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教育的情調》
《教育現象學是一門探討成年人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學問》
在這一章里,作者對教育現象學進行了嚴謹、深刻、全面的論述。
開篇的話即是對教師的提醒:“我們必須時刻保持一種對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也應如此。”只有教師永遠對生活中的一切感到好奇,才不會厭煩厭倦生活和工作,帶給孩子的才永遠會是陽光,積極上進的。
這也是李樹英先生所做的一篇總結性的文章。
一、什么是教育現象學?
教育現象學是一門探究教育生活現象及其體驗的學問,它以日常生活為原點,讓我們始終對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保持一種敏感,保持一顆好奇之心,他驅使我們去研究日常生活體驗的教育意愿,教育現象學是教育學的一個流派,也是教育學的一個獨特的人文視域,從這個視域來看教育現象學,實際上就是一門探討成年人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學問。
二、教育現象學受到人文科學界歡迎的原因是其本身的幾個特點。
1.關注課堂的顯性情況,更關注其隱性方面。顯性情況指的是教師的教學計劃完成了多少,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點,會做幾道題等等。這不應該是衡量一節好課,一位好老師的標準,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在課堂上究竟有什么樣的體驗,老師所講的是否對其產生了影響。“教育現象學認為,比起老師在課堂上完成的任務,孩子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更為重要,孩子在課堂上真正體驗到的東西,真正受到的影響也許更富有教育意義。”
2.關注課堂內的情況,更關注課堂之外學生的生活世界。課堂內的是教育情況,而教師或者成人對學生的影響不只發生在課堂上,更發生在課堂外,而且是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而且成年人世界的代表對孩子具有權威性會產生影響,所以教育現象學不僅僅關注課堂里的情況,他更關注課堂之外學生的生活是世界,關注孩子所有的生活體驗。
3.關注教之“學”,更關注教之“育”。一個人的教育是不是可以非常清晰的分為教師教知識,家長育人品呢?明顯不是的,從國家層面的要求來看,教育要以德為先,立德樹人,這里的德既包括了個人品德、家庭美德更包括了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所以單靠家庭方面是完成不了的。“一位好的老師總是無法將教學和教育分開,他總是情不自禁的關注孩子的成長,總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在孩子向成年人發出召喚的時候,給予其及時的關心和幫助,往往在教學的同時也教給了孩子生活,進行了教育優秀的教學,只有在教師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學關系的情境下才能發生教育現象,學強調一種為人師長和為人父母的和諧關系。”這種和諧關系就是強調達成教之“學”與教之“育”的統一,更強調教之“育”,強調教育的規范性。
4.關注教師工作的技術層面,更關注教師的實踐智慧及教師的教育機制。作者在這里以赫爾巴特和烏申斯基的觀點強調了教育機制的重要性。引用如下:
1802年,赫爾巴特在關于教育的首次演講中說過,你究竟是一名優秀的教育者,還是一名拙劣的教育者,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你是否發展了一種機制感呢?
烏申斯基指出,如果教師缺少了所謂的教育機制,那么無論他怎樣研究教育理論,他也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實踐性的教師。
三者觀點融合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教師,作為教育行為的發出者,不能僅僅教書本知識,教死的知識。他應該教學生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以人格魅力去影響,熏陶學生,讓學生與自己、與周圍的人、與社會相處得更好更和諧。
5.關注現象學哲學的理論,更關注現象學方法在教育中的實踐。教育現象學的研究不僅僅關注現象,學哲學的理論和思考,更關注現象學方法,在教育生活中的實踐關注,成年人與孩子相處是雙方的真實體驗。這一段我個人認為,基于理論的思考與研究有數值高格之感,只有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在實踐中去反復運用經得起驗驗證,才能產生其實際價值。
三、教育現象學做什么?
1.教育現象學彰顯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在教育現象學的研究全理,看到的不是抽象的人和客觀的事件,而應該是具體的人,具體的是關注人的獨特性和獨特體驗。這里提出教育現象學是以人為本的研究方法,包含了三種為本:即以孩子為本,以教師為本,以研究者為本(研究者要關注和認同自己的體驗)。
2.恢復和增強對生活的敏感性。我們在教育生活中往往會面臨無數類似的十分具體的情境,面對一個個獨特的教育情境,我們是否會馬上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或知識作出判斷,我們是否會去問一問孩子,他當時的具體體驗是什么?我們是否會盡量回到教育情境本身去反思一下什么樣的行為最適合孩子,當時的情況最有利于孩子的發展?這一系列問題都是關注學生個體和自身的情境,這樣的研究更聚焦、更有價值。
3.讓成年人生成一種特有的教育機智。教師需要掌握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教育學知識,發展心理學知識,課堂管理知識,教育技術知識等等,那么熟練掌握了這些知識是否就足夠成為一名好老師了呢?顯然不是。教育現象學認為,“優秀的教師還有一種比“知識淵博”更為重要的品質,即“教育的敏感性與機智。……他是一種瞬間知道該怎么做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臨場智慧,學校生活,課堂生活中會有很多偶發突發事件,面對這樣的事件機制的老師,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對孩子較恰當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機制,教育機制是潛在的隱性的,是一種融入身體的體知。”
四、教育現象學如何做?
1.按照教育現象學的方式從事教育。這里包括“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和開放、形成反思力”兩個觀點。
2.按照教育現象學的方法從事教育研究。這里包括“對生活現象保持關注、描述性的寫作”兩個觀點。
教育線上學是一門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的,一種人文視角的研究方法。李樹英先生認為,所謂教育現象學就是一門追問對教育生活中的具體現象之體驗的學問。這里的現象指的是我們教育生活中具體的情境,這種情境涵括了生活世界中所有的人與人交往的時刻,這種現象需要用“心”來“看”教育。
所謂用“心”來“看”教育首先意味著必須走向兒童的世界,其次意味著必須承認,理智并不能夠處理好所有的具體情境中的教學問題,最后意味著必須承認,所謂教育就是尊重兒童的個體獨特性優先考慮兒童的幸福。
讀完兩遍,興致未盡,依然覺得有許多共鳴未曾表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