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時刻保持一種對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也應如此。
一、什么是教育現象學
教育現象學是一門探究教育生活現象及其體驗的學問。它以日常生活為原點,讓我們始終對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保持一種敏感,保持一顆好奇之心。它驅使我們去探究日常生活體驗的教育意蘊。教育現象學是教育學的一個流派,也是教育學的一個獨特的人文視域。如果我們能直接面對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并對它們做有益的反思,從而形成一種對教育具體情況的敏感性和果斷性,我們的教育生活就會變得容易了。
1、關注課堂的顯性情況,更關注其隱性方面
教育現象學認為,比起老師在課堂上完成任務,孩子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更為重要,孩子在課堂上真正體驗到的東西、真正受到的影響也許更富有教育意義。涉及課堂體驗的教學活動無法通過觀察和測量獲得,需要聆聽教師和學生的細致描述才能觸及。
2、關注課堂內的情況,更關注課堂之外學生的生活
教師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既可以發生在課堂上老師教給孩子知識的時候,也可能發生在課堂之外,如課間老師的幾句話、校園內老師的一個關注的微笑、一個手勢等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3、關注教之“學”,更關注教之“育”
教育現象學強調一種為人師長和為人父母的和諧關系,指出在某種意義上教師有“替代父母”的責任,強調要達成教之“學”與教之“育”的統一,并更強調教之“育”,強調教育學規范性。
4、關注教師工作的技術層面,更關注教師的實踐智慧,即教師的教育機智
教師除了要擁有技術層面的知識和能力,還必須形成一定的教育機智。教育現象學就是要關注教師的實踐智慧,把教育機智這一長期被人們忽視的內容推向認識和研究的前臺
5、關注現象學哲學的理論,更關注現象學方法在教育中的實踐
教育現象學自其產生之日起,就保持著一種獨特的生活實際取向——一種生活實踐的取向。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一方面,教育者需要為了兒童的幸福隨時準備站出來并接受批評。另一方面,教育學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活動,它必須愿意隨時對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進行質疑。
二、教育現象學做什么
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讓成年人與孩子更好地相處,從而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1、彰顯教育中的人文關懷
教育現象學所要做的,首先是還教育以本來面目,彰顯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體現其濃郁的人文色彩——關注具體的人,關注具體人在具體教育情境中鮮活的生活體驗,即關注人的獨特性,關注具體人在具體情境下的獨特體驗。
教育現象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研究方法,這里包含如下三層意思。
(1)首先,以孩子為本。關注孩子的生活體驗,從孩子的立場出發,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出發,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和鮮活的生活體驗。
(2)其次,以教師為本。對教師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其進行技術層面的培訓,而且要注意提升教師的教育智慧,促進其教育機智的形成。
(3)最后,研究者要關注和認同自己的體驗。作為教育現象學研究者,要有現象學的生活態度,關注自己的體驗與反思,接受自身反思在研究中的價值和作用,積極地以自身的生活體驗為基礎進行探索和研究。
2、恢復和增強對生活的敏感性
一位好的、機智的老師面對各種各樣的教育情境時,會想一想孩子當時的體驗,會回到教育情境本身,會發現并抓住教育時機,做出最有利于孩子身心發展的反應。這個反應也許是有聲的行動,也許只是默默的關注或靜靜的傾聽。總之,好的老師能對教育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教育現象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和提高成年人對生活的敏感性,讓我們對生活保持一分好奇。教育現象學教會我們始終對生活、對自己的生活、對他人的生活保持一種好奇和敏感。
3、讓成年人生成一種特有的教育機智
教育現象學認為,優秀的教師還有一種比“知識淵博”更為重要的品質,即教育的敏感性與機智。我們通常說這種知識是一種“實踐性知識”。但教育現象學認為,所謂“知識”(knowledge)是一種已經固化的、概念化的行動框架,而“knowing”是一種在具體情境中即刻行動的“知行”。它是一瞬間知道該怎么做,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臨場智慧。學校生活、課堂生活中會有很多偶發、突發事件,面對這樣的事件,機智的老師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對孩子較恰當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是潛在的、隱性的,是一種融入身體的“體知”。
教育現象學認為,好的老師確實具有一些天生的素質和能力,天生就對他人的體驗很敏感,很關心人、體貼人,事事都會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因而很容易受人愛戴、敬重。
教育機智雖然不是簡單的情感或可以學習的習慣,但它可以通過更為復雜深奧的人性的成長、發展和教育過程而形成。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對關于教育體驗的小故事的文本閱讀和反思來生成教育機智。反思是我們增強敏感性、生成教育機智的必經之路。閱讀關于教育體驗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敏感性,會去思考孩子當時有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怎樣做對孩子更好。
三、教育現象學如何做
教育現象學是一門新型的邁向智慧的教育學。體現了對教師的另外一種期許,對學生主體和個體獨特性的具體關注,它促使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教育和教育研究。
(一)按照教育現象學的方式從事教育
1、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和開放
教師們要時刻保持一種對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也應如此。保持對生活的好奇,要求教師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要妄加推測,更不能想當然,要努力避免用一個標準和傳統的方式處理情況,而是要去問一問孩子,去思考一下。我們只有保持這種好奇心和開放性,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當時的那種情境中會有什么樣的體驗,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我們才能根據孩子的需要做出反應,采取適合孩子當時情況的行動。
2、形成反思力
教育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活動,它必須愿意對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隨時質疑。因此,在教育現象學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反思。這里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行動前的反思、行動中的反思、對行動的反思、行動后的反思、對反思的反思以及對鮮活體驗文本的反思。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與孩子相處的生活故事,生活故事會激發我們的教育反思,通過教育反思我們會更好地理解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種不斷地進行闡釋性思考和行動的實踐。通過不斷反思,我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反思力,這種反思力能提高我們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們在面對具體教育情境時做出機智的行為。
(二)按照教育現象學的方法從事教育研究
1、對生活現象保持關注
教育現象學的研究者更是實踐者。研究者應對生活世界保持關注,從生活現象開始,從日常生活中鮮活的生活體驗開始,回到事物本身,保持一種現象學的生活態度。研究者本身參與教育行動,在行動中研究與反思,在研究與反思中行動,同時,教育的行動者也會參與到研究當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教育現象學的生活態度,就很難開展教育現象學的人文研究。
2、對話式的訪談
教育現象學中的訪談多屬于開放的對話式訪談。運用這種開放的對話式訪談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對某種日常生活體驗的描述,所以研究者與受訪者需要在輕松的談話中建立起信任關系,這樣受訪者才可以毫無顧忌地講述自己的體驗。
我們應該給受訪者一個十分寬松的環境,通過自然的對話方式,讓受訪者真情地描述對生活片段的體驗,而不是像結構性訪談那樣,按照預設的問題,逐個地詢問受訪者。
3、描述性的寫作
教育現象學的描述性寫作使用的是感性語言而非科學性語言,是在運用詩話的語言來捕捉、追蹤、接近鮮活的生活體驗。詩化的語言能夠在體驗與言語之間形成一種張力,讓字里行間充盈著豐富的意蘊,洋溢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從而使我們可以描繪、追尋事情的本原。當然,這種描述性的寫作需要經過不斷的改寫,通過改寫逐漸地、盡可能地接近和還原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