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串成串
一個月前
我通過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拆書幫,體驗了一把線下活動。
當時感覺一般般,因為對“RIA”完全不了解,拆書家分享時像平時聽課一樣跟著參與,但到了觀察家發言就完全懵逼,那些詞語分開都聽得懂,連起來就不知是啥意思了。于是那次活動以渾渾噩噩收場。
一周前
發現活動主題是”拆書法“。或許是學語言出身,我對”XX法“都特別感興趣,應該都是”枯燥乏味“的干貨吧!
果然,很有收獲。
但一整天的高強度腦力轟炸帶來的”腦震蕩“至今未恢復,有”看到主題就暈、寫完長篇頭疼,表達想法緊張“的不適感。但我發現另一個怪事,拿出交付物(作業、討論、發言、分享)時的那種亢奮,比任何時候都強烈,比任何藥物都令人上癮。
一天前
完成了我的第5篇作業。若用演講的形式展現,自認為OK。但若以旁觀者的眼光審視自己的作業,問題來了——這不像我的風格!
我的寫作風格,應該是第1篇作業那樣,內容蒼白,文字簡短,語氣有點生硬。而現在,輕輕松松破千字,會運用小故事、關鍵詞來讓人加深理解,甚至用上了相聲、脫口秀的表達方式,增加趣味性。
五天,我的思維和表達真正發生了質變,變化太快讓我自己都反應不過來,這就是RIA拆書法的神奇效果。
認真做個復盤
? 買時間策略
優勢:
1.A1用精簡的語言,清楚講述了一個故事。
2.A2用同樣精簡的語言,介紹了未來的情景,并將I中的具體步驟用括號形式備注在“情景演繹”中。
不足:
1.沒有做I部分,直接引用老師給出的I,對片段缺乏自己的理解。
2.沒有演繹感,只是簡單地完成了作業,缺乏自己對現場演繹的思考。
3.沒有對A1進行反思,需要對A1中過去的失敗案例,做一個簡短反思。
???如何施放情緒
優勢:
1.終于嘗試了I部分,用“氣球”做比喻,形象地解釋了WHY。(鼓掌~ 撒花~~)
2.注重了對故事的描述,語言比前一篇生動多了。
3.A2部分除了用具體步驟做情景演繹,還對這段演繹進行了自我小結。
不足:
1.講故事時還可以再精簡,達到“重點突出+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即可。
2.注意前、中、后都要點題,要重復提到具體步驟,加深印象。
?? 如何提出請求才能提高成功率
優點:
1.在I部分,將片段中的具體步驟濃縮成3個關鍵詞“告知、承諾、自愿”,并對每個詞做了一句話解讀,增強了記憶點。
2.對A1的故事進行了反思,分析了自己在當時情境中的不當表現,同時運用片段中的方法,重新演繹了一個版本。
不足:
1.I部分沒有給出適用邊界。
2.A2部分的語言描述過多,可能模糊焦點。
??
掀桌砍價三步法
優勢:
1.給出了方法使用要遵循的原則,簡短而有力。
2.在I部分,將具體步驟歸納為“喜、怒、哀”三表情,最終達到“樂”的共贏目的,非常形象和有記憶點。
3.A部分故事不偏題,根據本片段的關鍵詞“砍價”,講述了一件過去發生的關于“砍價”的故事。
不足:
1.對主題理解不夠深入,沒有給出適用邊界,以后需要展現出適用和不適用的情況。
2.本片段有個關鍵詞“掀桌”,非常有畫面感,在語言表達和肢體方面可以突出強調,加深印象。
??
把是非題變成選擇題
優勢:
1.開篇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當下的心情,又能與聽眾拉近距離。
2.針對片段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更容易理解的轉譯。
3.在I部分,不僅給出了適用邊界,還對“問題”進行了特點強調和句型拆解。
不足:
1.雖然I部分自己還是比較滿意,但花費了40分鐘,效率太低,問題出在閱讀理解的能力欠缺。
2.A部分,語言比較啰嗦,時間把控上需要更精準。
究竟學到什么?
談到收獲,單純地說自身感受和心路歷程可能過于飄渺和虛幻,那就直接給出幾個我“頓悟”出的觀點:
1.書本是思想的文字承載形式。
拆書的全過程是“思想-文字-語言-思想”的大循環,也是知識的“吸收-內化-釋放-植入”的小循環。在兩個循環圈里,拆書者的思維實現了重構和質變。
2.拆書法只適用于拆“書”嗎?
還是從書本的本質出發,它是人類經驗的沉淀。那么,老人們的教導、領導的訓話、戀人之間的深度交談、陌生人的某個行為,都能折射出他們的人生經驗。
所以我想,拆書法更像是“吸星大法”,當我把它運用到純熟,是不是能夠“拆”某個現象,從而獲取某種經驗呢?
3.痛苦證明,我在進步
這一周的拆書訓練,真正使我跳出了“舒適圈”,想盡辦法把拆書精細化。但痛苦是值得的,回報來自于老師的鼓勵、組員的認可,也來自于“內心窺視”難以言喻的奇妙感覺。
最后,感謝
未來,還有許多日子要一起走過。
能認識一幫熱愛學習、擅于學習、勤于學習的伙伴,我感覺非常非常地幸運,久違的“同窗”情誼。
讓我們堅持下去,戰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