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我今天值班,晚上下班回家自己煮了碗湯圓。
突然發現我已經好久沒有在家過元宵節了,從上大學以來,經常是不到正月十五就要離家返校,以至于我都快要忘了元宵節有些什么講究了。直到去年年底搬進新房子,自己做飯,我才意識到今年的元宵節我可以自己煮湯圓了。
抵京當天去超市采購了不少吃的,其中就有湯圓,超市里各種招牌和廣告尤其顯眼,是在提醒大家:元宵節到了,要吃元宵/湯圓啦!
圖片發自簡書App
話說,湯圓和元宵并不是同一個東西,這是我上大學后才知道的。
北方“滾”元宵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湯圓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餡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然后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復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由于制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后,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面粥似的,表皮松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
而我從小到大吃的都是湯圓。
南方“包”湯圓
湯圓的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其實我更懷念小的時候外婆做的湯圓,買的是湯圓粉,自己在家里搓,湯圓大小不一而且不帶餡兒。比起現在超市賣的速凍湯圓,自己在家做的不帶餡兒的湯圓沒那么甜膩,但糯米的口感卻是粘糯可口,是我的最愛之一。先煮上醪糟,然后把湯圓放進去,最后出鍋前再在里面打個雞蛋花,根據自己的口味習慣可以加點糖。湯圓不是什么特定時節的食物,除了元宵節,每年端午的時候外婆也會經常做醪糟湯圓。除了固定的節日,平時若誰饞了外婆也會常常做給我們吃,醪糟也大都是自己家里用糯米做的。
除了湯圓,小時候我們老家在元宵節的一個固定節目就是去廣場觀看煙花表演。因為觀眾太多,所以每次交警都早早開始戒嚴,大家飯后步行前往,我們家因為恰好在廣場附近,所以每次都上到頂樓看表演,每次看上一個小時左右。
看著煙火在空中瞬間綻放,感覺漂亮絢麗,順便再感慨一下這場煙火標志著又一個年過完了,寒假結束了,馬上就要開學啦,心里難免有些酸酸的。
不過我覺得煙火這個東西弊大于利,即便是節假日,以后還是能禁則禁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