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馬可倫理學(1)

本文內容:

1、筆記

2、目錄





一、文獻信息

1. 《尼各馬可倫理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第1版。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2. 亞里士多德名下流傳至今的倫理學著作有三部:《尼各馬可倫理學》,《歐臺謨倫理學》,《大倫理學》。

3. 《大》是《尼》、《歐》兩部的提要。《尼各馬可倫理學》基本上是依照《歐臺謨倫理學》原順序的改寫和擴寫,唯一例外的是第八卷1—3章。二者相比,前者更為系統,思想更為成熟。

4. 《尼各馬可倫理學》書名由來可能是由于紀念亞里士多德的父親尼各馬可,或者是因為此書是亞里士多德的兒子小尼各馬可編輯而成的。

二、《尼各馬可倫理學》概觀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總體上是基于對人的活動的特殊性質的說明和目的論倫理學。有幸福論和德性論兩種詮釋。

【活動與實現活動】

1. 何謂活動:在亞里士多德的最寬泛的意義上是屬于每種存在物的。每種存在物的活動屬于他自身。無生命物也有活動,主要是它們對于人(或生命物)的合目的而言的。

2. 每種生物都有它的活動。植物共同的活動是營養和發育。動物的活動是以它們各自種屬的屬性來感覺和運動。

3. 一種存在物的活動也就是它的種屬的功能,并且具有某種合目的性。目的,即最終完善狀態,蘊含于活動之中。一種屬的完善的活動與其一般的活動是同種屬的,并表現為種屬活動的目的。

4. 人的活動既非植物性的營養生長,亦非動物性的活動感覺,乃在于他的靈魂合乎邏各斯的活動與實踐。

5. 人的靈魂合乎邏各斯的活動,稱之為實踐的生命的活動。

6. 人的實踐的生命活動在本質上有別于動植物的功能性活動,因而與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動區分開來。人的實踐的生命活動也有別于職業的活動。

7. 實踐的生命的活動確定著人的種屬的可能性的范圍。人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他的實現活動,即他在其實踐的生命的活動中所實現的東西。即實現種的動能。

8. 何謂實現活動?人的實現活動就是實現人的的實踐生命的目的的活動。

9. 在其自身,即本質意義上講,實現活動自身就是目的。因為它自身蘊含著最終完善狀態。

10. 實踐生命的活動包括:理論的、制作的、實踐的活動。三者之中,理論的活動最高,實踐的活動最重要。

11. 實踐生命的活動根本在于實踐理性的活動。實踐的生命在人之一生中有特定的發展周期:一個人應當在青年時期學習好的品質,在壯年時期治理,在老年時期傳授智慧。

12. 人之一生,其意義就在于積極地從事這些屬于人的實踐的生命的活動,生命之德因而生生不息。此所謂亞氏所云之“隱德來希”也。

13. 這種實現活動概念包含著兩個核心的判別。首先,人的目的的實現不同于其他生命物的目的的實現。人的目的是幸福,是通過實踐獲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達到的。需要借助理性的運用,因而是實踐的、非自然的;而生命物的活動的目的是自然地實現的。一個人可以只過動物式的生活,但這只是腐敗的生命。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必定包含靈魂的“隱德來希”。其次,實現活動不同于功能或目的。實現活動不是人的本質力量潛在的質,而是人獲得其本質力量的方式。

【作為目的的善】

1. 人的存在方式都以某種善為目的。

2. 其含義即在于:活動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唯有在他的實現活動中才能展現其存在。

3. 何謂善?善即某種善的事物。它或者是已在的,或者是我們希望它成為在的:它具有或是我們希望它將具有某種我們認為可歸屬于那類事物的性質,因而與我們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出于對應的關系之中。

4. 一種善事物或者是已經作為類而存在但處于我們的能力之外,因而我們正在通過發展自身的能力的活動獲得;或者是被期求在某個或某些方面比已經存在的事物更善的,因而尚未存在并且通過我們的活動而成為存在的。我們對一事物“是”或“顯得”如何如何的判別都服從于某種改善的期求及其活動。

5. 在古希臘人的觀念中,善美不可分離,而美的同時又意味著真。

6. 善的事物不是連續的事物,它們彼此分離,并不互相依賴,單獨地作為我們的目的。因而善可分為不同種類。

7. 在對善進行分類之前,我們先對我們所追求的事物進行分類:在人的實踐的生命活動中,有些事物是因其自身之故被我們追求;有些事物是因為另一些事物之故而被我們追求;有些事物被我們追求是同時因為這兩者原因。

8. 在被我們追求的這些事物當中,有些事物通常被作為手段而很少作為目的;而有些事物通常被作為目的而極少作為手段;另一些事物則有時作為手段有時作為目的。

9. 作為手段的善的事物往往是因為我們需要而成為善,當需要滿足后它就不再是善。

10. 因其自身之故,和既因其自身故而又因他物故而為我們追求的目的善則通常都對我們顯得是善。

11. 因而,不同的善事物在善的終極上是不同的。我們存在著在我們需要時和不存在需要時以不同的事物為善。

12. 在存在著需要時我們只以滿足我們當下需要的事物為善,而不存在緊迫需要時,我們以那些自身便值得追求的事物為善。后一種善是具有更為終極性的善。

13. 一個事物自身即是善就是說它在總體上對我們是善或具有更為終極的善。這類善是在需要滿足之后對我們而言是善的事物。善的自身的、根本性的性質又這種目的性的而不是手段性的善規定。

14. 這種終極性的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15. 如果終極的目的意味著我們一生而不是一個時期或階段中的目的,那么它就是我們的終極目的。

【實踐與實踐的研究】

1. 實踐、制作與理論沉思是人的活動的三種主要形式。

2. 理論沉思是對不變的、必然的事物或事物本性的思考的活動。它是不行動的活動。

3. 實踐和制作則是對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變的事物的、基于某種善的目的的行動的活動。

4. 制作是使某事物生存的活動。即創造事物。其目的在于活動之外的產品。

5. 實踐是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動,目的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是實踐本身。實踐表達著邏各斯,表達著人作為一個整體的性質。

6. 實踐的研究和制作的研究不同于理論的研究,其把握真是為了善,是推理的,實踐與制作的只以那些可實踐、可制作的事物,即可以通過人的實踐與制作活動而改變其狀態的事物為題材。

7. 理論的研究是知識的,包括形而上學、神學、數學和各自然科學。

8. 制作的研究包括技藝與修辭學,以某種外在善為目的,制作活動本身只作為手段才是善。

9. 實踐雖然也常常以外在善為目的,但實踐活動本身也是目的。這點兼有理論研究活動的特點,即目的即在活動之外又在于活動自身。這種屬于活動自身的善就是德性。通過做合德性的事我們可以成為有德性的人。

10.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理論沉思居最高——與理論科學聯系的理性活動就是靈魂的最高等東西——努斯的實現,實踐的研究次之,以善為目的,最后是制作的研究。

【倫理學與政治學】

1. 實踐的研究即關于人的可以實踐的、可以獲得善的研究,包括倫理學和政治學這兩個相互聯系的科學。。

2. 最高的善即人的好生活或幸福,應當由政治學來把握。因為,對古希臘人來說,一個人只有在城邦中才可能獲得它的幸福或事業的繁榮。按照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學》中的分類,人屬于政治性的動物,注定要過社會的生活。

3. 而對《尼各馬可倫理學》的作者來說,政治學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幸福,或者,人的幸福在于何種生活方式;其次要研究何種政體能最好地幫助人們維護這種生活方式。欲解答前者,就要研究人的道德或習慣,這就是本書要承擔的任務;欲闡明后者,就要研究適合這些道德或習慣的好的、正確的政制,這是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要從事的工作。

4. 政治的研究,只能獲得粗略的精確性。這是因為:(1)政治學所考察的題材——德性、高尚、公正等行為,都包含著很多差異和不確定性。(2)善的事物、德性對于人的影響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當我們從這些不確定的前提談論它們時,只能大致地、粗略地說明真。

5. 而當題材與前提不十分確定時,我們就需要運用經驗的材料。所以,政治學的研究既是一門需要經驗的技藝,又是科學。研究政治學需要兩個條件:實踐的經驗與實踐理性的發展。

6. 沒有生活的經驗便無法研究政治學;而沒有實踐理性的發展,政治學將僅僅只是技藝而不能成為科學。

7. 所以,希望學習政治學的人,必須預先培養起良好的道德品性:愛所當愛事物,恨所當恨事物。

8. 因而,倫理學成為政治學的一部分,又提供著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何謂德性?】

1. 人所特有的實踐活動,在表現程度上有很大差異,德性就是人們對于出色地實現活動的稱贊。

2. 在古希臘語中,德性最初指武士的高貴行為如勇敢等,后來也被用來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公民的美德或品質,后逐步地用來指任何人、生命物顯著具有的優點。

3. 何謂德性?德性是使得一個事物狀態好并使得其實現活動完成得好的品質。

4. 人的德性通常是指相應于靈魂的非邏各斯的(即欲望的)部分的德性。

5. 人的德性可分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兩部分。道德德性通過習慣養成,理智德性通過教導生成。

6. 理智德性分為理論理性的和實踐理性的。

7. 智慧是理論理性的德性,是人的最高等德性。

8. 明智是實踐理性的德性,可由教導生成,亦離不開習慣。

9. 德性既不出自自然,也不反乎自然。

10. 人的靈魂有三種狀態——感情、能力和品質。能力是自然賦予,德性并非始自自然,唯有運用它才能獲得。所以我們從不稱贊/譴責能力,而是稱贊德性和譴責惡。

11. 德性不同于感情。因為:(1)稱贊與譴責無法適用感情。(2)德性意味著在先的考慮與主動的選擇。

12. 德性作為靈魂的實現活動的品質,并不是與實現活動的目的所包含的那些性質相分離的另外一種品質。出色的實現活動與一般的實現活動是同類的。

13. 活動可生成德性,亦可毀滅德性。因為德性只生成于德性的活動。

14. 德性同快樂與痛苦尤其是同快樂相關。而快樂尤其可能毀滅德性。因為,一則,追求快樂的欲望從小就伴隨著人,能以從人的情感中消除;二則,對于快樂,做得正確就使人善良,做得錯誤就使人邪惡。

15. 德性不同于技藝。技藝只相關于對象的性質;德性還需出于一定的心態。一個人知道他要做的行為,出于意愿地、因其自身之故、并且出于一種確定的品質而選這它時的行為,才是合乎德性的。

16. 德性是使得我們在所有事物上做得適度的品質。

17. 適度有相對于對象的和相對于我們自身的。相對于對象而言的適度是技藝的目標,是我們在做事時達到對于對象而言的適度的品質。

18. 德性的目標則是感情與實踐事物上達到相對于我們自身的適度。

【選擇與意愿】

1. 德性意味著做出正確的選擇。選擇對于德性的獲得至關重要。因為在實踐的活動鎮南關,錯誤是多種多樣的,而正確的道路只有一條。

2. 所謂正確的道路,即是真,而真是為著善的。因而,選擇就預含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是善的目的。

3. 錯誤的選擇主要發生于兩種情形。一種是預含了錯誤的、有害的目的,或者是那目的盡管顯得或在偶性上是善,然而在總體上卻是有害的。另一種是目的雖然是善的,手段卻選擇錯了,或者由于沒能堅持一個正確的選擇而妨害了目的的實現。

4. 選擇意味著在當下顯得令我們愉悅快樂然而在總體上有害的事物與本身就有益于善的目的的事物之間做出決定。它包含著對當下快樂的一個判斷和處理:如果總體上有害,就放棄它。

5. 選擇包含技藝而不是為了技藝。選擇是為了獲得德性:我們之所以要做選擇是為了做得更正確,即像一個好人那樣地行為。獲得技藝在于知道某種技巧,獲得德性在于正確地選擇。

6. 選擇必定是出于意愿的。出于意愿意味一個行為是在我們的能力范圍之內的,并且我們了解那行為的性質、對象、目的、手段等等。一個出于某種外力或脅迫下做出的違反我們意志的行為顯然不是被選擇的。

7. 出于意愿的行為未必都是選擇。比如出于欲望、怒氣、希望的行為。

8. 選擇比行為更能判斷一個人的品質。對于性質、對象等無知的行為當然不是出于選擇的,但是具有這些知識也并等于那個行為就是出于選擇。

9. 選擇除了必須是出于意愿的還必須是經過了預先的考慮的——也就是經過了實踐理性的運用。所以好的選擇同實踐理性的德性——明智密不可分。如果沒有明智,我們只好依靠聰明。

10. 然而我們并不考慮所有的事物,永恒的、必然的事物,或者全無規律的、純粹偶然的事物不屬考慮的范圍。我們考慮的是力所能及而又并非永遠如此的事物,并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1. 如果德性是出于意愿和選擇,惡亦如此。

12. 因而,人應當對自己的品質負責。因為,如果做一件事情在我們能力之內,不做也在我們能力之內。惡的行動因在我們自身。

【快樂】

1. 雖然做選擇以某種方式對待快樂有關,但選擇并不意味著全然放棄快樂。

2. 政治學的研究不應忽略快樂問題,因為(1)快樂似乎與我們的本性最為契合。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動物,都追尋快樂躲避痛苦。在大多數人眼中,幸福就包含著快樂。(2)德性與惡與我們以何種事物為快樂、為痛苦有關。愛所該愛的和恨所該恨的是培養德性的第一步。(3)在快樂問題上存在著爭論的核心是它是不是善,以及在何種意義上是/不是善。

3. 何謂快樂?從它的動詞用法上看是“被……愉悅”。快樂意味著有些事物令我們愉悅或顯得如此。

4. 在本質上,快樂是屬于我們的正常品質的未受阻礙的實現活動。這種實現活動自身令我們愉悅。

5. 正常品質是在我們不存在匱乏的狀態下的品質。向正常品質的回復則是使匱乏得到充實的過程。

6. 在正常品質狀態下,我們以總體上令人愉悅的事物為快樂。而在向正常品質回復的過程中,我們甚至從相反的事物如苦澀的東西中感到快樂。這種回復性活動不是其自身令我們愉悅,而是當我們處在這種回復的過程中才對我們顯得愉悅。與正常品質狀態下的快樂相反,回復性的快樂總是混雜著痛苦,因而這種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7. 快樂有性質的不同。來源于高尚事物的快樂自身就值得欲求的。正常品質的實現活動的快樂是善而不是惡。不正常的品質狀態下的快樂則只在偶性上是或顯得是善。

8. 在肉體快樂方面,必要的肉體快樂是一種善,它只當過度時才是惡。與過度的快樂對立的是必要的快樂而不是痛苦。肉體快樂特別被人們追求是因為它能驅走痛苦,并且特別強烈,易為人們享受。

9. 快樂或是屬于實現活動而不同于生成、過程或運動。它是某種整體的、完善的東西,無需時間的延續來完善。而生成、過程或運動則需要經歷時間。

10. 沒有什么事物像目的比過程更好那樣比快樂更好,因為實現活動的目的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它自身。快樂既是實現活動,也是目的。

11. 快樂不產生于我們已經成為的狀態,而產生于我們對自己力量的運用。快樂感覺的完善只意味著最好狀態的器官與最好的對象關聯的活動。

12. 每種實現活動都有其特殊的快樂。因而,一種活動的特有的快樂必定與另一種活動的快樂不同。一種實現活動為它自身的快樂所完善而為異己的快樂所破壞。

13. 實現活動有好的壞的,所有,相應的快樂也有好的壞的。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快樂。

14. 完善著好人的實現的活動才是真正的快樂。如果想要獲得德性,我們應當以德性的實現活動的快樂為快樂,并且在肉體快樂方面以享受必要的快樂為滿足。

【幸福】

1. 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實踐的最高善,就是幸福。

2. 人有三種生活:享樂的,政治的和沉思的。享樂的生活只追去肉體的快樂,是動物式的。政治的生活追求榮譽和德性,但這也不夠完善。

3. 幸福不是品質,而是因其自身而值得欲求、合德性的實現活動。若幸福是合德性的活動,它必定是合于我們自身中那個最好部分即努斯的德性的活動。這就是沉思的生活。

4. 過著沉思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最幸福。如若能夠,人在有幸擺脫了物質需要的紛擾、擁有中等財富之后,應當爭取過這樣的生活。但是只有以自身中神性的東西才能過這樣的生活。努斯是神性的。

5. 合于第二好的德性的實現活動是第二好的,是完全屬于人的生活,是多數人若關懷自身之完善便可以實行、可以努力獲得的生活。

6. 幸福靠努力去獲得,而不是靠運氣。因為幸福在于整個靈魂尤其是靈魂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動。沒有通過這種活動獲得靈魂的善,就是擁有全部的外在的善也是枉然。

7. 幸福不是消遣。雖然消遣也是自身即善的,但它不是終極性的目的。我們之所以要消遣是為著恢復精神以繼續嚴肅的追求。

8. 幸福不在于一時一事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都努力合德性地活動。

三、如何學習倫理學:譯者的善意忠告

1. 學習倫理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一部好的倫理學著作可以幫助我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以及應當如何做選擇。

2. 青年人在有足夠的學習倫理學的準備之后,最好先開始不要讀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倫理學。

3. 人也許是到了中年,尤其是對于人生與社會有了體驗后,才開始適合閱讀這樣的書。而且,最好過幾年再讀一遍。

4. 讀好的倫理學亦有不同的階段:讀到并記住一些詞句,認同一些道理,對生活事物可以提出一些意見,此其一;悟到作者的真實體驗,進而對作者的思想整體理解,并在實踐中借鑒和體會,此其二;對作者可作批評性的研究,并能旁通若干其他理論,進而對人的生活事物與政治事物做出獨立的、融會貫通的思考,并進而對生活事物、政治事物乃至人類的精神有所貢獻。此其三。學無涯,學也無欺。心靈的培育以求真為貴。心靈的品質最終是我們自己的事,如果讓它一生都偏缺著,我們的生命中畢竟少了許多東西。

目錄? · · · · · ·

第一卷 [善]

1.[善作為目的]

2.[最高善與政治學]

3.[政治學的性質]

4.[幸福作為最高善]

5.[三種生活]

6.[柏拉圖的善概念]

7.[屬人的善的概念]

8.[屬人的善概念的辯護]

9.[幸福的獲得]

10.[在世幸福]

11.[后人的命運對幸福的影響]

12.[稱贊與幸福]

13.[德性引論]

第二卷 [道德德性]

1.[道德德性的獲得]

2.[實踐的邏各斯的性質]

3.[快樂與痛苦作為品質的表征]

4.[合德性的行為與有德性的人]

5.[德性的定義:種]

6.[德性的定義:屬差]

7.[具體的德性引論]

8.[適度同過度與不及的關系]

9.[適度的獲得]

第三卷 [行為]

1.[意愿行為]

2.[選擇]

3.[考慮]

4. [希望]

5.[德性、惡與能力]

[具體的德性]

6.[勇敢的范圍]

7.[勇敢的性質]

8.[相似于勇敢的其他品質]

9.[勇敢與快樂和痛苦]

10.[節制的范圍]

11.[節制的性質]

12.[放縱]

第四卷 [具體的德性(續)]

1.[慷慨]

2.[大方]

3.[大度]

4.[在對待小榮譽方面的德性]

5.[溫和]

6.[友善]

7.[誠實]

8.[機智]

9.[羞恥]

第五卷 [公正]

1.[公正的性質與范圍]

2.[具體的公正]

3.[分配的公正]

4.[矯正的公正]

5.[回報的公正]

6.[政治的公正]

7.[自然的公正與約定的公正]

8.[公正、不公正與意愿行為]

9.[受公正、不公正的對待與意愿行為]

10.[公道]

11.[對自身的不公正]

第六卷 [理智德性]

1.[理智德性引論]

2.[兩種理智德性及其對象]

3.[科學]

4.[技藝]

5.[明智]

6.[努斯]

7.[智慧]

8.[明智的種類]

9.[好的考慮]

10.[理解]

11.[體諒]

12.[明智與智慧的作用]

13.[明智與道德德性的關系]

第七卷 [自制]

1.[自制、不能自制和關于它們的流行意見]

2.[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難]

3.[不能自制與知識]

4.[不能自制的范圍]

5.[獸性與病態]

6.[怒氣上的不能自制與欲望上的不能自制]

7.[堅強與軟弱]

8.[不能自制與放縱]

9.[自制與固執]

10.[不能自制與明智的不相容性]

[快樂]

11.[對快樂的三種批判意見]

12.[快樂與實現活動]

13.[快樂與幸福]

14.[肉體快樂]

第八卷 [友愛]

1.[友愛方面的意見與難題]

2.[三種可愛的事物]

3.[三種友愛]

4.[友愛中的相似性]

5.[友愛品質和友愛的活動]

6.[友愛的數量方面]

7.[不平等的友愛]

8.[友愛中的愛與被愛]

9.[友愛、公正與共同體]

10.[政治共同體的政體形式]

11.[不同政體中的友愛與公正]

12.[家室的友愛]

13.[平等的友愛中的抱怨與公正]

14.[不平等的友愛中的分歧與公正]

第九卷 [友愛(續)]

1.[不相似的友愛中的公正]

2.[不同回報責任的沖突]

3.[友愛的終止]

4.[友愛與自愛]

5.[友愛與善意]

6.[友愛與團結]

7.[施惠者更愛受惠者的原因]

8.[兩種自愛]

9.[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的原因]

10.[朋友需有限量的原因]

11.[好運中的朋友與厄運中的朋友]

12.[共同生活對于友愛的意義]

第十卷 [快樂]

1.[快樂問題上的兩種意見]

2.[快樂是善的意見]

3.[對快樂是惡的意見的反駁]

4.[快樂與實現活動]

5.[快樂在類屬上的不同]

[幸福]

6.[幸福與實現活動]

7.[幸福與沉思]

8.[沉思與其他德性的實現活動]

9.[對立法學的需要:政治學引論]

附錄一 全書內容提要

附錄二 亞里士多德生平簡表

附錄三 關于亞里士多德德性表

附錄四 《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現代校訂、翻譯、注釋本書目

名稱索引

術語索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