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梁東主持的系列節目《生命覺者》,這是一部關于生命科學的節目。其中采訪了各種各樣有趣的人,有科學家、企業家、宗教人士、東方的、西方的等等。結合自己近些年來看過的一些相關書籍和靜坐冥想的一些心得感受。用我淺薄的對科學、宗教、哲學的認知,去償試理解這一切。
? ? ? ? 還記得自己靜坐習慣的養成,是2012年受一位曾經一起共事的同事Jason的啟迪而成,Jason是一位清華大學畢業,在華爾街工作數年的人,算是有光鮮背書的成功人士吧!那時我還是單身一人,年近而立,北漂數年,卻還沒有自己的事業可言。心中不免產生一種失落感,隨之而來的焦慮困撓著我。這時我離開了工作7年之久的公司,而加入了一個創業團隊,遇到了一群有趣的人。這其中有清華北大的精英、硅谷回來的海歸、google微軟加盟的高管、當然也有一些像我這樣的草根。這期間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思想層面的升華和自我認知的提升,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很有思想,每次頭腦風暴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在與Jason溝通的過程中,我透露出自己的焦慮感,于是他分享了他的經歷和方法。他說他每天會靜坐冥想一段時間,讓自己沉淀下來,這很有助于自我減壓和去除焦慮感。于是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償試了幾次之后,似乎有點感覺,受過一點科學教育的我,試圖把這種狀態理解為一種心理學范疇。簡單說即心靜自然涼,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浮躁,慢慢的放松自己,焦慮感也就隨之減輕盡而消失。
? ? ? ? 以上是我最初對靜坐禪修的理解。后來,我陸續看了一些心理學及哲學書籍。這期間也在YOUTUBE上看了一些關于佛學的相關話題。加之自己陸陸續的實踐體驗,漸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首先,我對宗教,尤其是佛學的認識,大體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學生時代,由于受到現代科學的教育,認為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即事物存在的客觀性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認為一切宗教都是迷信的。第二階段為走入社會后,對宗教的認知,屬于心理學范疇,即自我精神安慰,人們似乎通過宗教來尋找一種精神寄托。第三階段就是我在親自償試靜坐冥想之后的體會,加之對現在科學,尤其是量子力學的最新發現,以及了解過的一些佛學觀點綜合之后。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坦誠講,以我淺薄的知識積累,是無法解釋這其中的深奧之所在。我本著一個求知者的心態,以實踐來檢驗佛法所說的理論。
????????在《生命覺者》中采訪的很多科學家,像朱清時、潘宗光等有著深厚科學背景的人,都對佛學如此推崇。這讓我倍感震驚!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當這種科學泰斗級人物說出此番論調,我們當如何理解?近年來,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等世界頂級學府都開設禪修課堂。一些科研成果也陸續公布于眾,包括尼泊爾的佛教僧侶與哈佛大學多年的合作,以及麻省理工大學多年來對3000多名有著多年靜坐冥想的人跟蹤檢測結果,這些人相對于沒有靜坐冥想的人,其大腦皮層要更厚一些,現代科學已證明,人的聰明程度與大腦皮層的厚度是有決定關系的。大腦皮層越厚,人就越聰明,從數例觀測者來看,人在靜坐冥想時,其大腦神經源之間相互放電,建立新的鏈路,從而達到重塑大腦的目的。
? ? ? ? 尤其是當量子力學出現以后,更是顛覆了人們以往的科學認知。量子的不定態,只有在你觀察它時它才確定,這種由主觀意識來決定客觀存在的科學結論,顛覆了一些唯物主義者的認知,還記得上學時,書中還曾批判過王陽明的“我心即是宇宙,心外無事,心外無物”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可是今天看過,歷往的古代大德圣賢,即儒釋道都在試圖闡述一個問題,即宇宙的本源是什么?從老子道德經中提到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到易經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易,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無極,再到王陽明的“心學”中的至良知。似乎都與佛學中的“空性”相呼應。佛家講一念一世界,我們看到的、摸到的、聞到的等等一切我們認為客觀存在的東西,都是由我們的心,即主觀意識來決定的,這聽起來是否很懸。但科學研究量子,在不定態時有時是一個粒子,有時是一個正弦波,即“弦理論”。這是得到科學共識的結論。有人提出我們存在的客觀世界一切都是由頻率的振動所產生,只是根據波的長短及振動頻率的不同,讓我們感知這個世界是客觀的。因此有人提出科學今天的成果,僅僅證明了佛陀在2000多年前所說的事實,即宇宙的本體(本我)!
????????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嗎?我們也許就像哲學啟蒙書《蘇菲的世界》中所說:我們是別人筆下虛擬出來的人物?現在,人類在創造人工智能,那么人類又是不是高智慧生物的創造物?或是更高維度的文明在控制著我們?
? ? ? ? 我從自己的靜坐冥想經歷中,實際感受是,靜坐大約在進入20分鐘以后,我的呼吸會輕細而綿長,大腦處于一種寧靜的狀態,不悲不喜,像一個旁觀者觀察自己的身心,我很享受這一種狀態,確實讓我輕松了許多!我還是本著一個科學求真的態度來驗證這一切。并不斷反問自己不要自我欺騙、產生幻覺。我很感激在我的中年時代遇到了佛法,我不想被貼上宗教信徒的標簽。像大師南懷瑾一樣,不入佛門,依然對佛法有精深的理解,正如他所說,人類的科學再發展2、30年也許就能更多的驗證和理解佛法中所講的事了。其實修行就在我們生活的一舉一動之中。來到日本后,發現日本人對禪宗的文化更是進一步發揮,出現的茶道、花道等等,很多起源于中國的事物,最后卻被日本人發揚光大!禪即體驗享受生活中的寧靜與美好,佛家講悟性,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 ? ? ? 語無倫次的寫了這么多,試圖描述佛法,但發現自己淺薄的學識根本無法參透這一切。也許有人會說掉入迷信的陷井,不能以一個科學理性的態度認識客觀世界等等,我不想與別人去爭論,只想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學習新事物,而不是武斷的下定論。我希望自己的老年時代,是一個更開放心態的人,不固執不偏激,對這個世界依然還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