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帶之亂的背景
盡管晉國國內君臣利益沖突極為嚴重,晉文公的軍權政權幾乎被架空,但他畢竟還是實現了晉國自獻公以來一直夢寐以求的霸主之夢。而稱霸中原必定要做的兩件事,就是尊王、攘夷。晉文公回國后不久,恰好周王室發生了內亂,這為晉文公踐行尊王之道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而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引發王室內亂的人叫王子帶,也叫太叔帶,因為封地在甘,又稱甘昭公。王子帶是周惠王的次子,周襄王同父同母的弟弟。據說王子帶叛亂的原因和鄭國共叔段如出一轍,都是因為母親喜愛少子不得立,少子野心勃發因而發動叛亂。但是這個說法很是站不住腳,因為這次存有廢長立幼之心的卻不是周襄王的母親,而是他的父親周惠王。
周惠王即位之時,齊桓公已經開始稱霸中原,代替天子號令諸侯。齊桓公唯我獨尊的架勢讓周惠王很是不滿,于是便四處挑唆意圖破壞齊國的聯盟,但終究沒有成功。于是周惠王便開始采取不合作的態度,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周惠王都不賞臉。齊桓公不敢挾制天子,便開始與惠王的太子鄭拉關系。
太子與齊桓公的眉來眼去讓身為父親的周惠王很是不滿,這就有了廢長立幼之心。王子鄭很是害怕,擔心自己不保,就又去尋求齊桓公的協助。于是晉獻公二十二(公元前655)年,也就是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導致重耳出逃狄國的同年,齊桓公在首止舉行會盟。會上諸侯國君都會見了王子鄭,并一致表示支持王子鄭將來繼承王位。
這次會盟幾乎等同于天下諸侯一致向天子宣戰,周惠王很是氣憤,便挑動鄭國叛齊。他許諾給鄭文公,讓他跟隨楚國,同時以晉國作為其后援,這樣就可以免于跟著齊國來回奔波了。要知道當時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所攘的夷除了那些四處流竄的戎狄之外,最大的夷就是楚國。而作為天子反而要把諸侯推到楚國的懷抱,讓鄭國與晉楚結盟對付齊國,實實在在地在以尊王為號的齊桓公的臉上打了一巴掌。
中原諸侯都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倒是鄭文公聽了之后歡喜,于是他沒有參加齊桓公的盟誓,偷偷地溜回了鄭國。齊桓公知道后大怒,于第二年帶兵伐鄭,楚國聽了周王室的號令,便趁機圍許以救鄭。齊桓公就帶著諸侯聯軍救許,楚國一看目的達到了就撤軍回國。這次伐鄭不了了之,齊桓公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于是第三年再次伐鄭。這次楚國沒有前來救援,鄭國只好把從楚國來的申侯殺掉以獻媚于齊桓公。
周惠王拉攏鄭國分化齊國聯盟的計謀沒有得逞,于當年(前653年)冬天,在苦悶抑郁之中去世。王子鄭擔心弟弟王子帶會和自己爭奪王位,于是秘不發喪,先派人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剛剛收服了鄭國,如今王室有難,便順勢又邀集諸侯在洮舉行會盟,扶植王子鄭即位,是為周襄王。
沒有如愿繼承王位的王子帶很是不爽,但是因為無法取得諸侯的支持,轉而尋求戎狄的幫助。到周襄王即位四年后,也就是晉惠公二年(前649年)夏,王子帶組織了盤踞在河南西部的揚拒、泉皋、伊洛之戎攻打王室,攻入了京城,并焚毀成周的東門。
剛剛在秦國支持下即位不久的晉惠公得知此消息,便聯合秦穆公一同勤王。在秦晉聯盟的合力攻打之下,戎狄無法應對,倉促撤退。晉惠公在當年秋主持調停了周王室和戎狄之間的矛盾,但沒有成功,倒是讓晉惠公跟戎狄也翻了臉。周襄王對弟弟王子帶究竟還是不放心,就于第二年(前648年)夏天,又去攻打王子帶。這次周襄王來勢洶洶,王子帶苦撐了幾個月之后,終于還是抵擋不住,就跑到了齊國。
周襄王雖然是齊桓公所立,齊桓公扶立天子只是為了尋求霸主威嚴,兩人究竟還是不能一心。周襄王尋求齊桓公幫助是因為自己勢單力薄,害怕地位不穩,一旦王位穩固,共同的利益訴求不存在,反而會因為齊桓公號令諸侯駁了自己的面子而心生不滿。
于是乎,周襄王便開始走他老爸的老路,極力破壞齊桓公的霸業聯盟。晉獻公二十六年時欲往葵丘會盟,半路折返就是周朝大夫宰孔使的壞。周襄王如此不義,齊桓公自然也就不把他當回事了。因此當王子帶發生叛亂的時候齊桓公并沒有插手,只是王室與戎狄之間打來打去,自己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老是坐視不理也不是回事,便分別派管仲和隰朋前去調停王室及晉國與戎狄之間的矛盾。
此時的齊國,在葵丘會盟之后開始逐漸衰弱,無力為王室平叛,只想盡快把王子帶送回去。于是就于次年(前647年)春,讓仲孫湫先到成周去試探周襄王,結果因為周襄王怒氣未消,此事也只好作罷。
此后的幾年里,周王室與戎狄之間沖突不斷,齊桓公都沒能幫助王室平戎難,只能數次召集諸侯會盟,從諸侯聯軍中抽調了部分軍隊駐守成周。到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諸侯分化為一盤散沙,周襄王看著指望別人是指望不上了,只好自己獻身。他索性與戎狄聯姻,從狄人那里娶了一個王后也就是隗后。
晉國勤王
王子帶在齊國住了十年,到晉惠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宋楚泓之戰當年,在周朝大夫富辰的不斷游說之下,周襄王才勉強同意讓王子帶回到他的封地甘(成周以南)。王子帶回去之后一點都不安分,沒幾天就爬上了隗后的繡床。這事到兩年后,也就是晉文公回國即位的當年(公元前636年)才被周襄王發現,知道之后他非常生氣,但是王子帶早溜了,他也沒辦法,只好就把隗后廢了。
當時周襄王正在跟鄭國鬧矛盾,當時滑國在鄭和衛之間來回搖擺,鄭國就想教訓教訓滑國。滑國就向周王求救,周襄王立馬拍了伯服和游孫伯到鄭國去勸阻鄭文公。鄭文公埋怨周襄王偏袒衛、滑,就把天子的使臣給扣留了。周襄王大怒,就派頹叔和桃子帶領狄人討伐鄭國,剛走到半路上,聽說王后被廢了,狄人馬上不干了。
頹叔和桃子正混在狄人的軍隊當中,怕狄人一生氣就把自己的腦袋給割了,于是他們也跟著反了。他們擁戴著王子帶,帶著天子的大軍回軍攻打天子。周襄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匆忙逃跑。但是頹叔和桃子所帶的軍隊組成人員大多數還都是臣服于天子的貴族,進入成周之后這些人馬上又反水把王子帶攆跑了,接回了周襄王。
王子帶很不服氣,回去之后又糾結了更多的狄人,把周王室的軍隊打的大敗。周襄王自己跑到了鄭國的汜地,而他的大夫們,包括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全做了俘虜。王子帶自立為王,但是他還是不敢再成周辦公,而是和他原來的嫂子搬到了溫地。
在鄭國的周襄王孤立無援,鄭國打不過戎狄,因此幫不了他什么,于是他就向其他諸侯求援。此時的東方諸國,正在醞釀著權力洗牌,無暇顧及王室。這對秦晉兩國來說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兩國都有意進取中原,號令諸侯,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如今機會就擺在眼前,哪兒能這么輕易地放過。狐偃就說了,勤王這樣的事情那可是政治正確的不二之選,只要有了勤王之功,就占據了道義的制高點,將來號令諸侯就理直氣壯了。
于是晉國便迅速整頓了兵馬,前去勤王。而秦國更是快人一步,雖然離得遠,卻已經搶先到了黃河岸邊。晉文公于是就先派人把秦國擋了回去,自己帶著兵馬直奔成周而去。晉文公二年(公元前635年)三月二十九日,晉軍抵達陽樊。稍作停頓之后,晉軍兵分兩路,右師包圍王子帶所在的溫地,左師則前往鄭國接回周襄王。到四月初三,左師把周襄王接回了成周。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右師也攻克了溫地,王子帶逃往隰城,被晉軍斬殺。自此,綿延十多年的王子帶之亂才算畫上了句號。