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捕手在接球時所發揮的主動是跟投手或打擊手一樣的。投手或打擊手是負責“發送”的工作,他的行動概念就在讓球動起來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責任是“接收”,他的行動就是要讓球停下來。兩者都是一種活動,只是方式有點不同。如果說有什么是被動的,就是那只球了。
這個比喻讓我如醍醐灌頂。“只有球是被動的”意味著我們所要閱讀的那些內容是客觀存在的,而作者和閱讀者是在思想層面上培養默契、相互合作的過程,準確來說,是“投手”確定了“球”的大致方向,讓“捕手”理解,從而捕捉到“球”所傳達的東西。
2.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么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書中前文曾提到,閱讀并不意味著獲得資訊,也不意味著你理解了自己的理解水平達不到書內容的高度而要去借外力的幫助來達到,這個主動性活動是“燒腦”的過程,閱讀者就是要讀這本書,沒有其他的干擾因素。所以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平靜的,甚至帶有枯燥的意味。
3.第一層次的閱讀并沒有在第二層次的閱讀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在第四層中。事實上,第四層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
讀到這兒,我才發現自己曾經對閱讀層次的理解過于狹隘了。一直理所當然閱讀層次是每個人都會在閱讀過程或者說必須在閱讀過程去完成的四個階段——如果要讀懂一本書的話。但顯然,四個層次并不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那么要鍛煉出這四個層次也將成為閱讀能力培養的重點。并不是書讀得越多讀得越好,這一點深以為然。
4.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留意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會幫助你保持這樣的態度。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節省了更多時間,高興自己掌握了更多重點,然后輕松地發現原來閱讀是比想像中還更要簡單的一件事。
很多時候忽略、逃避閱讀的原因在于,把它想象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兒,想到要去理解作者的想法并吸收于自身,這不亞于伴侶匹配的難度,很多soulmate就是這么來的。
5.譬如,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會獲得極大的快樂。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著要一幕一幕地念、一個生字接一個生字地查、一個學者注腳接一個注腳地讀《裘利斯·凱撒)(Julius Caesar)、《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或《哈姆雷特》(Hamlet),這種快樂就被破壞了。結果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等他們讀到最后的時候,已經忘了開始是什么,也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后討論他們在第一次快速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才算是做好接下來仔細又專心研究這個劇本的準備。
這一點深以為然,特別是在閱讀外文書籍文章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想要在第一遍閱讀之時弄懂每個詞的含義——這種感受在我高考前做英語閱讀的過程中尤為明顯。每遇到生詞,定會利用字典查詢,但查完一句話,我已經忘了它在講什么,又得重新閱讀,增加了閱讀的負擔和難度,帶來的也是英文字母在眼前一直晃的眩暈感和煩躁感,更別提在閱讀中獲得樂趣了。這段話所解釋的方法讓我有所輕松和釋然。
6.不過悲哀的是,許多人盡管可以區分出閱讀的獲益與取樂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進,另一方則是娛樂或只是滿足一點點的好奇心—最后仍然無法完成他們的閱讀目標。就算他們知道那本書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閱讀,還是失敗。原因就在他們不知道如何做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如何將精神集中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會一無所獲。
能否集中注意力與外界條件沒有直接關系,即使躺在床上,在昏暗的燈光下,也仍有秉燭夜讀的人在。這句話中最費解的在于“自我要求的讀者”,自我要求不是自我要求了之后就能實現的,這需要能力和方法的鍛煉培養。整本書的基調就在于提高理解力的閱讀而非以獲得資訊為目的的閱讀才為真正的閱讀。
7.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讓你疲倦,而是因為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敗中產生了沮喪,因而才感到厭倦。要保持主動的閱讀,你不只是要有意愿這么做而已,還要有技巧—能戰勝最初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進而自我提升的藝術。
我就曾經是一個喜歡在圖書館翻了扉頁和目錄便去臆測其內容而不喜歡細細品讀全書的人。現在我終于知道原因是什么,通俗來說就是缺乏閱讀的能力并對重復的閱讀“失敗”感到懼怕和厭倦。主動的閱讀就包括了這部分,即戰勝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很難但關鍵。
8. 知道一項藝術的規則,跟養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并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養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當然,對于規則是否了解得夠清楚,是能不能擁有技巧的關鍵。
這就是一種屬性。了解某件事情不代表達到了擁有某種屬性的程度,反過來了解某種事情卻是把它發展成屬性的基礎了。
9.當然,滑雪的重點在不該將所有的動作分開來想,而是要連貫在一起,平滑而穩定地轉動。你只要顧著往山下看,不管你會碰撞到什么,也不要理會其他同伴,享受冰涼的風吹在臉頰上,往山下滑行時身體流動的快感。換句話說,你一定要學會忘掉那些分開的步驟,才能表現出整體的動作,而每一個單一的步驟都還要確實表現得很好。但是,為了要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只有這樣,你才能將所有的動作連結起來,變成一個優秀的滑雪高手。
又是一個生動極了的比喻。其實不光是滑雪,我們在學習某項新技能的時候就是會遇到一個尷尬的局面,因為想要完美連貫地發揮技術,所以需要細摳每一個小動作,而當我們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單一的動作上之時,卻發現沒辦法做到連貫和放松了。這就是學習的突破口,閱讀亦如此。
10.雖然實用的書都是滔滔雄辯又忠告勉勵,但是滔滔雄辯又忠告勉勵的書卻不見得都實用。
從書名我們總可以推斷書的大致內容是什么。即使是以“如何……”為開頭的書名,也不見得其中的建議和思想都是實用的。培養從書名推測實用性是一種能力。
11. 這并不是說哲學家就是純粹的思考者,而科學家只是個觀察者。他們都同樣需要思考與觀察,只是他們會就不同的觀察結果來思考。不論他們如何獲得自己想要證明的結論,他們證明的方法就是各不相同:科學家會從他特殊經驗的結果作舉證,哲學家卻會以人類的共通性作例證。
科學家從幾千甚至幾萬種現象中找到其所認為的真理的那一種,而哲學家則是會把千篇一律的現象作為眼里的真理,這就是研究學術領域的差異。
12.你要了解,影響你執行這個規則的程度的因素,不光是時間和力氣而已。你的生命是有限的,終有一死。一本書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就算不死,也跟所有人造的東西一樣是不完美的。因為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為任何一本書寫出一個完美的綱要。你只要盡力而為就行了。
任何事說了盡力就好的話,仍會感到遺憾。但是一本書的鍛造,并不簡單,寫一篇綱要,盡力很重要,但時間和完成度有很大關系。作為人造的產物,盡力去彌補其不完美就是最好的“盡力”。
13. 這并不是說你可以忽略作者所設定的章節與段落的標題,我們在做美國憲法的綱要時,并沒有忽略這些東西,但我們也沒有盲從。那些章節是想要幫助你,就跟書名與前言一樣。不過你應該將這些標題當作是你自己活動的指南,而不是完全被動地仰賴它們。
標題真正起到的是引導作用,不是讓我們盲從或忽視。前文說過,閱讀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我們有權利選擇閱讀什么如何閱讀最終要理解多少都是主動而非被動的,標題亦如此,你怎么去利用好它也是主動的行為選擇。
14.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個好作者,就不會將一個發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樣的,也不會瘦得皮包骨,讓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勻稱,也沒有松弛的贅肉,那就可以看到關節,可以從身體各個部位的活動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語。
作者和讀者在捉迷藏。一個好的作者必須要懂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讀者,因為他除了將思想隱藏起來,還要想象讀者去尋找真相的各種可能性。這也就是寫作和閱讀的本質關聯基礎關聯。同時,這種“隱藏”的方式即為寫作技巧,其好壞便是讀者閱讀時顯而易見的。
15.理論上,一位記者,不論是哪一類的記者,都該像一面清澈的玻璃,讓真相反映出來—或透射過來。但是人類的頭腦不是清澈的玻璃,不是很好的反映材料,而當真相透射過來時,我們的頭腦也不是很好的過濾器。它會將自認為不真實的事物排除掉。當然,記者不該報導他認為不真實的事。但是,他也可能會犯錯。
我們都有自己判斷真相的標準,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記者的職責就是報道事實,不加過濾的。但是現實是我們的頭腦會“自動”除去我們道德觀念里固有認為的不真實。這也就是記者行業一直努力的方向和原因。而對于閱讀者來說,這些經過他人頭腦加工的文字閱讀起來,也不免會感到疑惑和不認同,也不會主動去理解背后的含義了。
16.問過作者想要證明的是什么之后,你就要問作者想要說服的是什么樣的人了?這本書是不是寫給那些“知道內情的人”(in the know)—你是其中一個嗎?那本書是不是寫給一小群讀過作者的描繪之后能快速采取某種行動的讀者,或者,就是為一般人寫的?如果你并不屬于作者所訴求的對象,可能你就不會有興趣閱讀這樣的一本書。
每本書的作者都有特定的想要說服的閱讀對象,我認為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平衡的。我們常說要博覽群書,最好能各方面知識的書都有涉獵,但其實這種不平衡造成的局面是,“硬讀”了很多書,讀過之后也并不想回味什么。這樣的感覺對于精神潔癖的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受的。
17.譬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最后一個因素—你身為一個讀者,要對作者的觀點投人一些看法。許多讀者擔心,如果承認自己與作者意見不合,而且客觀地質疑自己閱讀的作品,是一種對自己投人不忠的行為。但是,只要你是用分析閱讀來閱讀,這樣的態度是必要的。
中心點在于“質疑”。我的自身感受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如果帶著完全認同的態度欣賞可能意味著投入,但這很膚淺表面,像看圖片一樣看過去了,非常愜意和容易。但是質疑書中內容的時候,思維變得活躍,大腦會產生很多想法,不容易但更深刻。
18.但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卻也潛藏著巨大的危險。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心智的萎縮就是在懲罰我們不經常動腦。這是個可怕的懲罰,因為證據顯示,心智萎縮也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法說明為什么許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會立刻死亡。他們活著是因為工作對他們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種人為的支撐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們又沒有內在的心智活動,他們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著來了。
閱讀使人心智發展這一點我無法否認,心智是人為支撐力量我更是不能再同意。其實很久以前我一直在想,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心智為什么會在某些特定環境條件下顯得不夠穩定和有適應性——甚至在遇到事情的那些時刻,我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反應和心理狀態是不夠好的,但還是會產生我所料想到的情緒狀態。而作為閱讀者,我也是遠遠不夠的,這也許就是自己不能讓自己內心時時安定下來的最大原因。遇到狀況后鍛煉的機會少,意識到這一點的次數少,心智也不可能再發展起來。
整體感受:讀完整本書,印象最深的便是“主動”二字。我們處在信息化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大環境中,要選擇閱讀不難,難的是如何主動選擇針對我們為主體的閱讀,這種選擇的主動性是一種能力,即使讀完了這本書也不可能馬上擁有這種能力。紙上談兵遠不及實戰演練來得有用,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做讀書筆記,去思考,去想象,去相信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可能實現的。書中也非常詳細地介紹了閱讀的層次以及不同類別的書如何閱讀,我想,閱讀是一種社會性行為,人具有社會性,心智的成熟很大一方面就是在社會性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