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2
【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大意】孔子說:“《詩經》三百余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純真無邪。”
【一點啟示】無邪,至真至性至美,中國人溫柔敦厚品格養成的基礎。《詩經》先民的歌聲,從周開始,士人不讀詩,無以言。《詩經》是孔子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真、誠、勇敢、大膽而毫不虛偽。舒服是發自內心。合理的情感、欲望、欲求有節制、不嬌情。
【淺談】
(1)《詩經》以勞人思婦作品為主。勞人,即外出,為社會、為家庭奔波,常年不在家,勞勞碌碌的人。思婦,感情蘊藏于心,發乎于外之女。中國各地方人的感慨、牢騷,觀社會趨勢、事情,以文學作品集之就是《詩經》
(2)為政篇為什么談詩,談文學?為什么第一篇《關雎》,談追女人的事,
如秋天第一杯奶茶?說明儒家不是后代孔乙己那樣的迂腐子!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限度、不亂來,即以禮節之。正常的男女之愛并不妨礙風化,這也叫“為政”,社會從飲食男女形而下始,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大事。西方也認為社會進步,整個人類歷史都是由性心理推動。
(3)風雅頌、賦比興
風:地方性、某地人特有的思想情感
雅:合于音樂、藝術化,朝堂所唱。
頌:政府公文性文學
賦:直接的述說,記敘
比:以物、景比喻、聯想到自己心情。
興:高興或悲傷的情緒自由釋放。
(4)為政的人,男女之愛都不要,那是虛偽之人。人不能沒有男女之欲,只要不走上邪路上,正確引導即可。
(5)人不可能沒有煩惱,包括出家的尼姑、和尚、神父、修女,都會有內心的痛苦。因為都是人,不是神、不是佛。硬要用專制的思想把其斬斷做不到。人活著就會想東想西,思無邪就是要人經過文化的洗禮與熏陶,走上正軌。
(6)《關雎》就是點題,一切政治問題都是思想問題,思想純真,一切皆可解決。
(7)真正的思想,是能融合古今中外,自己獨有的風格與人品。
(8)中國古人文哲不分,哲學家也是文學家,而有大成就的文學家就是哲學家。同樣,文史不分、文政不分,大文豪也是大政治家,如王安石、魏征。大政治家一定要有詩人的真摯情感。一個真正做事的人一定要有出世的精神、無我率真的信仰。
(9)古人特別重視詩教,頌揚合理的情感和快樂,不虛偽、有節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修養不夠時,痛苦愈多,煩惱經由詩書禮而化解,豈不快哉。真正的君子都是先征服了自己,而后擔負起天下人的所有煩惱。正如老子言“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擔起應負的責任。
小結:西方人煩惱交給上帝,中國,詩的國度,人人有詩的修養。詩的情感就是思無邪,類似西方宗教的信仰,在詩中化解、在詩中升華。為政人詩的修養更是如此,有詩人的真愛情操,溫柔敦厚,愉快的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