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關系的角色、語言和互補,講了關系的混淆是怎樣影響自我發展的,以及通過課題分離和非暴力溝通塑造新的關系。
(非暴力溝通:
1.區分觀察和評論,能夠不帶預設地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具體指出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物;
2.區分感受(Feeling)和想法,能夠識別和表達內在的身體感覺和情感狀態,而不包含評判、指責等;
3.體會與正發生的事情和感覺相關的需要——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等)——是否得到滿足;
4.提出具體、明確的請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確實是請求而非要求(希望對方的行為是出于由衷的關心(Compassionate giving),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慚愧、責任等)。)
在關系的最后一章,談談獨立。
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
陳老師說,他看過一個關于生命的紀錄片,說所有的生命,在很久很久以前,都是從一個細胞來的。這些細胞不斷的分化、分離,變成了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才有了今天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物圈。
在某種意義上講,人也在不斷經歷這樣的分化和分離。
從生理上講,這種分離自我們從娘胎出來,呱呱墜地開始,就已經完成了。
可是關系上的分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無論是家庭、組織還是集體,如果我們總是對別人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我們總是惦記著別人的目光,總是讓別人的情緒影響我們的情緒,總是因為內疚不能維護自己的邊界,或是利用內疚去控制別人,那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還沒有和別人分離,我們和別人還是一體的。
精神上,陳老師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籠統地分為三個階段,這是自我不斷從關系中分化的階段。也是自我成熟和發展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自我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覺得,世界和其他人是圍繞著他們的需要運轉的,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當成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關注的中心,當中別人關注的中心。
當他們發現別人也只是在關注自己關心的問題時,他們會很驚訝,并因為自己的感覺受挫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
第二階段:他人階段
當一個人意識到,別人不是圍繞著自己來運作的,就開始讓自己遷就別人。這樣,他就生活在他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覺得別人的評價、贊許、關心、憤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會變成一個濫好人,不敢確認自己的需求和價值。會因為有時無法滿足別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內疚和自責。他會遇到這種人際關系的難題。
第三階段:獨立階段
在這個階段,一個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清什么是別人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課題。對自己的需要和權力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感知。
他能夠尊重自己,也開始理解別人。別人已經不能限制他,除非他愿意接受這種限制。
他變得自由了,感覺但了界限,也不去侵犯別人的自由。在關系中所做的事,很多能發乎本心了。
獨立意味著孤獨
可是,獨立并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意味著孤獨。
一個獨立的人,在心理上是真正斷乳的。
當他遇到麻煩時,當他心情不好時,他不再對親人、朋友、同事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當然他們可以求助,這是他們自己的課題,他也知道,別人幫不幫他,是別人的課題。
從獨立的那天開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資格和理由。當然,他也不需要對別人的情緒懷有什么“理所當然”的責任,因為這是別人的課題。
去掉了人與人之間習以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來維持關系的方式,一個獨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獨呢?
孤獨,也許正是人生的某種真相。說到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個人,有沒有人能為另一個人的生活負責。
我們總說,這是我的家人,我的戀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我的”意識,好像是我們擁有某個人一樣。
擁有是人際關系中最大的幻覺。沒有人能夠擁有另一個人,哪怕是給了孩子生命的父母,我們只是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不期而遇,彼此同行。這種相遇有長有短,但最終我們都是要分開的。
1 可是,因為別人并不需要理所當然地對我們好,我們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2正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欺負我們,才會有信任。
3 正因為我們能夠離開,堅守才顯得可貴。
自由是美得的前提,人際關系中所有美好的東西,只有出于我們自愿的選擇,才會變成美德。否則,它就是強迫,讓相互的關系糾纏。
獨立不會加劇隔離
一些人聽我分化和糾纏的理論以后,經常會產生這樣的念頭:我是不是要反抗我的父母呢?
很多分離是通過反抗來的,就像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是通過反抗父母獲得自己獨立的空間一樣。但反抗本身,并不是分離,而是可能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糾纏。
什么是真正的分離?就是我們了解了他們的期待和困難,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得承認,我們無能為力。
重點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他們的困難和問題,當做我們自己的困難和問題。哪怕他們覺得困難和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在我們身上。
獨立和關系上的親近有矛盾嗎?不一定。
陳老師說,獨立之后,大部分人還是會投入到關系中,只是,這都是出于他們自己的選擇。
有一位爸爸,聽了陳老師的講座后問:如果說爸爸的事是爸爸的,兒子的事是兒子的,那是不是說兒子有了問題,我就不用去幫他了?這是不是太自私了、太不盡責了。他問陳老師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兒子高考剛結束,正在糾結兒子上學的事情。
陳老師說:如果你認為,你幫兒子只是出于爸爸的義務,是被迫的,那你也許就不應該去幫他,畢竟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就算沒有爸爸這個身份,沒有這個義務,我們仍然是愿意幫助兒子的。
在幫他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不是我們被迫去幫的。不是兒子求我們幫他,他也不是一定會接受我們的幫助。這樣你就給了自己自由,也給了兒子自由。
獨立不會加劇人和人之間的隔離,這是因為,一個信奉獨立和自由的人,同時也是信奉人性的善的。
陳老師認為,一個人只有經歷了獨立,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種成熟的心態投入到一段關系中。
分離不是人際關系的終點
沒有什么關系是一定的,只是,別讓自己過得糾結就行。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讓自己過得很苦,卻要求埋怨別人。
只有放下關系的糾纏,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總結一下:
這節課講了獨立,雖然獨立意味著孤獨,但這是一個自我發展的人必須走的道路。只有在關系中獨立了,我們才能做到課題分離,承擔起自己對自己的責任,讓變得更好的自己去促進關系,影響別人,實現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