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質是生物進化而來,即人生而就有的一種(心理)物態,之所以用物態一詞,是因為這里的坐標是立體的、動態的,并不是兩條線垂直交叉后的坐標點。或用坐標這一概念并不合理,但若把情質比喻水,坐標比喻成溫度,不同的溫度呈現出水不同的物態,這種條件性的坐標或勉強可以表示。當然,這種比喻也只是比喻而已,目的只是說出這一模糊的應該模糊的概念。
很難說解最簡單的事物,因為常見而被忽略的事物在人心里都有各自的意象,以及這一意象各式各樣的解釋和概念。但在純粹的思想創造上,這種現象在某一角度去看,對思想的內容是有益的,不管是思想的萌芽還是發展,定格還是謬耄,只要是一種朦朧的思想,就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及發展之后的不同的定義。而這種朦朧思想在定義發展中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本文所謂的坐標觀念。
幼體在出生前后沒有任何思維,他們唯一能感知事物的能力就是感官感覺,唯一能對外界做出反應的就是情質。或許會有人說:人和動物的思維本質應不一樣——因為‘幼體’一詞亦可泛指生物。或許真相上,在幼體時段人的思維本質或真的不同于動物。但本文所有的觀點只是希望成為一個坐標,在另一個看到的人之后會有不同或相反的思維發展,僅此而已。因而,在嚴謹存在的情況下并不會深刻考慮它的對與錯謬。
有感官感覺的生物并不一定會思維,可有情質的生物在感覺的情況下一定會有自身主觀或客觀上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不僅在反應外界情質的性質和其自身情質的狀態,在某種方面也關乎著情質的坐標點對其反應過程和反應內容上的影響。而這里的所謂的情質的坐標,在實際概念上是等同自身情質的現有狀態的。
在自然狀態下去感知一般事物,以自身為坐標軸的生物極其普遍,如對物體的大小、高低甚至是遠近、溫度上的感知和認識,在一定的尺寸范圍,生物的思維感知都習慣用自身或自身與物體之間的狀態比例去衡量物體的物理形態。因此,物理特征與自身相近或比例狀態相類的事物,以生物自身的觀念去看,都是盡美的。當然也有許多事物,在同樣是一般的思維認知上并不遵循這些時,生物一樣感覺很美。但不管是否‘以自我為中心’去感知事物,認知過程中的知美程度都有自身情質上的坐標的影響,而單純的物理特性,在沒有構成一定的情質流態或情質坐標時,是很難撩動人的審美情緒,譬如同一座山的描述,陰森恐怖和怡人燦爛的不同感覺,只需改換山體的顏色這一單一的物理特征就行。如:黑色繚繞,血色乍現和綠意蔥籠,花紅時現。——當然,真看到這樣兩座山的彩畫,不同人的感覺也是相對的,而這種相對性的單面原因或就是個體對顏色上的情質的定位。
以自我為中心’中的‘自我’在這里也是‘個體情質’的另一種表達。在原始時代,‘以自我為中心’的生物是沒有自我甚至是自私概念的,因為它們并不能感知到同類的私利,也不能或意識到自身正在利己而不顧他人的行為的定義,它們對于自私的思維感覺,只停留在滿足、適宜或被動、羨慕以及自己被自私迫害時的哀鳴,而對于迫害的定義,它們也僅僅是與哀鳴的情緒相聯系——或這一理解的性質類同于不同物種間的生存:貓抓老鼠,以人的觀念并不存在迫害與私利,也沒有客觀和主觀,只是模糊意象下的自然界狀態,以及三者個體的情質的互不接觸。
不接觸的含義可被認為不能相互感知,前文言辭情質的可傳遞性可以跨越物種的閾限(因為情質相近,流態相類,情質的可‘信息’性),那么,若不考慮各生物的情質狀態的不同層次,不被感知的因素或只余有:未對其他同類的個體情質樹以情質的坐標。
在這兒,‘情質的坐標’含義又有不同,即:生物對外部情質的感知和認識的概念化、系統化并固定化——這是生物體在漫長的歲月中發展而來的,但在某些過程上也僅是個體的一個偶然感動或念想。
這里所謂的漫長歲月,對于人是遙不可及的,但對于一個個體的情質的坐標的形成卻是有著清晰的輪廓,而這些的論述就要涉及傳統的定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