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鐵翠香第73本/100《尼各馬可倫理學》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有了前兩本作為基礎后,再來讀亞里士多德的原著就相對要輕松一些。盡管論證部分還需要停下來去思考,但總體上能大致了解了。前面導讀部分對于理解全書非常有幫助,不僅把全書結構以及論證思路呈現出來了,更談了在當下倫理學的重要性以及德性論在現代喪失的原因。“現代危機的實質,就是道德危機”。物質利益凌駕于內在德性之上。真正的德性是契合中庸的品質,如何才能把握適度,避免中庸的另外兩個極端,通過明確“不是什么”從而明確“是什么”的本質,亞確實給我們從源頭上進行了分析論證,看完全書,對于這些能帶來至善的品質有了進一步了解。

做筆記的思路也按照目的至善、幸福之于終極目標、德性之中庸品質、若干中庸的另外兩個極端等來展開。

筆記:

導讀部分

人人忙碌得不可開交,卻無暇顧及自己的靈魂,盡管總理高喊著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公平正義比太陽還光輝這樣震撼人心的話語,卻無人制止得了一些企業喪失天良的道德敗壞,至于可悲的現狀,就是社會正在一天一天的把每個人變成殘酷的競爭者,卻無人相信德性的光輝和力量。偶然地樹立起一兩個讓人感動的流淚的道德楷模,但榜樣的力量卻不再是無窮的,而是在讓人感動的瞬間迅速的消融在不道德的社會現實中。

人文教育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培植天賦于我們身上的精神萌芽,使其成長,和壯大為我們生命的血液,使我們自立為人,自強為優秀而卓越的人格。

如果一個人真想獲得人文素質,那就沒有什么比尼各馬可倫理學更值得閱讀的經典了。

倫理學的原始本意就是創建人可以安居其中的有意義的家園的含義。倫理的本義引申出古典倫理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即什么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學是一門實踐哲學,他與理論這個哲學的區別在于,他不問事物是什么,而要探索事物如何是這個,如何做才是善,不能光知道什么是德性,還要探索如何變成一個有德性的人,這就是他強調的實踐的含義。

倫理學就是探討如何配置,培養核心因素,我們的好習慣,好習性的學問,好習慣和好習性就是一個人的品質品格或德性。

四因說是為了回答理論哲學的提問方式,事物是什么而提出來,亞里士多德提出用四種原因來回答,這就是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質料因是回答一個事物是由什么質料構成,形式構成用途的整體;為什么是這些形式而不是別的形式呢?就要從動力因來解釋,但為什么有這種動力而不是別的動力呢?最終要歸結為一個事物的生長,是為了什么這個目的因。

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和現象都內在地包含某一種促成其生成,即是其所是的力量,是其所是,就是成為其本己的自身,這個本己的自身之所是就是事物的目的,只有從這種內在的目的才能邏輯地“在先的”評判事物,各個部分活動的好壞。

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總體論證框架,有,一,至善和幸福作為人生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善和目的;人之為人的使命;幸福要靠神佑和運氣,還主要是靠人的德性來實現;兩種德性,倫理德性與理智德性的劃分,與靈魂中的高貴部分。

二、德性與中庸:德性品質與性情和行為;德性與中庸。

三,德行的特征與具體的倫理德性:

德行與自愿,德行與權謀和抉擇,具體倫理德性分析。

四,公正作為德性之首優于各種具體德性。

五,理智德性與明智;

六自制和快樂

七 友愛與和睦之于幸福的意義。

八,思辨的幸福高于實踐所能達到的幸福。

德性論在現代失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每個人的目標和意向都是向外尋求發展,以外在成功的標準來衡量自身的幸福,沒有人關注自己的內心,沒有人關注自己的靈魂,在心靈沉睡和靈魂之眼閉合之時,人類的生活再也得不到神佑的明光,人人競相在渾濁漆黑,不知未來的現實中奔忙和奮斗,以滿足自己低級的欲求。以為對物質對權力的占有就是人類真實的需求,所以現代政治哲學不再與追求至善的倫理學結盟,而是在自然權利的基礎上,尋求對個人自由的保障,倫理學也就變成了一門以立法來尋求個人的自由和尊嚴的道德規范學說。但是“本能沖動”獲得全面解放,而又不再相信靈魂高貴的現代人,外在法規的強制力都奈何不了他,又如何能夠具有自律的動力呢?這才是德性論在現代失落的真實原因。

西方哲人準確地看出了現代危機的實質,就是道德危機,就是人之為人的生命價值被物質性的有用價值所取代的意義危機。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傳統,在后現代得到了強勁的復蘇。這種復蘇表明,西方哲人已經意識到,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不能僅僅以豐富的物質占有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標志,而要以人類內在生命的繁榮興盛,以存在的意義來彰顯人性的光輝。

沒有德性的光芒,沒有靈魂的高貴,沒有神明的護佑,忙碌不堪,孤獨焦慮的現代人,靠什么能度過人生的漫漫長夜,靠什么能支撐起時刻處在激烈競爭中的疲憊的身軀?

高度文明發展的物質文明,如果不是扎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就會搖搖欲墜,以人民的吃苦耐勞和低工資換來的高效率,如果完全以犧牲公平公正,這一社會總德為代價,那么穩定和諧,幸福和尊嚴就會如煙消云散,發展和進步也將失去基本的意義,因此,大國的崛起必須有引領時代的文化的崛起,而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在于明明德,以其明德之光,照亮人類前進的方向,以及明德之境,范導合理的社會價值秩序,以其明德之禮形塑靈魂高貴的“新民”。

正文部分:

幸福作為通過行為所能實現的最高善。好生活與好品行與幸福等量齊觀。

有三種主要的生活形式,第一種快樂的生活,第二種政治的生活;第三種是思辨的生活。

幸福是完滿而自足的善,是所有行為的終極目標。

人的善就是靈魂合乎德性的活動,如果有許多德性,那么就是靈魂合乎最杰出,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動。

倫理德性源自習慣,既非自然而然,也非常自然,德性有兩類,理智德性和倫理德性,前者主要通過教導來形成和培養,因此需要經驗和時間,后者相反是從習慣中產生的,所以只把習慣這個詞略加改變,也就得到了倫理德性這個名稱。

德性的一般規定,它是與心情,及其能力相關的穩定品格,靈魂現象有三種,性情、能力和被稱作品質的穩定品格,德性必屬其中之一。性情,是欲望憤怒,恐懼,自信,同情等等,總而言之,是所有那些伴隨著苦樂的性情。能力,是指那種,我們因之能夠感受這些性情的東西,例如那種使我們能夠感受憤怒,悲傷或憐憫的東西,稱作品質的是我們借助于他在面對非理性的情感沖動時使我們能正當,或不正當的對待的東西。

而德性,既非性情,也非能力,那么就只剩下品質。它是我們因之而契合中庸的品質。中庸是自制,過度是放縱。

有三種類型的品質,其中兩種有缺陷,一是表現過度,一是表現不及,而只有一種是正確的就是中庸。如何契合與達到中庸?就是遠離他的那個更強大的極端。

自愿為德行之要,不自愿與被迫。

高貴之為慷慨德性的規范。揮霍與吝嗇是兩個極端。大方和小氣。炫耀,自重。自卑和自夸是自重的對立面。榮譽感是自重的前提。誠實,風趣和機靈。

害羞不是真正的德性,害羞不能說是一種德性,寧可說它是一種情緒,而不是一種品質。這種情緒不適用于每個年齡段的人,而只適用于青年人,所以我們稱贊知羞的青年人,而對于這樣的老年人,我們說他不名譽。

公正,之為人的品質,公正,就是尊重法律和公民平等,不公正就是蔑視法律和公民平等。公正是德性之首。

不公正,分為違法和違反平等兩類。分配的公正。回報的公正。政治的公正。

理智德性論,僅僅知道靈魂的品質,哪怕所稱的原理是正確的,也還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準確的規定,正當的尺度是什么?他如何能夠變成品格?靈魂有兩個部分,一部分稟有理性的,一部分是沒有理性的。有理性部分的,有科學,技藝,明智,靈智,智慧。明智還包括,善謀,體諒,善解。

在倫理上必須避免的三種品質是邪惡,不自制,和獸性。

友愛論,兩人前行要結伴。值得愛的東西有三種,善,令人快樂的東西,和有用的東西。因此,也有三種有愛,有用之故而愛,快樂之故而愛,完善的友愛。

缺乏交流的友愛常常已枯萎。

友愛和公正作為城邦共同體的維系力量。

————————————————————

我在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年閱讀年挑戰計劃,本年度我要閱讀書籍52-100本,請大家監督。每周沒有完成一本的,發微信紅包150元,一年沒有達標52本的,再發微信紅包2000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