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航空1549航班起飛,遭遇鳥群撞擊,引擎熄火失去動力,低空降落,直沖建筑大樓……
薩利驚醒,才發現是一場噩夢。
這便是電影《薩利機長》的開頭。在看電影之前,我就知道這部電影是根據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改編,講述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水面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
所以,飛機出事是真,迫降是真,但事實是——迫降成功了。迫降成功,全員生還本應該是一件值得歡天喜地的事,但薩利機長卻被噩夢糾纏,失魂落魄,愁容滿面。整部電影也充斥著一種壓迫感和悲傷感。這是為什么呢?
1、英雄與平民
155人全部生還,這對于飛機事故來說,是一個多么振奮人心的消息。薩利理所當然成為全民英雄,電視機里不斷地播放當天的新聞,薩利機長,杰夫副機長,乘客應邀參加全美最火的脫口秀節目,酒店、酒吧,總有人認出薩利,給英雄擁抱,為英雄干杯。時勢造英雄,但英雄其實也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已。
光環背后的薩利,要不斷地參加飛機事故調查會議,要面對國家運輸安全局的聽證會,還要面對家里的一堆問題和賬單。如果,飛機事故的聽證會上,薩利做出水面迫降這個決定的必要性被推翻,那么他便會在即將可以退休的年紀被辭退。時間被排得滿滿的,抽空打電話給妻子,卻得到的是妻子的抱怨和“怎么辦”。
我們通過電視畫面看到的是英雄的光環,但光環下面的每個人,其實都面對著平凡的生活。而突然成為英雄的薩利,一切運轉失去控制,他并不能承受這個英雄這個角色。在寒風刺骨的街頭跑步,他失神差點撞上汽車,在高樓的落地玻璃窗邊眺望,他眼里是一架飛機撞上了對面的大廈……
他想要時間回到1月14日,他想要那個平凡的薩利。
2、自信與質疑
電視上正在播放著全美航空1549航班水面迫降的新聞,幸運生還的乘客透過鏡頭表達對薩利的感謝:“你以為自己要死了,絕望了,可又奇跡般地撿回了一條命,謝謝你,機長。”薩利關上電視機的畫面,臉上沒有一絲笑意,出現在國家運輸安全局的飛機事故調查會議上。
所有的乘客都在感恩能在這樣一場事故中生還,都在感謝薩利做出的英明決斷,但薩利卻在面對一次一次的質疑。
為什么不在受到撞擊之后返回機場?
根據飛機數據記錄器,左翼發動機仍有推力。
航空工程師經過推算得出你完成可以返程。
通過計算機模擬,降落在飛機場的可能性為100%。
……
薩利的回答是——根據他四十二年的航空經驗,他判斷發動機失去推力,無論時間和動力上都不能返回機場,水面迫降是唯一的方式。
但是,各種模擬、推算、數據,都與薩利的記憶不符,薩利都不得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了。如果,萬一,水面迫降沒有成功,那么155個人的生命便都失去了。
這樣的結論讓人不由地打了一個冷顫,同一個決定,即使是在過程中稍有一毛一厘的差錯,我們可能就不是在為英雄干杯,可能是在為悲劇默哀了。
3、人與科技
到底是模擬、推算、數據是對的?還是薩利是對的?這場膠著的對決,各執是非。
薩利提出真人模擬。真人模擬的情況,跟電腦模擬一樣。
薩利提問,真人模擬的飛行員練習了多少次才能得到他們看到的效果,得到的答案是17次。
薩利提出時間差。真人模擬的是電腦計算出來的路線和結果,而忽略了人做出應對的時間。
終于,加上了35秒的時間差,所有的真人模擬全部失敗。
而隨之而來找到的駕駛艙通話記錄還原了事件的全過程,左翼發動機也被打撈起來,證明徹底損壞無推力,飛行數據記錄器出錯。
計算機只能從已知數據中去分析和規劃,卻不能獲取未知的因素,依靠直覺和經驗作出判斷。當處于一個從未有過的突發事故,計算機要如何去分析和規劃呢?它的數據庫里并沒有。
而這樣一場看起來邏輯嚴密的聽證會,只純粹依賴數據和模擬,恰恰忽略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人。
這不禁讓我想到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到底是我們發明了科技,還是科技操控了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越來越依賴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是不是也忽略作為一個人去經歷各種事情而產生的情緒和感受?例如,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立刻想到的事情就是搜索,那么這樣是不是就缺少尋找答案的過程的各種經歷和感受?也許你可以去圖書館翻閱書籍,享受閱讀時光,也許你可以去找可能知道答案的朋友,然后相談甚歡,也許你可以把問題記下來,直到某個時機豁然開朗……
突然想到另外一部電影《人工智能》,電影的結尾,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滅絕,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可以穿越時空,無所不能,卻唯獨沒有情感。
說回《薩利機長》,一個平凡的男人,經歷了人生中最危險卻也最幸運的一天。這樣的跌宕起伏,其中滋味都在電影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