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這杯,一切都在酒里!”
春節一到,聚會一多,飯桌上總免不了要喝酒。不過,如果你或你的親友正在吃藥,那千萬要小心,有些藥在服用時不可以飲酒。每一年,因為吃藥期間喝酒而進醫院的事故屢有發生,情況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上面的新聞里,當事人注射頭孢兩天后喝酒,出現了休克癥狀。這是因為,很多頭孢類抗生素遇上酒精會引發雙硫侖樣反應,導致胸悶氣短、面部潮紅、頭痛惡心等一系列癥狀,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除了頭孢菌素類藥物,甲硝唑、酮康唑等藥品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雙硫侖樣反應的產生,是因為乙醇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被干擾了。在體內,乙醇先轉化為乙醛,再由乙醛脫氫酶轉化為乙酸,最后代謝為水和二氧化碳。而這些藥物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少了酶的轉化,乙醛在體內堆積,從而引發不適。
這種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攝入的酒精量和個體的敏感性有關。一般來說,雙硫侖樣反應不會要人性命,對癥治療也能很快緩解;但對于比較敏感的人,或者是本身心臟功能就不好的人,有可能導致呼吸抑制、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另外,喝酒臉紅也是乙醛過多搞的鬼。這是一種基因缺陷,它使得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很低,無法迅速代謝掉乙醛。這種情況在東亞人中不少見,而且問題出在基因上,此生都無能為力,才不是多練練喝酒就能好的。相反的,如果一喝酒就臉紅,那意味著乙醛更容易在體內堆積,喝酒的危害也就更大。
酒精對藥物的干擾,也可能會增加用藥的風險。在短時間內飲酒較多時,酒精會和一些藥物“爭搶”代謝酶,導致藥物不能及時被代謝。比如用于預防血栓的藥物華法林,它過量容易導致出血;如果服藥時還喝了酒,酒精會使它的代謝減少,藥效增強,出血的風險也就更高。
除了對代謝的干擾,酒精和藥物的作用效果也可能產生疊加,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
別看喝了點小酒會興奮,酒精對中樞神經是抑制性的。有一些藥物本來就具有抑制作用,能讓人昏昏欲睡,例如鎮靜安眠藥、會讓人犯困的抗過敏藥、用于降血壓的利血平等。一旦再加上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就對中樞神經抑制過了頭,連正常的生理功能也無法維持,造成昏迷、呼吸抑制等嚴重后果。
降糖藥也可能和酒精的作用互相疊加。大量飲酒會導致低血糖,如果這時候正在服用降糖藥,例如格列本脲片,就更容易引起低血糖、惡心、嘔吐等癥狀。
除此之外,藥物和酒精還可以產生一些其他類型的相互作用,比如藥物可以讓酒精被人體吸收得更快,飲酒也可能加重藥物對肝臟或是消化道粘膜的損傷作用。
酗酒傷身,我們都知道;那如果只是適量飲酒呢?許多人認為,這對身體有好處。但其實,去年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了一個文章,研究者通過調查大量的數據,得出一個結論:對身體最好的飲酒量是滴酒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