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
寧可延誤,不釀災難。
今晚觀看了《薩利機長》,影片根據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
影片在故事方面分兩條主線:迫降事件的過程和迫降事件后的調查。通過兩條線相互交叉整部影片節奏緊湊,在大家都知道結局的情況下也將故事講得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確是一部好電影!
迫降事件本身就驚心動魄:航班剛起飛就遭到了“鳥擊”事件,從而導致飛機的兩個發動機全部故障,從而停轉。而當時飛機的高度只有837米,機身下面就是繁華的紐約市區,一旦出現事故就是非人為版的911(影片中借助薩利機長的夢和一次發呆為我們展現了這個場景:客機擦過一棟高樓撞毀在另一棟建筑上,滾滾黑煙)。在發現無法飛達機場迫降的危機情況之下,薩利機長借助自己的專業素養,并通過沉重冷靜的操作,成功的將客機迫降在哈德遜河面,機上人員155人全部生還(包括一個嬰兒),整個過程僅208秒。
除了迫降事件,美國運輸部對迫降事件的調查更是高潮迭起。調查人員和薩利機長在調查有兩個問題中出現重大矛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非常關鍵的,答案決定該事件到底是一次英雄事跡,還是一次飛行事故,如同電影中記者所說“薩利機長到底是英雄還是騙子”。
關鍵問題是
- 飛機的兩個發動機在事故發生時,是否真的都停轉。
- 飛機是否真的無法返回機場迫降 。
圍繞這兩個問題,雙方多次交鋒。第一次會談一開始就埋下矛盾伏筆,從雙方的對話就能看出來
** 調查員:今天我們先著手進行人員表現的調查,涉及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的墜機事故。**
薩利機長:水上迫降。這不是墜機,是水面迫降。
一詞之差,就反映出雙方當時的心理狀態。薩利機長內心是劫后余生的喜悅和激動,卻遭遇到質詢和懷疑。而調查人員卻懷疑所謂的英雄事跡背后可能隱藏著一起飛行事故,調查人員還質疑薩利機長為何不駕駛飛機返場迫降。。
第一次的交鋒在雙方商定等待飛行模擬結果后結束。
第二次會面,調查人員在掌握了更多數據后,直接將兩個問題都拋給了薩利機長。
- 調查人員認定薩利機長在撒謊,因為飛機傳回地面的數據顯示,事故發生時只有一個發動機故障,而雙發客機的設計標準就是在單發動機的情況下能正常降落。
- 計算機模擬顯示飛機可以返場迫降,而且是20次模擬計算都是返場迫降成功的結果
同時對話也很有意思
** 薩利機長:成功返回?
調查員:飛機降落在拉瓜迪亞機場,完好無缺(Intact)、未有損傷(Undamaged)。**
調查員當時的語氣和表情非常到位,大家一看便知。
第二次會談后,各方信息都對薩利機長不利,而馬上到來的聽證會更是將故事帶入高潮,再此我就不再劇透,只需要知道最終證明薩利機長是英雄而不是騙子。
通過兩條主線,影片生動的刻畫了薩利機長的形象。薩利機長專門研究過飛行事故的通話記錄和塔臺調度,而且駕齡長達42年,曾是軍方飛行員,反映出他的專業素養非常高。整部影片,薩利機長基本沒有笑容,加上迫降時的操作反映出他性格沉著冷靜。在飛機疏散時他曾多次確認飛機中無滯留乘客,到達碼頭后非常關心乘客的安危,這能看出薩利機長是責任心非常強的人。
這一切的刻畫也與薩利真實情況非常相符
一位營救人員稱:“他坐在渡口的終端里,戴著帽子,品著咖啡,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似的。他看起來無可挑剔,他的制服筆挺。”
乘客比利?坎貝爾(Billy Campbell)稱,他和薩倫伯格三世乘最后一個救生筏離開飛機。他說:“我轉過身,抓住他的手,我說,我想代表所有的人謝謝你。我幾乎落淚,但他很平靜,他只是看了看我,點點頭,說沒關系。”
我從《薩利機長》中看到的是一個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專業素養在事故中挽救155條生命。這也算是美式英雄主義的現實體現吧。《薩利機長》值得一看,以電影中的一個梗結束這篇文章。
乘務員A:從拉瓜迪亞的起飛的飛機什么時候準點到達過目的地?
乘務員B:從拉瓜迪亞機場到肯尼迪機場的能準點到。(兩個機場都在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