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我的一個同事接了個非常規項目,之所以說這個項目非常規,是因為她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項目,最令人費解的是,客戶居然指定只要她來做項目經理。說話,很多咨詢顧問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多大的困難,攤上了,也不會怕,會積極面對,所以她把項目接了下來。然后組了一個四人團隊,我是項目成員之一,本來有一位成員是有這方面項目經驗的,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他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而且到項目關鍵的時候,他退出了,也就是說,最后所有的工作都落到了我們三個人頭上。
盡管我說項目經理沒有任何的類似項目經驗,但是我和另外一個成員也仍然是張白紙,也就是說接下來,我們三個毫無“經驗”可言的人,要面對一個全新的項目,而且要在客戶提出的一個月以內完成所有的成果。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三個把工作計劃書一寫,然后“掐指一算”覺得蠻容易,于是欣然應承,能夠欣然應承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我們三個預估完工作量后,覺得so easy……
但是接下來,工作難度和工作量都遠遠超出了我們三個的預期,幾乎是沒有了周末,也沒有了晚上(這也是我這么久沒有更新文章的主要原因),來回倒騰、不停測試,雖然我們已經那么拼了,好幾晚大家都是凌晨3、4點才睡的,而且三個人幾乎是錯開時間睡,真是非??啾?,感覺自己像一棵草……但是第一次匯報時,幾乎完全被客戶否定了,好在,這一次這些高管們非常大度,看我們幾個“沒精打采”的樣子,不僅沒有很多的責備,反而不斷安慰我們,說讓我們再多花點時間,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但是,接下來幾天,我們依然沒有很清晰的方向,這一次,客戶的某個高管朝我們項目經理發火了,那個時候我們甚至都想到放棄了,想告訴客戶說,我們做不來,給你調公司其它團隊吧,或者也想直接說——我們不陪你們玩了……但是大家互望了對方一眼后,還是覺得這太丟人了,以后在公司肯定是抬不起頭了(算是面子救了大家),本來就年輕的三個人,這下肯定要被人說too young too na?ve(太年輕、太幼稚)了,而更關鍵的是,我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整理、分析的那么多數據,于心不忍,于是振作起來,繼續工作……最后,盡管我們比客戶預期的階段性成果要晚了一周時間,昨天匯報的時候,卻得到了客戶的一致認同,雖然疲憊不堪,我們三個還是覺得這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
寫這么段經歷,我可不是想告訴你一個勵志的經歷(如果讀者諸君非常要這么讀,我也不反對,哈哈!),事實上,我想說的是,這一過程中,我們三個最大的問題出在——高估了自己,或者說是低估了工作量。很早以前,微軟就發現,工程師總受制于規劃偏差,往往大幅低估完成項目所需的時間。
我的一個自己做生意的朋友,看我這段時間非常忙,問我在做什么,我告訴他在做一個XX項目,他問我們收了客戶多少錢,我告訴他XX萬,他非常驚訝地說,這么容易的事,給我十分之一,我就能做,那一刻,我就覺得他真是蠻無知的,哈哈!完全不能愉快的聊天了……類似的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在股市,牛市的時候,很多股民都覺得自己儼然就是一個專家、大師,分析任何一支股票都頭頭是道,一到大跌之日,絕大多數人突然就人慫了……
事實上,據我的觀察,企業里從CEO到基層員工,幾乎所有人都犯過這樣的錯誤:總是低估任務的難度及所需時間,或忽略項目方案中的疏漏,也就是說人們通常都會出現認知偏差,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充分了解偏差,然后使用特定技巧和工具克服它們。決策時要三思而后行,設計多種方案,不要操之過急。
當然,關于認知偏差,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約翰-貝西爾斯提出了他的解決思路:一是了解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錯誤,我們三個當時對整個項目難度及工作量的估計是非常樂觀的,甚至于覺得這個項目太容易賺了,這大概是我們決策過程中最大的錯誤,事實上,如果多一點時間,并不會出那么多漏子(盡管后來也算補上了,但依然是漏子);二是判明人的行為是不是糟糕決策的核心原因;三是找出決策失誤的具體原因;四是重新設計決策環境,減少認識偏差的負面作用,增強個體行為動機;五是嚴格檢驗解決方案。用這五點來衡量我們當初接這個項目時的過程,沒有一點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最后,我想說,別太迷信自己,更不要刻意地為自己的認知找數據支撐,實際上在這個獲取數據、資料非常容易的移動互聯網時候,我們的任何觀點都幾乎都是可以找到“理論論據”和“數據支撐”的,因為我常常會高估自己,或者是有很多的認知偏差。
原創作品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