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語錄:一切心理問題都是關系的問題。
真實語錄:享受自由的代價是忍受孤獨。
強迫癥主要是攻擊性和力比多的壓抑,儀式是用來隔離情感的。
比如說我一次性的對一個人有禮貌。實際上是我不想跟他有情感鏈接。用儀式來隔離。我說我跟一個陌生人見面,我儀式性的要找一個主題。這是情感隔離。強迫癥的儀式行為是性行為的替代。
做了一個道德上很墮落的事情,我用洗手來象征性的把它洗掉。為什么要洗那么多次手呢,就是因為本質上。道德上的墮落是不可以被水沖掉的。而是需要靠另外的東西,比如說。真正觸及一下自己到底。在幻想層面做了什么?以及超我是怎樣懲罰自己的。
性沖動跟道德間的沖突表現為強迫癥。
我讓自己處在高度的恐懼中間。然后我又不被嚇死。這實際上是在玩弄恐懼。這是高度的控制。比如說吃辣椒。辣椒這種生物讓自己有辣的感覺。實際上是想告訴吃他的人。我很危險,你不要吃我。但是人這種動物呢?他知道底線在哪里,我吃你的時候的確是你把我辣著了。讓我不舒服啊,但是我知道你不會讓我死。所以我吃死你。這實際上是在體會自己那種無所不能的那種感覺。嬰兒般的無所不能。
蹦極挑戰自己的無所不能,還有一些人的自戀表現是在高空的時候想著。我如果跳下去會怎么樣?很多人在高處的時候會這樣想。實際上他也是自戀。他內心里面想的是別人跳下去會怎么樣,但是我不會,所以他在腦子里面就已經完成了一次跳躍,他才敢這樣子。
焦慮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的。原始的焦慮。意思就是害怕自身破碎。比如說疑病癥(屬于神經癥水平)的焦慮,就來自這個,害怕擔心自己得艾滋病等。
第二種焦慮就是成熟的焦慮。比如考試焦慮癥。焦慮內容害怕喪失客體或者客體之愛。如果考不好,爸爸媽媽就不會要我。如果以后工作的不好就沒人愛我,這是害怕喪失別人對自己的愛和關注。如果他的主要焦慮是這個,那就表示他確定的已經發展到神經癥水平。是健康人,因為所有人都是這樣的神經質性的焦慮。第一。他的嚴重程度不高。第二,治不好也沒事。我輕一點還有積極的意義。
能夠取得更高的世俗成就如果從這個境界來說完全沒有焦慮的所的人文主義。說的自我實現的人。他的毛病就是喪失創造和生活的活力。(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危險的地方。所以一個人真的沒必要把自己搞得太健康,太健康會喪失活力。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把自己搞得很完美是劃不來的事情,因為我們遲早要死。一方面很吃力,另一方面也會因此喪失動力。
完美者主義者的人,或者已經完美的人。它們的特點就是很懶。跟這種人玩的沒什么樂趣,已經沒有了什么好做了。
中年危機實際上是尋求另外的整合,跟青春期的危機是差不多的,就是他有很多的不認同,比如說自己的健康狀況不再像以前了,這是第2次青春期,跟第1次確認期相比。這次青春期后面留的時間就不多了。所以中年危機是一次重新整合。以及面對死亡的危機。
從防御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開始變得不像我了,就像取暖器一樣了,我的小胳膊小腿好像不是我以前的那個樣子了,所以兩個都屬于更年輕,但是從科學普及這個角度來說,我沒有必要過度強調青春期如何如何,不一樣以及中年危機的時候如何如何不一樣,實際上我們每一步都有危機,精神分析在于成長上面研究非常多。
越是能夠哀傷,越是能夠成長。精神分析要發揮效果,或者說所有的心理治療。要產生作用的話,都必須涉及到人類的情緒。來訪者的情緒。
情感分三種,一種是抑郁,所有的情感包括兩個部分,一個的就是一種感受,然后跟這個感受捆綁的認知,抑郁的情緒就包括這樣一種感受,就是糟糕的事情,我感到糟糕的感覺了,再加上一個認知,糟糕事情已經發生。恐懼呢,就是個糟糕的情緒,再加上一個認知,糟糕的事情正在發生而;焦慮呢。是一種糟糕的感覺,然后這個糟糕的事情呢,是將要發生,所以我們一般會在焦慮的前面加個詞叫預期焦慮,就是將來會發生糟糕的事情,比如說考試焦慮癥。
中國人會說我有一股無名火。生活的意識我不知道他是什么。這就是沒有認知相伴。認知被壓到潛意識里面。所以我們把它的認知可以弄出來,我們會說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的那種感受。然后給他取一個軸名字,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只有認識,但是沒有感覺高度合理化或者是情感隔離的那種狀態,只要時候呢,我們要都要說,你說這話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比如有好多人他會非常理性的說,爸爸媽媽以前工作很忙,沒辦法照顧我們,我這個也可以理解,我看出來這只有這只有解釋沒有情感,然后我們就會問他說那能不能告訴我,在媽媽沒有管你的時候,你的情緒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然后他說這個可理解,那還是在意識層里面還是在認知的層面,最后呢就是在我們的感受的和認知同時都出現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健康的或者一個整合的狀態,就沒有什么東西被壓抑了。
好多人比如說他只能夠感覺到自己頭疼,但是他沒有相應的情緒反應,更沒有認知。隱匿性抑郁癥就是這樣的表現。在中國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他們只有身體的疼痛而沒有任何情緒的,或者認知的這種變化,而實際上是由情緒引起的。情緒已經到了他沒有辦法察覺到那種程度。這樣的人用抗抑郁治療效果很好,不管是用心理治療的方法看抑郁還是用藥物治療都可以,比如說我遇到過好多慢性頭痛的病人,他們沒有什么情緒問題,但是我給他們吃百憂解的時候或者是代安神的時候,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里面疼痛消失,這都可以是疼了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
精神分析實際上是一種外語。我們學了這種外語就能理解我們的身體。言說我們的內心。我不學他的話,我們感覺到的就只不過是疼痛而已。怎么學的話我們會感覺到他不是肉體在痛,是他的心在痛。統計學證明在綜合醫院看門診的人。有70%的人應該同時看心理醫生。因為我們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有好多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原來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所以宣傳心理學的知識真的是任重道遠。
比如說恐懼情緒,實際上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我們看到危險的動物,或者看到前面有個巨大的聲音的時候,情緒可以讓我們回避這些東西。我們處理的是那種不恰當的情緒。兩種情緒,一種情緒,就是我過度反應,還有一種情緒就是我們對情緒的情緒。就像丘吉爾他曾經說過,他說在面對納粹的進攻的時候,我們的的確是恐懼,但是最糟糕的是對恐懼的恐懼,所以對自己的哪怕是糟糕的情緒的接納,本身就是我們人格成長的標志。據你來說有個人他喪失了丈夫,然后他肚子里面還懷著一個孩子,他處在巨大的悲痛瞬間,然后他就問我,他說我怎么能夠盡快的從這種悲痛中間出來,因為這種背痛對孩子肯定是不好的,然后跟她說。最好的或者最快的從悲傷里面出來的方式就不要太快,他是一個正常的哀傷過程,我們如果人為地阻止它,就相當于我們人為地轉了一個大彎一樣,可能會導致我們內心過度震蕩。但是我們也需要做下限定,比如說我們回到弗洛伊德,他寫過一篇重要的文章,這篇文章將近100年過去了,仍然是我們理解抑郁癥的重要的文獻,文章名字叫做《哀傷與抑郁》
我們愿能夠充分的哀傷,我們就越不會得抑郁癥,所以哀傷是一種正常的反應,而抑郁是一種糟糕的反應,但是呢,很多人他們喪失了哀傷的能力,比如說在遇到親人去世的時候,他們可能感覺不到哀傷,這樣呢他們就會變成所謂的病理性哀傷,就是他感覺不到自己有什么情緒,但是呢,他們可以不斷的收集親人的紀念品,不斷的在回憶親人在世的時候是什么樣的狀態,然后現實生活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確定的處在病理性的抑郁中間。傷的時間過長或者過重就已經是抑郁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心理治療的干預等,因為這已經是病理性的。而不是正常的一個哀傷的過程。有一個實證研究證明,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間遇到一個麻煩事情,導致了我們內心的問題,我如果自己來處理他的話,如果需要兩年的時間的話,一般來說通過心理治療15次可以解決問題,15次的意思大概就是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