過度的壓抑讓人擔心他能否承受心血付之東流的打擊。
面對內心暗涌,瀑布前萬物靜默如謎,看著傾瀉的水流,帕特森與自然發出沉浸的詰問。
日本詩人恰逢其會,與帕特森交流詩心,臨別時贈予的筆記本里空無一物。正如電影中所說:詩在水面之上。清風吹動著的空白頁面,回頭發現,原來生活情懷早已融入血肉,滲入呼吸。
生活不應只是活著,而最好的詩,或許,最好是不存在的。
Would you rather be a fish?
你愿意做一條魚嗎?
As if the rest of the song
好像這首歌的其他句子
Didn’t have to be there.
都不必存在。
影片隨著日本詩人的離去進入尾聲。
細節累計,時間又像螺旋線一樣回到周一,生活被重置軌道,精神復活。
吶,新的生活又開始了……
? ? ? ? ? ? — — 毋寧化身為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