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11節課里,我們圍繞關系講了很多。我們講了關系的角色、語言和互補,講了混淆的關系是怎樣影響自我發展的,以及怎樣塑造健康的關系。
在關系這一章的最后一節,我想談談獨立。因為獨立,是建立新關系必須要走的路。
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
我看過一個關于生命的紀錄片,說所有的生命,在很久很久以前,都是從同一個細胞來的。這些細胞不斷分化、分離,變成了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才有了我們地球豐富多彩的生命圈。
某種意義上,人也在不斷經歷這樣的分化和分離。
從生理上,這種分離自我們從娘胎出來,呱呱墜地開始,就已經完成了。
可是關系上的分離,就不那么容易了。
無論是家庭、組織還是集體,如果我們總是對別人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我們總是惦記著別人的目光,總是讓別人的情緒影響我們的情緒,總是因為內疚不能維護自己的邊界,或者利用內疚去控制別人,那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還沒有和別人分離。我們和別人還是一體的。
精神上,我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籠統地分為三個階段,這是自我不斷從關系中分化的階段,也是自我成熟和發展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自我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覺得,世界和他人都是圍繞著他們的需要來運轉的。所以他們自然會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當做是別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關注的中心,當做是別人關注的中心。
當他們發現,別人居然也只是在關心他們自己想關心的問題時,他們會覺得驚訝,并感到深深的挫折。
第二個階段,是他人階段。
當人意識到,別人不是圍繞著自己來運轉的,就開始讓自己去遷就別人運轉。
我們就生活在別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覺得別人的評價、贊許、關心、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會變成一個老好人,不敢確認自己的需要和價值。會因為沒法滿足別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內疚和自責。
這個階段,就會遇到我們前面所講的人際關系的種種難題。
第三個階段,獨立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終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別人的課題,能夠把自己和他人分開。
我們開始能夠理解他人,也能夠尊重自己。別人再也沒法限制我們,除非我們想要接受這種限制。
我們變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別人的自由。我們在關系中所做的事,也更發乎本心了。
獨立意味著孤獨
可是,獨立并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意味著孤獨。
一個獨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斷乳的人。
當他遇到麻煩時,當他心情不好時,他不再對親人、朋友、同事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當然他可以求助,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可是他也知道,別人幫不幫他,這是別人的課題。
從獨立的那天開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資格和理由。當然,他也不需要對別人的情緒懷有什么“理所當然”的責任,因為這也是別人的課題。
去掉了人與人之間習以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來維持關系的方式,一個獨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獨呢?
孤獨,也許正是人生的某種真相。說到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另一個人,也沒有人能完全為另一個人的生活負責。
我們總說,這是我的家人,我的戀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我的”的意思,好像我們擁有某個人一樣。
擁有是人際關系中最大的幻覺。沒有人能夠擁有一個人,我們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這種相遇又長又短,最終我們還是會分開,去走各自的路。
可是,也正是因為別人并不需要理所當然地對我們好,我們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正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欺騙我們,才會有信任。
正是因為我們能夠離開,堅守才顯得可貴。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際關系中美好的東西,只有出于我們自愿的選擇,才會變成一種美德。否則,它就會變成一種“不得不”的強迫,關系里的兩個人,也會充滿怨念地相互糾纏。
獨立不會加劇隔離
一些朋友在聽完分化和糾纏的理論以后,經常會生出這樣的念頭:我是不是要反抗我的父母呢?
很多分離是通過反抗來的,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通過反抗父母來獲得獨立一樣。
但是反抗本身并不是分離,而且有可能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糾纏。
什么是真正的分離?是我們了解了他們的期待和困難,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得承認,我們無能為力。
重點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他們的困難和問題,當做我們自己的困難和問題,哪怕他們覺得他們困難的解決方案就在我們身上。
比如,父母希望你早點結婚、生個孩子、回家鄉工作或者考個公務員之類。他們覺得只有這樣,他們生活才會好。可是你不能這么想,因為只有你知道這是他們的問題,你才能騰出手來幫助他們。
獨立跟我們在關系上的親近矛盾嗎?不一定。
我想,獨立之后,大部分人還是會投入和他人的關系中,只是,這次是出于他們主動的選擇。
曾經有一個爸爸,在聽了我的一個講座以后問我:“如果說爸爸的事是爸爸的事,兒子的事是兒子的事,那是不是說如果我兒子有困難,我就不用去幫他了?這是不是就太自私了?”
他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兒子高考剛結束,正在糾結去哪里讀大學,讀什么專業。
我說不是。如果你相信你幫兒子僅僅是出于爸爸的義務,是被迫的,那也許你就可以不去幫他了,畢竟是他自己的事。
可是很多時候,就算沒有爸爸這個身份,沒有這個義務,我們仍然是愿意去幫兒子的。
在幫他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不是我們不得不幫他,是我們想幫他。不是兒子要求我們幫他,也不是他一定要接受我們的幫助。
這樣,你給了自己自由,也給了兒子自由。
獨立不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隔離。這是因為,一個信奉獨立和自由的人,同時也是相信人性的善的。
如果你認定人的本心是自私自利、冷酷無情的,那人的獨立和自由自然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隔絕。所以要用孝道之類的規則去約束一個人。
可是如果你相信,即使沒有被脅迫,沒有必須和應該,人仍然愿意對別人表現出善意,那獨立和分離只會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幫助,回歸自發自愿的本心。
當我們這么做的時候,我們不再是害怕別人失望,也不是期待別人的感激或回報,我們的付出,只是出于對另一個人本能的愛和同情,盡管我們知道,我們也可以不必這么做。
家庭治療師Monica Mcgoldrick曾經寫過一本書,叫《You can go home again》。這本書的意思是說,只有經歷過離家,你才能選擇回家。
同樣,只有在關系中獨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種成熟的姿態投入到一段關系中。
曾經有一個男生跟我說,他知道了父母的困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但他還是選擇回家鄉的一個小城市去照顧父母。
我說好的,你知道這是你的選擇就好。我祝福你。
分離從來不是人際關系的終點。
很多年以前,我曾經看過一個節目,講東北的一對母子。母親已經80多了,兒子也60多歲,退休在家。
母親住在城市的公寓里,每天都很無聊。兒子說,我看我媽這樣下去,就要悶壞了。于是他就改裝了一輛三輪車,帶上行李家當,騎著三輪帶母親周游全國。
老太太實在太老了,神志也有些不清楚,在央視的節目現場,居然睡著了,打起呼嚕來。當她醒了,說起旅程上的趣事,雖然說不清楚,可是表情卻是喜逐顏開。
當主持人問:“你怎么看兒子騎自行車陪你周游全國呢?”
主持人的意思,是想讓老太太說些感激兒子的話。可是老太太脖子一梗,很不客氣地說:“這有什么,這不都是一代頂一代的嗎?”
兒子陪著她在那兒笑。
在節目里,兒子說:“我們就準備這樣在路上了,萬一哪天我娘沒了,我覺得她也還去的安心的。”
現在離這個節目已經十幾年了,也許這位老太太已經過世了。可是我一直記著這個節目里母子的單純的笑。這個笑里,有最樸素最深情的關系在。
沒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一定的,只是,別讓自己過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讓自己過得那么苦,卻還要去怨別人。
最后,我用一個故事來結束我們這一章關于人際關系的課程。
有個挺有名的畫家,從小就教兒子畫畫,希望兒子子承父業。他對兒子很嚴格,兒子的童年都泡在畫畫里,也經受了很多的批評和指責。
高中的時候,兒子開始叛逆,不想再畫畫了。可這個爸爸還是逼著兒子填了一個藝術院校。結果兒子四年都沒再拿畫筆,開始輟學做生意。
爸爸各種威逼利誘,兒子就是不聽,父子之間有很多的矛盾和爭吵。最后,父親也就只好放棄了。
過了幾年,父親病重去世了,臨走前跟兒子說:“是爸爸不對,爸爸不該逼你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諒爸爸吧。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父親去世后,這個兒子到了另一個大城市,又重新拿起了畫筆,并在四十多歲的時候,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
關系就是這么神奇,它讓我們迷失,也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也許只有放下對關系的糾纏,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