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越之舉
周襄王回歸成周的第二天,晉文公前去朝覲,受到了很高規格的禮遇。此時的晉文公有些飄飄然,自以為對王室有功,如驚弓之鳥一般的周王該是對自己言聽計從才是,于是提出了一個非分之請。史書上說了兩個字:請隧。這兩個字說的讓人有些摸不到頭腦,因此產生了不少爭議。
一種說法認為是隧葬之禮,隧指的是在陵墓中修筑運送棺木的通道。周朝的時候有規定,只有天子才能享受隧葬之禮,諸侯國君的葬禮只能用繩索懸掛放入墓坑之中。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指的是擴大行政區劃的范圍,隧是相對于鄉的行政區劃。周時各諸侯國都有國野的區分,國的行政區劃為比、閭、族、黨、州、鄉六級,野的區劃為鄰、里、酂、鄙、縣、遂六級。具體的關系是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禮制規定,王室有六鄉六遂,大國是三鄉三隧,次國二鄉二隧,小國一鄉一隧。而征兵的主要對象是國人,因此以鄉作為征兵的主要對象,一鄉出一軍;對應的天子有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但是不管哪一種說法,請求隧葬也好,要求六隧也罷,都可以認為是晉文公妄圖僭越天子的級別。周襄王盡管很狼狽,但是提出與天子享用同等級別的禮儀,這種要求還真不敢答應,于是很是義正言辭地就回絕了晉文公的請求。他說:“王室有規章制度,沒有取代王室的德行,而出現了兩個王,以叔父的觀念恐怕也是無法接受的吧?”
這一問把重耳問的啞口無言,要知道重耳流亡之時,一直都是以仁義的形象示人的,回國之后更是以仁義來粉飾自己的,眼下剛剛勤王成功就要提出僭越的要求,您這以前可不都是裝的了?晉文公看到周王對此如此看重,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便不好強求只能作罷。
但是晉國畢竟勤王有功,封賞是免不了的,還是得割肉。況且晉文公既然敢于提出同天子之禮的要求,其胃口自然不小。周襄王在晉國的威逼利誘之下,不得不把黃河以北的大片區域賞賜給晉國。此次內亂發生后,王子帶在駐在黃河北岸的溫地。而晉國勤王大軍所駐扎的陽樊,也在黃河北岸。晉軍從陽樊出發,攻取溫地,又趕到隰城,幾乎已經橫掃了周王畿內位于黃河北岸的大片土地。周襄王于是干脆做個順水人情,把黃河北岸的八座城池,包括陽樊、溫、原、州、陘、攢茅、鉏、絺,都一并賞給了晉國。
接收王畿土地
有了周王的詔令,晉國就開始放開手腳接收黃河北岸的大片土地。但是這些城邑的貴族卻不服,他們原本都是天潢貴胄,王室公卿,很多城邑的領主都是公爵,比晉國國君的侯爵還要高出一等,如今卻全都成了晉侯的臣民,自然會有所反抗。
晉文公便帶了大軍包圍陽樊,結果有一個叫做倉葛的人就在城頭上大喊說,“對待中原國家要用德行感化,對待四方夷狄才會用刑罰的手段。如今你用對待夷狄的方法來對付華夏貴胄,誰會服從你?這里所居住的可都是王親國戚,你難道要將我們全部俘虜嗎?”晉文公一聽也對啊,我是仁義之君,怎么能干這種缺德事,就把包圍陽樊的軍隊撤掉了。
但是原國的人還是不服,于是晉文公又出兵包圍原城。這一次晉文公只讓軍隊帶了三天的口糧,打了三天結果原城沒有投降,晉文公就下令撤軍。這是有城內的探子出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只能堅持兩天了,再等等吧!
晉文公就說了,“信用是為人的基礎,如果失信于國人,就算是得到了原國又能如何。”然后就撤軍了。原國人聽說晉文公這么守信用,都被他的偉大形象感動了,結果晉國軍隊撤退不到一天,原國人就都出來投降了晉國。
但是這個事情是有很大的疑問的,恐怕是左傳為了樹立霸主的仁義形象而編造的故事,這就和武王伐紂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史書上為了說明說武王仁義有德,生造出了商紂軍隊陣前倒戈的橋段。但是由于考慮不周,沒有把故事編完整,以至于尚書中還留下了“血流漂杵”的記錄。孟子看了這段之后實在不敢相信,就說了那句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明言。以武王的至仁,討伐紂王的不仁,怎么可能會出現血流漂杵的記錄,我不信不信就不信。
晉文公征服南陽之地的過程恐怕也是很艱苦的,要知道周襄王賜給晉國南陽之地的時候還是四月初,而晉國征服原國的時間是在這年冬天。八個城池打了半年多的時間,可見戰斗的艱苦不易。
在擺平南陽戰事之后,晉文公問及各地鎮守的人選,寺人披自從歸了晉文公以后,很對他的心思,于是趁機就提出趙衰抱著小米落伍的事情,建議把趙衰封地原地。國內貴族對此自然也沒必要有所異議,趙衰也算是得到了封賞。但為了平衡各方勢力,還同時把郤溱封到了溫地。
晉國取得南陽之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晉國的實力,南陽之地位于河南平原的北部,土地富庶氣候宜人,比晉國故地的生產力要高出不少。另外晉國早年已經取得了衛國故地,但是由晉國本部通往衛國故地的道路卻不太平,有赤狄各部雜處其間。而有了黃河北岸的大片土地,就可以通過東山皋落氏故地或者虞坂古道,直接將晉國本部和早先取得的衛國故地連接起來。
晉國對于黃河北岸土地的要求顯然是早有預謀,這可把周王室給坑慘了。這幾座城池所占的面積幾乎要占到周王室所能控制土地的一半,使得周王室的控制力大為削弱。晉國的勤王與其說是輔助王室,倒不如說是在坑害王室。如果說齊桓公時期,周王室還敢于游走于列國之間,分化諸侯,挑釁霸主的話,晉國這樣的一次勤王之后,周王室就再也不敢左右國際政治了。可以說,周王室的衰弱,晉國是起了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